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印江县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往事随风讨论 | 贡献2021年12月31日 (五) 16:00的版本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印江县

 

 

 

印江县一般指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贵州省铜仁市辖自治县位于贵州省黔东北铜仁市西部,地势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 ,辖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94490人。

印江地处梵净山西麓,始于唐武德年间(618年—626年)“思王县”,1987年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303、304省道、杭瑞高速公路穿城而过 ;印江世居着土家、苗、汉等民族;以题写“颐和园”匾额而名的严寅亮先生就是其书法文化代表之一;孕育了国务委员戴秉国、美籍太空博士吴学超等一批名人;位于县城东部的梵净山,1986年被国务院划定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2019年3月,位列第一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19年4月24日,贵州省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退出贫困县序列。

2020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速排全市第5位。

建制沿革

印江之名源于唐开元(713—741年),唐代初期在这片土地上建立了“思王县”、“思邛县”,明弘治七年(1494年)改设“印江县”。相传从“邛江”改为“印江”,是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当年地方官员向皇帝呈报印江政况,皇帝一时没注意,把“邛”字认做“印”字,脱口而出。天子发话,金口玉言,于是便有了“印江”。

唐武德三年(620年),建立思王县,治今县境东部,开元四年(716年)置思邛县,治今印江镇甲山村。天宝元年(742年),思王、思邛县隶宁夷郡。五代时属黔州。宋废思王、思邛2县,设朗洞和思堡,为思州地。建炎元年(1127年),改隶夔州路。建隆元年(960年)废思邛县邛水县

元代,印江为思州军民安抚司地,境内建思邛江、朗溪、厥册三长官司。建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改隶顺元路,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改隶湖广行省。

明初为厥册蛮夷长官司,保持朗溪、思邛江长官司。洪武年间改厥册蛮夷长官司为朗溪蛮夷长官司。明弘治七年(1494年),废思邛江长官司、朗溪司,设立印江县。

清道光十年(1830年),废朗溪蛮夷长官司,并入印江县。

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贵州省黔东道。民国十四年(1925年),废黔东道,由省直管。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隶属贵州省第六行政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隶贵州省第六行政督察区。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隶黔东南师管区所辖。

1949年,设立印江县。

1986年12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印江县,设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原行政区域不变。

行政区划

截至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设17个乡(镇),其中3个街道、13个镇、1个乡:峨岭街道、龙津街道、中兴街道、板溪镇、沙子坡镇、天堂镇、木黄镇、合水镇、朗溪镇、缠溪镇、洋溪镇、新寨镇、杉树镇、刀坝镇、紫薇镇、杨柳镇、罗场乡。 县人民政府驻峨岭街道县府路。

地理环境

印江县位于贵州省东北部之铜仁地区中部,其东北部与松桃苗族自治县,西北部与沿河土家族自治县、德江县,东南部与江口县,南部与石阡县,西部与思南县等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08°17′-108°48′,北纬27°35′-28°28′。印江县南北长83.6公里,东西宽49.4公里,总面积1969平方公里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云贵高原向湘西丘陵和四川盆地过渡的斜坡地带的黔东低山丘陵区和黔东北中山峡谷之间,武陵山脉主峰梵净山位于其东部,形成东高西低,东南向北西倾斜地形地貌。境内最高峰为梵净山的耸凸点,海拔2493.8米,西部与思南、德江交界处的龙门口为最低点,海拔377.7米,相对高差2116.1米,高低点直距46.12公里。境内地形可分为中高山及中山、中低山、低山地形,地貌类型有溶蚀、侵蚀和河谷冲刷堆积地貌,岩溶地貌(喀斯特地貌)是全县主要的地貌,分布范围广,除东南部的梵净山外,其余地区的大部分属于此类型。东部梵净山地区,平均海拔大于1600米,地形切割强烈、相对高差大、坡度较陡,为中高山地形,以侵蚀地貌为主;中东部梵净山前缘地带海拔1000—1600米,坡度陡缓不等,为低中山地形,以岩溶地貌、河流冲刷堆积地貌和侵蚀地貌为主;中部、西南部、南部地带海拔800—1000米为中低山地形,以岩溶地貌、侵蚀地貌和河流冲刷地貌为主;境内海拔在700—800米一带,相对高差200—300米,坡度较小,为低山地形。在山地地形的河谷地带,经河水的常年冲刷,形成了一些相对较平的河谷冲刷堆积地貌,但面积不大。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均气温16.8℃,日照时间长达1255小时,无霜期近300天,年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日照时数:1296.9小时,冬季:室外风速0.9米/秒,夏季:室外风速1.0米/秒,年极大风速(定时):12米/秒,极端最高气温:39.9℃,极端最低气温:-9.0℃,历年平均气温:16.8℃,历年平均相对湿度:78%,历年最大相对湿度:100%,历年最小相对湿度:9%,历年平均气压:962.2百帕,历年平均降水量:1113.4毫米,历年最大降水量:1621.6毫米,历年最少降水量:678.7毫米,日平均温度≤5.0℃的天数:50.4天,最大积雪深度:17毫米,冬季大气压力:969.1百帕,夏季大气压力:953.0百帕,最低气温出现日期:1977年1月30日,最高气温出现日期:1971年7月27日,最热月、最冷月:热7月,冷1月,年平均有霜期:74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河流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主要河流有印江河、车家河、乐茂江河、洋溪河、江源沟河等,地表河网较密。多数河流上游陡,中游平缓,下游较陡,河谷深切,水流湍急。分别由西向东、由南向北,由南东向北西流入乌江。

