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莱默夫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克莱默夫妇》 | |
---|---|
| |
知名作品 | 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 |
《克莱默夫妇》[1]是哥伦比亚影片公司与1979年出品的家庭伦理片,该影片由罗伯特·本顿执导,达斯汀·霍夫曼、梅丽尔·斯特里普、贾斯汀·亨利领衔主演。影片于1979年12月17日在美国首映。
影片讲述了一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比利和父亲克莱默先生相依为命最后和母亲重归与好故事。
该影片于1980年获得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等五项大奖,以及包括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摄影奖、最佳男配角等四项提名(主要奖项: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影片、第52届奥斯卡金像奖 最佳导演)
剧情简介
泰德·克雷默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广告职员,他整天忙碌而忽视了妻子乔安娜,平日里对妻子的种种要求也让妻子对这样失去自我的生活深感疲惫和厌倦,终于有一天,她再也无法忍受这样的日子,在泰德拿下一个大客户怀着喜悦的心情回家打算庆祝的一个晚上,突然收拾了所有行囊,抛下丈夫和儿子离家出走。
泰德的生活骤然间陷入了混乱之中。他无法兼顾繁忙的工作和照顾孩子两件事,经常遭至上司和儿子两方面的不满。幸而有妻子平时的好友玛格丽特·菲尔普斯太太(也是楼里的邻居)的帮忙,总算还能对
付过去。泰德父子俩相依为命地生活着。渐渐地父子俩已是亲密无间,难以分离了。在一次游玩中比利不慎弄伤了眼睛,泰德抱着儿子疯狂地跑到医院。手术时,泰德紧紧地守在儿子身边寸步不离。
转眼间一年多过去了,泰德忽然接到乔安娜的电话,两人在一家餐馆见了面。此时,重新找回自我、容光焕发的乔安娜已是收入丰厚的设计师,她前来纽约是想获得比利的抚养权,两人不欢而散。一场官司不可避免。然而祸不单行,在这个准备官司的关键时期,长期因为家庭生活拖累而在工作上屡出错误的泰德却不幸被老板开除。为了打赢官司,泰德不断努力去应聘,几经努力,终于在二十四小时内又找到了一份工作。 在法庭上,双方的律师全都咄咄逼人。虽然有玛格丽特出庭作证说泰德是位好父亲,法官还是把监护权判给了乔安娜。为了避免给比利带来影响,泰德放弃了上诉,但泰德在法庭上的陈词也已经打动了乔安娜。父子俩分离在即,俩人在一起做最后一顿早餐。就在等待中,乔安娜打来了电话,她见到了泰德,告诉他自己改变了主意,不再要求获得比利的监护权了。泰德父子终于不必分离了。
角色介绍
父亲克莱默先生 | 达斯汀·霍夫曼
泰德·克雷默是一位生活在纽约的广告职员,他整天忙碌而忽视了妻子乔安娜,因为不顺心,对妻子各种不满。和儿子的单独相处中,渐渐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苦心。
乔安娜(克莱默夫人) | 梅丽尔·斯特里普
克莱默先生的妻子,出身于中产阶级,独立意识很强。因为无法忍受丈夫经常工作而不顾家而提出离婚,但儿子的抚养权却判给了前夫。但在一年后才和前夫再次相遇,此时乔安娜学习渐渐找回自我,变得融贯焕发,成了一名设计师。她为了得到儿子的抚养权而打起官司,最终抚养权交给了乔安娜,不过在法庭上泰迪的陈词打动了乔安娜,最终改变主意不再争夺儿子的抚养权。
儿子比利 | 贾斯汀·亨利
克莱默夫妇的儿子,内心敏感,在妈妈离家出走和爸爸相依为命,渐渐和父亲之间的关系变得亲密无间,后成为父母之间的纽带,让妈妈最终原谅了爸爸,不再争夺他的抚养权。
幕后花絮
穿帮镜头
连贯性:比利不吃晚饭吃起了冰淇淋,火冒三丈的托德把他抱起来从厨房走到起居室,比利手上的勺子不见了。
连贯性:托德的工作面试是在圣诞节晚会办公室的下午四点,但办公室外的曼哈顿岛正沐浴在中午的阳光之中。
拍摄过程
著名的冰淇淋场景中,比利为了向父亲挑战,跳过晚饭的正餐直接去吃餐后甜点,完全是达斯汀·霍夫曼和贾斯汀·亨利的即兴演出。导演罗伯特·本顿很喜欢这一段,于是把它保留在电影里。
凯特·杰克森原定扮演乔安娜·克莱默,她承认出演《查理的天使》(Charlie's Angels,1976)是妨碍她接受这个角色的最大原因。
达斯汀·霍夫曼个人就经历过离婚,在电影中贡献出很多自己的感觉和对话。导演罗伯特·本顿想在编剧名单中加上他的名字,但是达斯汀拒绝了。
梅丽尔·斯特里普告诉导演兼编剧的罗伯特·本顿,她很不满意剧本中法院场景的台词,根据罗伯特的建议,斯特里普自己写下了她的这段台词。
电影1:07:07处,当得知应聘成功后,在该公司的圣诞晚会上,达斯汀·霍夫曼出其不意吻了一下的女人(金发白西服),她的名字是Ingeborg S?rensen,一个前挪威小姐和花花公子的游伴。
玛丽尔·斯特里普最初是扮演托德一夜情的情人(公司同事Phyllis Bernard),最终该角色由乔贝斯·威廉扮演。当凯特·杰克森完全无法认同和接受乔安娜这个角色时,就让斯特里普接替了她。
获奖记录
时间 | 获得奖项 | 接收方 | 结果 |
---|---|---|---|
1980年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 Stanley R. Jaffe | 获奖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主角 | 达斯汀·霍夫曼 | 获奖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导演 | 罗伯特·本顿 | 获奖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改编剧本 | 罗伯特·本顿 | 获奖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男配角 | 贾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女配角 | 简·亚历山大 | 提名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摄影 | 纳斯托·艾尔孟德罗斯 | 提名 | |
