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儀列傳儀因言秦復與魏》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張儀列傳儀因言秦復與魏》
原文
儀因言秦復與魏,而使公子繇質於魏[3]。儀因說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無禮。」魏因入上郡、少梁[4],謝秦惠王[5]。惠王乃以張儀為相,更名少梁曰夏陽。
儀相秦四歲,立惠王為王[6]。居一歲[7],為秦將,取陝[8]。築上郡塞。
其後二年,使與齊、楚之相會齧桑[9]。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10],欲令魏先事秦而諸侯效之。魏王不肯聽儀。秦王怒,伐取魏之曲沃、平周[11],復陰厚張儀益甚[12]。張儀慚,無以歸報。留魏四歲而魏襄王卒,哀王立[13]。張儀復說哀王,哀王不聽。於是張儀陰令秦伐魏。魏與秦戰,敗[14]。
明年,齊又來敗魏於觀津[15]。秦復欲攻魏,先敗韓申差軍[16],斬首八萬,諸侯震恐。而張儀復說魏王曰:
「魏地方不至千里,卒不過三十萬。地四平,諸侯四通輻湊[17],無名山大川之限。從鄭至梁二百餘里,車馳人走,不待力而至[18]。梁南與楚境,西與韓境,北與趙境,東與齊境,卒戍四方[19],守亭鄣者不下十萬[20]。梁之地勢,固戰場也。梁南與楚而不與齊,則齊攻其東;東與齊而不與趙,則趙攻其北;不合於韓,則韓攻其西;不親於楚,則楚攻其南:此所謂四分五裂之道也。
「且夫諸侯之為從者,將以安社稷尊主強兵顯名也。今從者一天下[21],約為昆弟,刑白馬以盟洹水之上[22],以相堅也。而親昆弟同父母,尚有爭錢財,而欲恃詐偽反覆蘇秦之餘謀[23],其不可成亦明矣。
「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據卷、衍、〔燕〕、酸棗[24],劫衛取陽晉[25],則趙不南,趙不南而梁不北,梁不北則從道絕[26],從道絕則大王之國欲毋危不可得也。秦折韓而攻梁[27],韓怯於秦,秦韓為一,梁之亡可立而須也[28]。此臣之所為大王患也。
「為大王計,莫如事秦。事秦則楚、韓必不敢動;無楚、韓之患,則大王高枕而臥,國必無憂矣。
「且夫秦之所欲弱者莫如楚,而能弱楚者莫如梁。楚雖有富大之名而實空虛;其卒雖多,然而輕走易北[29],不能堅戰。悉梁之兵南面而伐楚,勝之必矣。割楚而益梁,虧楚而適秦[30],嫁禍安國[31],此善事也。大王不聽臣,秦下甲士而東伐,雖欲事秦,不可得矣。
「且夫從人多奮辭而少可信[32],說一諸侯而成封侯,是故天下之游談士莫不日夜扼腕瞋目切齒以言從之便[33],以說人主。人主賢其辯而牽其說,豈得無眩哉[34]。
「臣聞之,積羽沉舟,群輕折軸[35],眾口鑠金,積毀銷骨[36]。故願大王審定計議,且賜骸骨辟魏[37]。」
哀王於是乃倍從約而因儀請成於秦。張儀歸,復相秦[38]。三歲而魏復背秦為從。秦攻魏,取曲沃[39]。明年,魏復事秦。
段意
寫張儀說魏哀王連橫於秦。秦惠王用恩威並施手段,使魏與秦。齧桑之會後,張儀相魏為秦,欲使魏同秦連橫,然久無成效。魏哀王繼位後,張儀利用秦大破韓國申差軍斬首八萬、諸侯震恐的有利時機,再次說魏王以連橫之利與合縱之弊,哀王為其言辭所動,遂背縱約而連橫於秦。
注釋
[1]秦惠王十年:即公元前328年。秦滅蜀在秦惠王二十二年,故此乃另起筆倒敘。
[2]公子華:《史記·六國年表》作「公子桑」。蒲陽:魏地,即蒲坂,故址在今山西永濟縣西。
[3]質:作為人質派往別國以作抵押。
[4]入上郡、少梁:以上郡、少梁之地納入秦國版圖。上郡,魏郡名,郡治膚施,故址在今陝西榆林南。少梁,原魏地,秦更名為夏陽,故址在今陝西韓城縣南。