自然资源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水资源较为丰富,县境内有集雨面积20平方公里,10公里以上的河流20条,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8条,总长223公里,年径流量达12.5亿立方米。县境内山峦叠嶂, 河流落差大,有地下热水泉4处,露泉井水163处。水能蕴藏量5.87万千瓦,可开发近5万千瓦。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境内野生动物有地鳖(地团鱼)、滚山珠、蜥蜴(四脚蛇)、商陆(称杆蛇),吴蚣、啄木鸟、松鼠、竹鸡,斑鸠(麻鸠,鸽鸠)、燕(长尾燕、家燕)、鸦(乌鸦、白环颈乌鸦)、蝙蝠、飞虎、秧鸡、翠鸟、打鱼郎鸟、灰苍鸟、白头翁鸟、伯劳鸟,梁祝鸟、百灵鸟、大阳刀鸟、青雀鸟、毛冬雀鸟、山雀鸟、点水鸟,雀鸟、缘羽鸟、麻雀、地麻雀、布谷鸟、青雀、河鸟、河鸥、喜鹊、沙和尚鸟,画眉、相思鸟、咯咯鸡(梵净山产)、风头鸟。保护动物有灰金丝猴、白鹤一褐羽白鸽、穿山甲(铜甲、铁甲)、熊、麝獐、虎,豹、鹿、狐狸(毛狗),猫头鹰、猴子(短尾猴)‘桶水鸟、野山羊(黄羊)、大黑羊、野牛,野兔、野鸡、锦鸡、寒鸡(长尾鸡)、野猫、刺猪(豪猪)、扁毛刺猪(刺猬)、九节麟、黄鼠狼(黄鼬)、豹狼(聋聋猫),雁(鱼鹰)、小野鸭(水鹞子)、岩鹰、山鹰(鹞子)、黄莺、杜鹃(阳雀)。还有金丝猴、金钱豹、华南虎、娃娃鱼等珍稀动物。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由于境内具有贵州省最古老的地层,经历了最多的构造运动和分布有最齐全的岩类这一独特的地质背景,产生了种类齐全且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黑色金属(锰、铁等)、有色金属及贵金属矿产(钼、铅、锌、汞、锡、钨、和金、银等)、稀土、稀有金属、放射性矿产(铀)、能源矿产(煤、石煤)、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重晶石、硫铁矿、石英脉等)、冶金辅助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它非金属矿产(饰面用花岗岩、辉绿岩、灰岩、玻璃原料、水泥用灰岩、砖瓦原料等)。全县共发现矿种33个,其中初步查明资源储量的有22个矿种。

人口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公安户籍人口45.45万人,同比增长0.4%。年末常住总人口27.79万人,比上年下降3.2%。全年人口出生率11.50‰,人口自然增长率6.48‰。

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常住人口为294490人。 县内居住着土家族、苗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哈尼族、哈萨克族、黎族、佤族、高山族、水族、羌族、仡佬族、鄂温克族、独龙族、珞巴族等25个少数民族。

政治

县委常委、县委书记

张浩然

县委副书记、代理县长

秦会刚

统计截至2021年4月,参考资料来源

经济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01.42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速排全市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29亿元,增长7.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9.54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51.59亿元,增长12.8%。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9:18.6:53.5调整为29.9:19.2:50.9。人均生产总值35888元(以常住人口计算),净增2600元,按2018年人民币对美元平均汇率折合5423美元。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7.6%,增速排全市第5位。商品房销售额171456万元,增长13.3%;商品房销售面积472251平方米,增长1.0%。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5%,物价上涨1.5%。其中:食品烟酒上涨1.1%、衣着上涨0.3%、生活用品及服务上涨0.2%、医疗保健上涨2.7%、交通和通信上涨2.0%、教育文化和娱乐上涨3.8%、居住上涨0.8%、其他用品和服务上涨0.8%。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财政总收入67729万元,比上年增长18.3%,增速排全市第1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0572万元,增长9.4%,增速排全市第2位。各项税收收入58159亿元,增长17.6%。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的比重为75.2%。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人数9979人,同比下降0.33%;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05794万元,同比增长2.60%;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0.6万元,同比增长2.94%。新增城镇就业人员6690人,增长5.6%,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3.3%。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478元,增长9.4%,增速排全市第8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88元,增长10.3%,增速排全市第9位。城乡居民人均住户存款17394元,增长18.1%。

