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儀列傳楚王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儀列傳楚王曰》

原文

楚王曰:「不願易地,願得張儀而獻黔中地。」秦王欲遣之,口弗忍言。張儀乃請行。惠王曰:「彼楚王怒子之負以商、於之地,是且甘心於子[19]!」張儀曰:「秦強楚弱,臣善靳尚[20],尚得事楚夫人鄭袖[21],袖所言皆從。且臣奉王之節使楚,楚何敢加誅。假令誅臣而為秦得黔中之地,臣之上願。」遂使楚[22]。楚懷王至則囚張儀,將殺之。靳尚謂鄭袖曰:「子亦知子之賤於王乎?」鄭袖曰:「何也?」靳尚曰:「秦王甚愛張儀而不欲出之[23],今將以上庸之地六縣賂楚[24],以美人聘楚,以宮中善歌謳者為媵[25]。楚王重地尊秦,秦女必貴而夫人斥矣。不若為言而出之。」於是鄭袖日夜言懷王曰:「人臣各為其主用。今地未入秦,秦使張儀來,至重王[26]。王未有禮而殺張儀,秦必大怒攻楚。妾請子母俱遷江南,毋為秦所魚肉也。」懷王后悔,赦張儀,厚禮之如故。

張儀既出,未去,聞蘇秦死[27],乃說楚王曰:「秦地半天下,兵敵四國[28],被險帶河[29],四塞以為固[30]。虎賁之士百餘萬[31],車千乘,騎萬匹,積粟如丘山。法令既明,士卒安難樂死[32],主明以嚴,將智以武,雖無出甲[33],席捲常山之險,必折天下之脊[34],天下有後服者先亡。且夫為從者,無以異於驅群羊而攻猛虎,虎之與羊不格明矣[35]。今王不與猛虎而與群羊,臣竊以為大王之計過也。

「凡天下強國,非秦而楚[36],非楚而秦,兩國交爭,其勢不兩立。大王不與秦,秦下甲據宜陽,韓之上地不通[37]。下河東[38],取成皋[39],韓必入臣[40],梁則從風而動。秦攻楚之西,韓、梁攻其北,社稷安得毋危?

「且夫從者聚群弱而攻至強,不料敵而輕戰,國貧而數舉兵,危亡之術也。臣聞之,兵不如者勿與挑戰,粟不如者勿與持久。夫從人飾辯虛辭[41],高主之節[42],言其利不言其害,卒有秦禍,無及為已[43]。是故願大王之孰計之[44]。

「秦西有巴蜀,大船積粟,起於汶山[45],浮江已下,至楚三千餘里。舫船載卒[46],一舫載五十人與三月之食,下水而浮[47],一日行三百餘里,里數雖多,然而不費牛馬之力,不至十日而距扞關[48]。扞關驚,則從境以東盡城守[49]矣,黔中、巫郡非王之有[50]。秦舉甲出武關,南面而伐,則北地絕[51]。秦兵之攻楚也,危難在三月之內,而楚待諸侯之救,在半歲之外,此其勢不相及也。夫(待)〔恃〕弱國之救,忘強秦之禍,此臣所以為大王患也。

「大王嘗與吳人戰,五戰而三勝,陣卒盡矣;偏守新城,存民苦矣[52]。臣聞功大者易危,而民敝者怨上。夫守易危之功而逆強秦之心,臣竊為大王危之。

「且夫秦之所以不出兵函谷十五年以攻齊、趙者,陰謀有合天下之心[53]。楚嘗與秦構難,戰於漢中,楚人不勝,列侯執珪死者七十餘人,遂亡漢中。楚王大怒,興兵襲秦,戰於藍田[54]。此所謂兩虎相搏者也。夫秦楚相敝,而韓魏以全制其後[55],計無危於此者矣。願大王孰計之。

「秦下甲攻衛陽晉,必大關天下之匈。大王悉起兵以攻宋,不至數月而宋可舉[56]。舉宋而東指,則泗上十二諸侯盡王之有也[57]。

「凡天下而以信約從親相堅者蘇秦,封武安君,相燕,即陰與燕王謀伐破齊而分其地;乃詳有罪出走人齊,齊王因受而相之;居二年而覺,齊王大怒,車裂蘇秦於市[58]。夫以一詐偽之蘇秦,而欲經營天下,混一諸侯,其不可成亦明矣。

