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野风 》 一匹小青马 张开生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重定向至:
《原野风.一匹小青马》是中国当代作家张开生写的散文。
作品欣赏
原野风.一匹小青马
这是陕北的一匹极其普通的小青马,它身高不过四尺,小巧玲珑而又和顺温良,亦无任何特异功能。
这又是一匹极其不普通的小青马,是它在五十五年前驮转了中国革命历史的命运。
就因为它劳苦功高,得以优厚地“颐养天年”,并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寿终正寝”于北京动物园。就因为它的“非凡经历”,所以它死后其骨肉得以“安葬”,青皮又得以精制成标本,极为荣耀地被安放在一个幽雅的殿堂里——延安革命纪念馆,供人们景仰。
人们对它的珍爱缘于它的特殊历史“功勋”。它正所谓适时而生,幸被重用,重用到作为座骑的马类无可比的地步。它终于得以“流芳百世”。
1947年3月在延安的毛泽东以战略家的目光主动放弃了他经营了十年,时为圣都的延安。他并未按照蒋总裁的意愿东渡黄河,“流窜山西”,而是撤离延安后在这匹小青马背上指挥着他的昆仑纵队,与要“彻底消灭”他的胡宗南的十几万军队周旋于陕北十多个县的千沟万壑,遥控指挥着全国各个解放战场的战争。在经历了一年艰苦卓绝的转战,终于他以铁的手腕扭转了中国革命历史的乾坤。
毛泽东骑着小青马,哼着湖南小调,运筹于马背之上,决战于千里之外,从容地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的序幕。就在1947年3月到1948年3月的这一年里——
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强渡黄河,逐鹿中原,挺进大别山,向蒋介石统治的心脏南京背上插进了一刀,歼灭蒋军十余万人;
陈(毅)粟(裕)大军奋勇反击于山东,粉碎了蒋介石对山东根据地的重点进攻,歼灭蒋军十余万人;
陈(庚)谢(富治)大军强渡黄河,挺进豫西,先后歼灭蒋军四万余人;
陈粟、陈谢两路大军一左一右紧随刘邓大军其后,成品字形向蒋管区展开了大进攻,擂响了解放军全面大反攻的序幕战鼓。
林(彪)罗(荣桓)率领的东北野战军连续作战九十余天,歼灭了蒋军十五万六千人马;
彭(德怀)贺(龙)率领的西北野战军迎战胡宗南十余万大军的汹涌进攻,灵活机动地转战陕北,先后歼灭了胡宗南军三万余人,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对陕北的重点进攻。
这般壮丽的历史进程,就出此于这匹小青马背上的毛泽东的胸中。
历史竟是如此鲜明地对比了这两位历史人物:
住在南京豪华官邸里的黄埔军校校长蒋总裁乘着飞机,飞来飞去地在银机上指挥着美式武装的几百万军队,向住在陕北窑洞里的湖南师范小学教师,整日骑着小青马遥控指挥着百余万小米加步枪军队的毛泽东发动了先全面,而后重点的军事大进攻。
而就在这一年里,中国历史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小青马背上的毛先生由战略被动转为战略主动,飞机上的蒋校长由战略主动转为战略被动,之后两年毛先生竟又打败了蒋校长。
当时的蒋总裁“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然而蒋校长为何“委而去之”?是他的“城非不高”,“池非不深”及“天时不如地利”吗?非若是也。实乃其“失道寡助”,而又“寡助之至”也!
毛泽东在这匹小青马背被上最终用一个延安还回了一个中国。
这匹小青马终于驮转了中国历史的命运。
这匹身高不过四尺的小青马,与骑在它背上的高大魁梧的主人极不相称。在人们的想象中,毛泽东的座骑一定是高大威武的蒙古大马。这种“极不相称”,皆因贫瘠的陕北黄土地养不出一匹高头大马来供伟人骑乘。
延安的宝塔山并没有南京的钟山高,延安的延河也没有南京边上长江的水深,就因“得道”的延安,山上有“仙”,河水里有“龙”,所以南京的蒋校长最终败给了延安的毛先生。
而这匹小青马为此亦立下了不朽的汗马功劳。
这匹小青曾马为毛泽东于1947—1948年转战陕北时的座骑。六十年代初终死于北京动物园,其皮制成了标本现展于延安革命展览馆。得以是今日还能再现这匹小青马的风姿。[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