第52届奥斯卡奖-最佳电影剪辑 | Gerald B. Greenberg | 提名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男主角 | 达斯汀·霍夫曼 | 获奖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剧情类最佳影片 | 《克莱默夫妇》 | 获奖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获奖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编剧 | 罗伯特·本顿 | 获奖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女配角 | 简·亚历山大 | 提名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男配角 | 贾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导演 | 罗伯特·本顿 | 提名 | |
第37届美国金球奖电影类-最佳男新人 | 贾斯汀·亨利 | 提名 | |
第24届意大利大大卫奖-最佳外国电影 | 《克莱默夫妇》 | 获奖 | |
1981年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影片 | 《克莱默夫妇》 | 提名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男主角 | 达斯汀·霍夫曼 | 提名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女演员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提名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导演 | 罗伯特·本顿 | 提名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剧本 | 罗伯特·本顿 | 提名 | |
第34届英国电影和电视艺术学院奖电影奖-最佳剪辑 | Gerald B. Greenberg | 提名 | |
第4届日本电影学院奖最佳外语片 | 罗伯特·本顿 | 获奖 | |
第16届法国凯撒奖-最佳外国电影 | 罗伯特·本顿 | 提名 | |
第24届意大利大卫奖特别奖 | 贾斯汀·亨利 | 获奖 | |
第24届意大利大大卫奖-最佳外国男演员 | 达斯汀·霍夫曼 | 获奖 |
发行信息
制作发行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业公司Columbia Pictures Corporation [美国]
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Columbia Pictures [美国]、哥伦比亚三星 Columbia TriStar [巴西] ..... (Brazil) (DVD)、Hoyts Distribution [澳大利亚] ..... (1979) (Australia) (theatrical)、LK-TEL Vídeo [巴西] ..... (Brazil) (VHS)、LK-TEL [阿根廷] ..... (Argentina) (video)、RCA/Columbia Pictures Home Video [美国] ..... (video)、RCA/Columbia-Hoyts Home Video [澳大利亚] ..... (1980s) (Australia) (VHS)、Warner-Columbia Filmverleih GmbH [德国] ..... (West Germany)
上映时间
国家/地区 | 发行/上映时间 | 国家/地区 | 发行/上映时间 |
---|---|---|---|
美国 | 1979年12月17日 | 瑞典 | 1980年3月1日 |
丹麦 | 1980年2月7日 | 阿根廷 | 1980年3月13日 |
西德 | 1980年2月28日 | 澳大利亚 | 1980年3月13日 |
芬兰 | 1980年2月29日 | 挪威 | 1980年3月14日 |
西班牙 | 1980年3月1日 | 香港 | 1980年5月2日 |
影片评价
电影《克莱默夫妇》是一部反映单亲家庭、伦理道德等传统主题的社会伦理剧,同时又是一部反映以乔安娜为代表的女性颠覆刻板、回归自我的作品。影片以女性主义为视角,以男权思维模式下女性刻板形象的建构为切入点,探寻电影《克莱默夫妇》中乔安娜刻板形象的塑造根源,展示了乔安娜颠覆刻板、回归自我的历程,并指出乔安娜现象对于现代女性的启示和意义。 影片涉及夫妻、母子、父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其中父子之间关系的变化让观众感动不已。电影《克莱默夫妇》中父子之间的对白可以更好地理解父子关系由疏到亲的变化,更深刻地体会电影对白在塑造人物关系、刻画人物性格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电影文学》评论)
罗伯特·本顿的《克莱默夫妇》(1979)曾获九项奥斯卡提名。和它的原名《克莱默对克莱默》(kramer vs kramer)一样,看似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却柔中带刚地包含了多重的人物对抗的关系,使一部家庭伦理电影能在生活化的展现中波澜起伏,反映社会现实中人与人的沟通壁垒和人内心深处的渴望、失落、逃避和愧疚。但影片也暗示了新保守主义在家庭伦理电影中的日益流行和新好莱坞在叛逆之后的必然回归。(《大众文艺》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