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张梦石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Zqing讨论 | 贡献2019年9月16日 (一) 14:11的版本 (添加{{cleanup}}和{{overlinked}}标记到条目)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张梦石
]
出生 1907年
国籍 中国
职业 儿科学家

张梦石(1907年--2001年),男,汉族,儿科学家,广东省揭西人,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毕业。他曾是第四届、五届广州市政协常委,第六届广州市政协副主席。曾任中山大学教授、中山医学院院长。张梦石历任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广州医学院教授、院长。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张梦石主编有《小儿发热抽搐及其后果》,撰有《小儿坏死性肠炎休克的抢救》、《小儿坏死性肠炎病理形态的改变》等论文。

人物简介

1907年12月出生,广东揭西县人,中共党员,一等一级教授。1933年7月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曾留学德国,获博士学位。历任中山大学医学院教授、代院长,广州市儿童医院院长,我院儿科主任,广州医学院(广州医科大学前身)教授、院长等职。兼任省、市科协常委,中华医学会广东分会常务理事、广州分会副会长,省政协委员,广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

解放前,张梦石一直在中山大学医学院、省立医院从事医疗、教学工作,或自办诊所行医。

解放初期,他受政府委托,致力于创办广州市儿童医院。

1974年任广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任。

1980年3月,张梦石出任广州医学院院长,为广州医学院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1956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1958年被推选出席全国文教群英大会、全国第一届科协会议。1959年被评为省医药卫生系统特等先进工作者。1960年被评为全国文教卫生体育先进工作者。[1]

海归创办儿童医院

张梦石1933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医学院,因学业优秀,留学德国

留德期间,他在白喉病血糖变化的研究中,证明重型白喉病出现休克和低血糖状态与肾上腺受损以致坏死有关,采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及大剂量维生素治疗,大大降低该病的死亡率,1937年以论文《白喉病血糖的研究》获得德国柏林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学位。

年轻的张梦石,胸怀抱负,满腔热情,立志在自己热爱的医学事业上大展拳脚。他曾在中山大学医学院工作,历任儿科主任、代院长。他受政府委托,致力于创办广州市儿童医院,任广州市儿童医院首任院长。1980年,他以73岁的高龄担任广州医学院的院长,为学院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作为著名儿科专家,当年他曾高瞻远瞩地提出“在儿科的大方向上细分科”,在国内儿童医院中率先设立小儿神经科。他还主张建立医院自己的病毒室和病原室,以展开临床的研究工作。由于认识到尸体解剖可以了解到生前检查不能了解的病变,直观体内病变情况,准确切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研究,对提高诊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他常耐心劝说病人家属签署尸体解剖同意书。

当人们的目光还仅停留在临床工作层面上时,他已经敏锐地认识到:临床研究是临床诊治工作的激活剂,科学研究有利于发展临床医学,提高医疗水平。因此他大力支持在职医生开展科研工作,并鼓励他们到全国各地进修学习。提及此事,儿童医院原副院长杨善存深有感触:“是当年张院长的大力支持使我勇敢地独闯上海拜名医学习小儿神经,并有所成就。”

张院长常说:“没学会的知识要学,不精通的技术要学,千万别自以为什么都懂了而不去学。多磨砺几把刀,不是更好使吗?”

近半个世纪以来,他一直从事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在儿科传染病、神经系统疾病,小儿坏死性肠炎的发病机理、病理、诊治和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麻痹症等方面的研究颇有建树。

20世纪80年代,他对急性坏死性肠炎这一发病重且凶险的疾病开展防治研究工作。这位年过七旬的老教授,亲自奔赴广东多个地区收集病案,实地考察,最后提出该病可能是特异性感染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对该病所致中毒性休克采取“顺势疗法”,能大幅降低死亡率。这一发现在当时医学界产生很大反响。[2]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