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DOI |
doi的全稱是digital object unique identifier,是指數字對象唯一標識符,是雲計算背景下最佳的「大數據」樣本存儲和應用技術,用於IKE進行協商SA協議統一分配。doi具有唯一性、持久性、兼容性、互操作性、動態更新的特點。
簡介
國外的數字文獻生產商較早採用唯一標識符來標識其出版的電子文獻,並形成了很多應用在不同環境下的標識符方案。例如:連續出版物及其單篇文獻的標識SICI(Serial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圖書及圖書內的內容片斷(章節、前言、索引、段落)的唯一標識符BICI(Book Item and Contribution Identifier)以及出版物件標識符PII(Publisher Item Identifier)等。但是大多標識符方案僅僅定義了標識符名稱空間及標識符構成機制,尚未構成一個完整的包含解析系統的標識符系統。相對於這些唯一標識符,美國出版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America Publishers, 簡稱AAP)建立的DOI在技術上比較成熟。它主要是針對因特網環境下如何對知識產權進行有效的保護和管理而產生的。1998年AAP創立非盈利性組織IDF,IDF在CNRI的配合下,制定了DOI標準和相應的解析系統Handle System。目前已有上千萬個已經分配並解析的DOI號碼,8個RA(DOI註冊代理機構,其中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和北京萬方數據研究院聯合申請為8個代理之一)和幾百個使用單位,跨越了美國、歐洲和澳大利亞以及一些非英語國家,應用領域也擴展到政府部門。目前國外Elsevier、Blackwell、John Wiley、Springer等大型出版商大多使用DOI對數字資源進行標識,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命名、申請、註冊、變更等管理機制,DOI的解析系統發展也比較成熟。在此基礎上,一些生產商相繼推出各種與DOI相關的增值服務。例如CrossRef Search結合Google檢索技術與DOI系統的定位服務,實現了CrossRef Search檢索結果到生產商全文之間持久、有效的鏈接。
評價
國內使用DOI尚處於初級階段,基本都是些自定義的惟一標識符方案,還沒有成熟統一的標識符解析系統。2007年初,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和萬方數據聯合向IDF(國際DOI基金會)申請取得了DOI的中文註冊權,並在此基礎上成立了中文DOI註冊中心,成為中文信息服務領域的第一個國際DOI基金會(IDF)組織下的中文代理。建立並負責運作中文DOI的推廣與應用,作為第一個中文合作式參考鏈接服務。萬方數據研究院則是註冊中心的日常管理基地。中心的任務與目標是通過與國內外相關機構的合作 ,推進DOI在國內出版界、信息服務界的應用,並積極探索通過DOI實現中文與英文文獻資源的鏈接;中心不僅提供DOI的註冊服務,而且還通過建設一個DOI中文應用平台與門戶網站,提供基於DOI命名及應用相關的增值服務。在信息資源整合的基礎上通過DOI系統提供更多的附加服務。[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