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八陣圖》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八陣圖》唐朝·杜甫

《八陣圖》唐朝·杜甫
圖片來自 杜甫出身&童年趣事插畫

[1] 《八陣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詩作。這是作者初到夔州時作的一首詠懷諸葛亮的詩,寫於唐代宗大曆元年(766)。此詩前二句讚頌諸葛亮的豐功偉績,尤其稱頌他在軍事上的才能和建樹;後二句對劉備吞吳失師,葬送了諸葛亮聯吳抗曹統一中國的宏圖大業,表示惋惜。末句照應開頭,三句照應二句。在內容上,既是懷古,又是抒懷,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絕句中別樹一格。

作品名稱 八陣圖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題 材 懷古詩

作品原文

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2]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八陣圖:諸葛亮的一種陣法,是由八種陣勢組成的圖形,用來操練軍隊或作戰。

⑵蓋:超過。三分國:指三國時魏、蜀、吳三國。

⑶石不轉:指漲水時,八陣圖的石塊仍然不動。

⑷「吞吳」句:以不該失策吞吳為恨。一說以未得吞吳為恨。

白話譯文

三國鼎立,孔明的功勳最為卓著,他創製的八卦陣,更是名揚千古。

任憑江流衝擊,石頭卻依然如故,千年遺恨,在於劉備失策想吞吳。

創作背景

杜甫在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夏遷居夔州,夔州有武侯廟,江邊有八陣圖,傳說為三國時諸葛亮在夔州江灘所設。向來景仰諸葛亮的杜甫用了許多筆墨記詠古蹟抒發情懷。《八陣圖》便是其中一首。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