「今秦與楚接境壤界,固形親之國也[59]。大王誠能聽臣,臣請使秦太子入質於楚[60],楚太子入質於秦[61],請以秦女為大王箕帚之妾,效萬室之都以為湯沐之邑[62],長為昆弟之國,終身無相攻伐。臣以為計無便於此者。」

於是楚王已得張儀而重出黔中地與秦[63],欲許之。屈原曰:「前大王見欺於張儀,張儀至,臣以為大王烹之;今縱弗忍殺之,又聽其邪說,不可。」懷王曰:「許儀而得黔中,美利也。後而背之[64],不可。」故卒許張儀,與秦親。

段意

寫張儀先以計離間齊楚,後又以連橫之說說楚王。張儀借到楚國觀察了解情況之機,以虛許獻商於之地六百里等,騙取楚懷王信任,使楚、齊交惡。楚懷王一旦得知事實真象,遂發兵擊秦,結果大敗。秦、楚媾和之際,懷王欲以黔中地換取張儀殺之。張儀使楚,又以謀畫使楚懷王不僅未能殺他,反而厚禮如故。張儀於是又以連橫之說說懷王,卒使楚背縱而連橫與秦親。

注釋

  [1]張儀往相楚:張儀前往楚國察視。相:觀察了解。據《史記·六國年表》,張儀這次使楚事在秦惠王二十五年(前313年)。

  [2]虛上舍而自館之:空着上等的館舍以等待張儀的到來,並親自前往館舍接見他。

  [3]商、於(wū):均為秦地,即今陝西商南縣及河南淅川縣、內鄉縣一帶。

  [4]箕帚之妾:對己方嫁女之謙稱,言其只配司灑掃之事。

  [5]吊:悲傷。

  [6]秦奚貪夫孤國:秦為何會愛憐一個孤立之國。

  [7]負王:違背同大王達成的協議。

  [8]陰合而陽絕於齊:同齊國表面上斷絕而暗中繼續保持合縱的關係。

  [9]詳失綏墮車:假裝未拉穩車繩而從車上摔下。詳,通「佯」。綏,上車挽手所用的繩子。

  [10]未甚:未達到程度。

  [11]借宋之符:借用宋國的符信。

  [12] 折節而下秦:降低身分,使自己屈居於秦國之下。

  [13]奉邑:古時君主給臣下供宗廟祭祀所需費用的采邑。

  [14]秦齊四句:據《史記·六國年表》,齊秦擊楚事在秦惠王二十六年(前312年),秦將為庶長章。丹陽,楚地,今河南浙川附近緊靠秦之商於一帶地域。漢中,自今陝西勉縣至今湖北竹山縣均為漢中地。文中所云「丹陽、漢中之地」,大體指淅川以南、竹山以北一帶的楚地。

  [15]藍田:秦縣名,故址在今陝西藍田縣西三十里。

  [16]平:講和。

  [17]要(yao)楚欲得黔中地:強索楚國想得其黔中之地。黔中,楚郡名,治今湖南沅陵等地。

  [18]武關外:武關外即指商於之地。

  [19]是且甘心於子:所以將殺掉你方才痛快。是,所以。且,將要。甘心於子,意謂把你殺掉內心方才痛快。

  [20]靳尚:楚人,同張儀私交甚厚,後伴張儀一起離開楚國,為魏臣張旄所殺。

  [21]鄭袖:楚懷王之寵妃。

  [22]遂使楚:據《史記·楚世家》,張儀是次使楚在秦惠王二十七年(前311年)。

  [23]不欲出之:必定想讓他從楚國回來。「不」字當為「必」字之誤。

  [24]上庸:今湖北竹山縣東南一帶地。

  [25]媵:古時諸侯之女出嫁時之陪嫁者。

  [26]至重王:至為看重大王。

  [27]未去,聞蘇秦死:據《史記·燕世家》,蘇秦死於燕王噲繼位之年(前320年);據《資治通鑑》,蘇秦死於公元前317年。張儀是次使楚在前311年,距蘇秦死已多年,故此處所記恐有誤。