2020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生产总值(GDP)119.76亿元,比上年增长4.4%,增速排全市第5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5.2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63亿元,增长2.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1.91亿元,增长3.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9.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8.9%,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7%,比上年下降0.6个百分点。

第一产业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00634万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农业产值294504万元,增长7.5%;林业产值47855万元,增长16.1%;畜牧业产值131849万元,增长4.3%;渔业产值7176万元,下降0.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250万元,增长4.0%。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4892万元,增长6.9%。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农作物总播种面积54349公顷,减少7605公顷。其中:粮食播面21851公顷,减少5035公顷;油料播面8193公顷,减少1633公顷。全年粮食总产量201046吨,比上年下降16.8%。

第二产业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2.69亿元,比上年增长7.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增长7.1%;重工业增长5.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增长6.7%;股份制企业增长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增长8.4%。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74232万元,增长12.0%;实现营业税金及附加2420万元,增长25.3%。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8.1%,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建筑业实现增加值6.85亿元,增长20.8%。全县有联网直报建筑企业9个,实现建筑业总产值60083万元,同比增长40.4%;营业收入49320万元,增长19.6%;税金及附加3502万元,增长55.2%。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92442万元,比上年增长12.1%。年末固定电话数2651部,移动用户27.74万,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4万户。

2018年,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695万元,比上年增长8.4%,增速排全市第3位。

截至2018年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金融机构存款余额1426735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2.6%,增速排全市第1位,其中:住户存款余额790564万元,增长19.0%。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19532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21.9%,增速排全市第6位。

社会事业

截至2018年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拥有各类学校221所。小学151所,其中教学点80所;中学23所,其中:高级中学2所,完全中学1所,初级中学17所,九年一贯制学校3所;中等职业技术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幼儿园45所。小学在校生32089人,初级中学在校生19235人,高级中学在校生11260人,小学、初中和高中在校学生数与上年比基本持平;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在校生1851人,下降7.0%;特殊教育在校生257人,增长83.6%;幼儿园在园幼儿13508人,下降2.2%。全县有教职工5918人,其中专任教师5153人。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94.57%,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3%,初中适龄少年入学率99.2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5.7%。全县中小学、幼儿园校舍建筑面积786239平方米。其中:幼儿园78046平方米,生均5.8平方米;小学308408平方米,生均9.61平方米;初中242061平方米,生均12.58平方米;高中157724平方米,生均14.01平方米。

截至2018年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医疗卫生机构385家,其中县级二甲公立医院2家(县医院、中医院),公共卫生机构3家(卫监所、疾控中心、妇保院),乡镇卫生院和街道卫生服务中心18家,民营医院9家(博爱、协和、梵净山、刘波、东方、城北片区医院、官庄坝片区医院、印江亚江医院、春晖家园精神病医院),村卫生室363个。共开放床位1948张(县级1386张,乡村562张),每千人口拥有床位3.1张。全县卫计系统人员编制1250个,其中专技人员939人,执业(助理)医师805人,注册护士823人,全科医生115人,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88人、拥有注册护士2.95人。正高职称3人,副高职称69人,中级职称172人,初级职称582人,本科学历625人,专科学历356人,中专以下学历121人。

2019年8月,入选为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县。

2018年,罗星溪中型水库和毛寨、龚家坨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前期工作推进;清渡河、马尿水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开工建设;偏岩中型水库和绿荫塘、山岔2座小(一)型水库工程推进;栗子园中型水库下闸蓄水,铺设城区供水主干道管网8公里,县城供水二期工程投入试运行。完成317个行政村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截至2018年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210322人,比上年增长0.2%;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9280人,增长1.3%;年末参加失业保险10252人,增长25%;参加生育保险13348人,增长3.0%;参加工伤保险13000人,增长6.6%。享受城乡低保保障对象16698户36164人,特困供养对象1716人。其中城市低保5964户11646人,农村低保10734户24518人,城市低保保障标准由2017年的532元/月提高到570元/月,农村低保保障标准由2017年的3528元/年提高到3876元/年,分别增长了7.1%、9.8%。全年累计发放城乡低保金15201万元,特困供养金1410万元。发放城乡医疗救助资金1455万元,解决2343户3072人低保对象季节性缺粮125.63吨。全县参加职工医疗保险15436人,城镇居民参加医疗保险19400人。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40.73万人,参合率99.6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筹集合作医疗基金23964.6万元,增长6.4%。当年累计补偿参合人员71.88万人次,使用基金23916.32万元,当年资金使用率99.8%,比上年增加4.1个百分点,享受新农合补偿受益率为176.47%。

