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耳廓狐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耳廓狐

中文學名 耳廓狐

拉丁學名 Vulpes zerda

別稱 大耳小狐、沙漠小狐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哺乳綱

食肉目

犬科

狐屬

耳廓狐

分布區域 北非沙漠

耳廓狐,也稱大耳小狐、大耳狐與沙漠小狐,以其不同尋常的大耳朵而聞名。是一種分布於北非撒哈拉的小型夜行雜食動物,食物包括齧齒動物、昆蟲、鳥類和鳥蛋。其的英文名Fennec來自於阿拉伯語狐狸一詞,其種名zerda來自於希臘語對其棲息地的描述。耳廓狐是最小的犬科動物,頭尾長42-62厘米,其皮毛、耳和腎功能都適應了高溫缺水的沙漠環境。另外其聽力十分敏銳,足以感覺到地下獵物活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紅色名錄列為:無危(LC)

形態特徵

耳廓狐是最小的狐屬動物,平均體重1公斤,耳長約10-15厘米,一對大耳朵可能是最易辨識的特徵。小吻突,眼睛大而黑,淡黃色的軟長皮毛,有利於沙漠中偽裝。面部毛色較淡,內眼下方的深色條紋由吻突向兩側延伸。泛紅的尾毛厚而濃密,尾尖黑色,尾根(基)部有一黑色斑塊。北非耳廓狐的四肢細長,淺黃偏紅,更南方的幾乎四肢全白。

成年雌狐體重0.8公斤,雄狐重1.5公斤,比普通家貓略小。體長30-40厘米(不包括尾巴),尾長18-30厘米,占體長的近六成。站立肩高18-22厘米,明顯低於其他非洲狐狸(一般肩高30厘米)。尚不清楚,耳廓狐是否有性二型狀態。

耳朵是最易辨識的特徵,成年狐皮毛厚而柔滑,背部黃褐色,腹部、腿臉、內耳白色,與此相反,幼獸皮毛幾乎全白。耳廓狐與多數狐屬動物一樣,尾部皮毛下有黑色或深褐色的腺體,與尾尖顏色一致。吻突、觸鬚皆黑色。弱齒型,與大耳狐類似。

地理分布

耳廓狐廣泛分布於北非至亞洲西奈半島北部的沙漠和半沙漠地帶。

分布國家和地區:阿爾及利亞乍得埃及利比亞馬里、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尼日爾、蘇丹、突尼斯。

生活習性

棲息

棲息於沙漠和半沙漠地帶,偏好易打洞的穩定沙丘。

洞穴附近通常有草叢或灌木叢,耳廓狐藉此類植物支撐、掩蓋和鋪墊窩巢。

群居

高度社會化群體,一對父母和它們的後代組成不超過10隻的家庭單位,每一家庭單位通過尿液和糞便劃定各自的領地,它們有強烈的守土護幼意識。在某些情況下,多個耳廓狐家庭可能生活在一起,共享同一個複雜的洞穴,甚至當這種共棲情況發生時,雄狐仍像其他狐狸一樣,寧願獨自外出獵食。它們遵循機會主義的原則,會為將來儲備食物。

行為

白天酷熱、夜晚冰冷的氣候在北非沙漠並不少見,而體型細小的耳廓狐非常適應北非沙漠的嚴酷環境。腳掌由軟長皮毛復蓋保溫,也方便了它們在膨鬆的砂地上行走,兩隻張開的大耳朵像不停散熱的散熱器,同時有助於偵測獵物。

缺水環境下,通過尋覓居所附近的易食植物可長期生存,節水措施有熱天停留洞穴,只在夜間外出。

厚厚的茸毛可隔離沙漠夜晚的寒冷。當溫度降至20℃以下時,耳廓狐開始打冷顫,溫度超過35℃,又熱得喘氣,喘氣時的呼吸頻率由23次/分鐘,迅速飆升至690次/分鐘。

成年狐身體敏捷,善於玩耍嬉戲,通常能跳0.7米高,完全站立超過1米,此類特性有助於捕捉獵物。白天睡覺,夜間覓食,以此躲過沙漠烈日下的炎熱,它們居住的洞穴通常開出多個出入口,一旦發現敵人就溜之大吉。洞穴一般建在沙漠裡的灌木叢下,以便植物根莖對隧道兩壁起到支撐作用,植葉則被雌狐用來鋪墊巢穴。

發聲: 通過頻繁的變聲交流,成狐和幼狐會發出吱吱、嗚咽或尖叫等各種聲音,降音高的吼叫聲通常簡短響亮,重複多次。

繁殖生長

耳廓狐是單配製動物(交配期一夫一妻制)

1-2月交配,3-4月生育,雌狐發情期僅數天,每一年,經過約50天的妊娠期後,雌狐通常一窩產下2-5隻幼崽(重50克)。出生後兩周,雌狐在洞內照顧幼獸,直到小傢伙們眼睛睜開。幼獸不到四周大時仍在洞內活動,雄狐負責提供食物、守護洞宅(洞穴長度可達10米),五周時活動範圍擴大至洞穴入口。幼獸斷奶期約61-70天,比大多數初生狐狸周期長,9到11個月長成進入性成熟期。

野生耳廓狐壽命10年,已知的圈養家狐壽命約13年。

食物:耳狐有小的裂齒。它可以通過挖掘土地來獲取食物。它幾乎可以吃任何東西。包括蜥蜴、雞蛋、小齧齒動物、昆蟲、鳥類等常見的肉類、水果、樹葉、植物根系也是它們飲食的重要組成部分,只要有額外的食物補充,黑耳狐狸就可以不喝水而生存。

人口威脅

人類和狗都被視為對耳狐的主要威脅,耳狐在北非被獵殺用於寵物交易(至少沒有生命危險)。但也有一種情況是獵殺黑耳狐狸,把肉賣給當地人,或者用毛皮做衣服。它們也可能被家養狗殺死,這一威脅導致非洲西北部一些耳狐的數量下降。[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