  [28]四國:泛指諸侯之國。

  [29]被險帶河:有險要的地勢覆蓋,有黃河圍繞。

  [30]四塞以為固:四方邊界均有險阻以資固守。

  [31]虎賁(ben)之士:勇士。虎賁,謂將士之勇有如猛虎之奔。

  [32]安難樂死:安於艱難,勇於犧牲。

  [33]雖無出甲:縱然沒有出動軍隊。按:此句後文句有省略,意謂縱然沒有出動軍隊,也足以威懾天下。

  [34]席捲兩句:如卷席之易攻克常山之險,必定折斷天下之脊樑。常山,即恆山,避漢文帝諱改稱,在今河北曲陽縣西北,同太行山相連。而太行山橫貫中原南北,有如天下之脊樑。按;這兩句承接前句而文句有省略,意謂一旦出動軍隊,將席捲常山之險,折斷天下之脊樑。

  [35]格:敵。

  [36]而:則。

  [37]上地:指韓國宜陽以北地域。

  [38]河東:指今山西西南部韓國的地域。

  [39]成皋:故址在今河南滎陽縣汜水城西。

  [40]入指臣:入秦稱臣。

  [41]飾辯虛辭:修飾論辯的語句,說些虛假不實之言。

  [42]高主之節:極力頌揚君主的節操。

  [43]卒有兩句:結果有了秦國所加給的禍患,已來不及補救了。

  [44]孰:「熟」的本字。

  [45]汶山:即岷山,在今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境內。

  [46]舫船:即方船,兩船相併謂之舫船。

  [47]下水而浮:即浮水而下之倒文。

  [48]距扞關:到達扞關。扞關,故址在今湖北長陽縣西。

  [49]從境句:從國界以東都要設防守備。境,疆界。城守,於城上設防守衛。

  [50]巫郡:楚地,治所在今四川巫山縣東,治今巫山縣等地。

  [51]北地絕:楚國北部地域將被切斷。

  [52]大王五句:這五句所記恐有誤,因早在公元前473年,吳即為越所滅;約在公元前306年,越又為楚所滅,故楚懷王時不可能有楚、吳五戰之事。「吳」,或許為他字之誤。

  [53]且夫兩句:這兩句謂秦國十五年未出函谷關,同史實不符。合,吞併,統一。

  [54]楚嘗八句:八句所記指前文所敘秦惠王二十六年秦齊擊楚「斬首八萬,殺屈匄」,楚復襲秦等事。

  [55]夫秦楚兩句:意謂秦楚兩敗俱傷,而韓、魏未受任何損失,則可控制秦、楚。

  [56]秦下甲四句:意謂如果秦楚結盟,秦國只要出兵攻占了衛國的陽晉,就有如鎖住了了人體的要害之處胸部。此時楚王再以全部兵力攻打宋國,用不了幾個月就可以占領宋國。匈,同「胸」。舉,攻克。

  [57]泗上十二諸侯:指泗水一帶宋、魯、邾、莒等國。泗水,發源於今山東泗水縣陪尾山,因其四源合為一水而得名。

  [58]凡天下九句:此處所敘蘇秦離燕入齊及被車裂之因同《史記·蘇秦列傳》所記不同,可參看。車裂,古代酷刑之一,即五馬分屍。

  [59]形親:就地理形勢而言應當相親。

  [60]秦太子:名盪,即後來即位之秦武王。

  [61]楚太子:名橫,即後來即位之楚頃襄王。

  [62]效萬室句:獻出有一萬戶人家的都城,作為沐浴之邑。效,貢獻,獻出。按:古時諸侯朝見天子,在王畿內均有供齋戒清潔之用的所謂湯沐之邑,此處所云則指在秦都附近奉送一大都邑給楚王,以作「湯沐之邑」。

  [63]重(zhong)出黔中地:意謂難以割棄黔中地。重,難。

  [64]後而背之:意謂前已許張儀楚秦「長為昆弟之國」等,而後又違背這種承諾。背,違背。[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