截至2018年底,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有敬老院13所,特困供养1536人,其中农村特困供养对象 1524人,城市特困供养对象12人。敬老院床位928张,入住敬老院835人,集中供养率54.4%,床位利用率90%。

交通运输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距铜仁凤凰机场135公里,西距省会贵阳324公里,北距重庆秀山火车站100公里,303、304省道穿境而过 ,境内有印秀高速、沿印松高速、印思城际快速干道穿过,G211沿河黑獭至县城、G352县城至两河口、乐茂江至慕龙工程正在建设;2018年完成云半至新寨等县乡道提级改造工程,建成农村“组组通”公路553公里,实施农村公路安全防护工程300公里。

风景名胜

梵净山位于云贵高原武陵山脉中段,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江口、松桃三县交界处,自然保护区1978年建立,1986年批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960公顷。 三大主峰——凤凰山海拔2572米,老金顶(梵净山)2494米,新金顶2336米,是云贵高原上相对高度最高的山峰,其相对高度达2000米。

严氏宗祠,位于印江县城振兴路西段南侧严家寨。建于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共三进,坐南向北,中轴对称。原有门墙、六角亭、前天井、厢房、三星台、正殿、后天井、后殿、厢房、钟鼓楼、操场等。现存正殿、后殿、两厢、配殿等,占地面积1380平方米。正殿面阔五间21.5米,通进深10.6米。正殿及两厢皆用雕花石栏板围护,刻“八仙过海”、“狮子滚绣球”等图。

依仁书院,位于印江县城,修建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的依仁书院,最初名为“龙津书院”,嘉庆十三年(1809年)易名为“依仁书院”。

护国禅寺位于梵净山西麓的印江自治县永义乡大园址村。始建于宋建炎三年(1126年),是明代梵净山四大皇庵之一。

历史文化

土家族是古代巴人的后裔,《哭嫁歌》是一种女性演唱的婚俗情景曲目,有独唱、对唱,还有众友好姐妹陪哭的群唱等形式;音域只有五度,调式是汉族商调式,也有征调式的。

印江狮子灯舞狮2人,牌灯1人,宝灯或灯笼1人,有的灯班扮带面具的笑和尚和孙猴子各1人,其余大都是备玩重桌子时表演各种杂技的能手。狮子出灯、收灯各种仪式和龙灯相同。演出时,牌灯按白天送的帖子引到各主家。狮子到地,在大门外向主人堂屋俯伏在地,摇头摆尾,抖动头上的铃铛,俟主人对着狮子燃过香纸,拱手作揖,打发钱物后,狮子点头三下,向主人答谢。

“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主要信仰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原始宗教形式,苗族传统社会迷信鬼神、盛行巫术。也有一些苗族信仰基督教、天主教。苗族信仰佛教、道教的极少。

过赶年,即比汉族过年提前一天过年,月大二十九,月小二十八,印江土家人又称“蓑衣年”。据说明代,东南沿海倭寇成患,明朝廷对各地土司官特旨招募土兵。是时,印江土兵供湖广总兵俞大猷征调,按调令要求,土兵往往在腊月底登程,土家人为了能过团圆年,便纷纷提前过年祭祖祭神,为出征的土兵壮行。

傩堂戏是傩祭法事结束后开洞娱人唱的戏。傩堂戏剧目有正戏和杂戏之分;正戏由唐氏太婆和尖角将军请出锁在桃园三洞中的24个面具,它代表24出神戏,分半堂戏和全堂戏,半堂戏12个剧目,全堂戏24个剧目。杂戏即穿插在正戏之间演出的戏,又称花花戏,杂戏已摆脱祭祀的束缚,成了独立的戏剧艺术,其主人公不再是傩堂神祗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低层人物(农民、渔夫等),亦有历史人物或神话中的人物。

地方特产

油纸伞是印江县民族传统手工艺产品之一,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印江油纸伞流行于明清时期。在民国时期就畅销遵义、贵阳、重庆、广西、福建等省市。1958年至1962年,印江油纸伞出口远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东亚国家,在省内及全国多次获奖,深受广大用户及旅游者的喜爱,具有较好的收藏价值。

梵净山团龙贡茶1994年6月被评为国优新产品,荣获“中茶杯”一等奖后,2000年元月又荣获第六届国际食品博览会金奖,茶园土壤中对人体有害的铅、六六六、铜及其他有害物质低于规定指标的数百倍。[1]

参考文献

  1. 印江自治县概况搜狗, 2020-02-23 16:2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