[5]謝秦惠王:向秦惠王致歉。
[6]立惠王為王:秦惠王稱王在其即位後十三年(前325年)。
[7]居一歲:猶言次年。
[8]取陝:奪取陝。陝,魏地,故址在今河南三門峽市西。據《史記·六國年表》,張儀將兵取陝在秦惠王十四年(前324年)。
[9]其後兩句:據《史記·六國年表》,秦、齊、楚齧桑盟會,事在秦惠王十五年(前323年),即張儀為秦將取陝之次年,故「其後二年」當指秦惠王稱王后之二年。齧桑,故址在今江蘇沛縣西南。按:據《史記》之《楚世家》等史料,齧桑之會,除秦、齊、楚三國外,魏也參加了盟會。
[10]東還兩句:據《史記·六國年表》,張儀免秦相及為魏相,事在齧桑會後之次年(前322年)。
[11]曲沃、平周:當時均為魏地。曲沃,故址即今河南陝縣曲沃鎮。平周,故址在今山西介休縣境內。
[12]陰厚:暗中厚待。
[13]留魏兩句:這兩句所記有誤。張儀「東還而免相,相魏以為秦」,事在公元前322年,即魏惠王后元十三年,「留魏四歲」,則應為公元前318年。是年魏惠王卒,魏襄王立。
[14]敗:指魏為秦所敗。據《史記·六國年表》,是次秦伐魏事在秦惠王二十年(前318年),參戰者除魏外,又有助魏戰秦之韓、趙、楚、燕四國。
[15]觀津:據《史記·六國年表》,齊敗魏在秦惠王二十一年(前317年),地點為「觀澤」,作「觀澤」是。觀澤,故址在今河南清豐縣東。
[16]敗韓申差軍:申差,韓將軍。秦敗韓申差軍事在齊敗魏之同年稍後。
[17]四通輻湊:四方道路通達,有如車輪之輻條聚集在車軸上一樣。輻,車之條輻。湊,通「輳」,車軸。
[18]不待力而至:不須費多少氣力就能到達大梁。
[19]卒戍四方:謂魏國無高山大川以作屏障,只好以士卒戍守疆界。
[20]亭障:古時邊塞之地的城壘。
[21]一天下:天下諸侯成為一個整體。
[22]刑白馬句:周顯王十六年(前353年),魏攻下趙都邯鄲。齊、楚等國救趙,擊敗魏軍,魏被迫於周顯王十八年歸還趙都邯鄲,並同趙盟於漳水。此句所云當即指此。刑,宰、殺。刑白馬,為盟誓的儀式之一。洹水,《史記》之《六國年表》、《魏世家》、《趙世家》均作「漳水」。洹水,即今安陽河,源出今山西黎城縣,流經今河南林慮山,伏流經安陽至內黃入衛河。
[23]而欲句:想依靠欺詐虛偽反覆無常的蘇秦的余謀。余謀,時蘇秦已死,故稱蘇秦合縱之謀為余謀。
[24]卷、衍、[燕]、酸棗:四地均在今河南境內的黃河南岸。卷,故址在今原陽縣西。衍,故址在今鄭州市北。燕,故址在今延津縣東北。酸棗,故址在今延津縣西。
[25]劫衛取陽晉:攻打衛國奪取陽晉。劫,奪取。陽晉,衛邑,故址在今山東鄆城西。
[26]從道:南北的通道。
[27]折韓:使韓屈服。
[28]立而須:站着就能等到,極言時間短促。須,等待。
[29]輕走易北:輕率地就逃跑,容易敗北。
[30]適秦:使秦國滿意。適,悅。
[31]嫁禍安國:轉嫁禍患使國家安寧。
[32]從人多奮辭:主張合縱之人大都誇大其辭。奮辭,猶言說大話。
[33]扼腕瞋目切齒:緊握手腕,眼睛怒視,咬緊牙齒。三個動作均為情緒激動時所有。
[34]牽其說:為其言辭所牽動。眩:昏惑。
[35]群輕折軸:眾多的很輕之物,也會使車軸被壓斷。
[36]「眾口」兩句:眾口所發出的誹謗之辭,可使金屬都熔化,可把骨頭都銷毀。兩句極言合縱之士的言論影響之烈。
[37]賜骸骨辟魏:辟通「避」。辭官避開魏地。舊時稱臣子全身都為君主盡事,故盼君主賜骸骨則指辭官。
[38]復相秦:據《史記·六國年表》,張儀復相秦也在秦惠王二十一年。
[39]三歲兩句:據《史記·六國年表》,秦攻魏取曲沃,事在秦惠王二十四年(前314年)。[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