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龍舟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龍舟池位於集美鰲園路南側與龍船路之間的海邊。陳嘉庚先生於1950年在廈門海灘上築堤圍墾外、中、內三池。外池俗稱「龍舟池」也就是廈門集美龍舟池,寬300米,長800米,總面積24萬平方米。廈門集美龍舟池的池畔建有式樣各異的「啟明」、「南輝」、「庚」及「左」、「右」、「逢」、「源」七個亭子。池畔四周建有數座仿古建築的琉璃瓦頂樓台、廊廡和亭榭,以北岸居中的「南輝」亭為主觀景台和指揮台,建築為廊廡式,長48米,寬8.5米,兩端連以雙層八角亭攢尖頂,中為二層樓重檐歇山頂,均為琉璃瓦屋面。龍舟池周圍亭台具有深受東南亞文化影響的具有強烈的閩南域特色的建築風格,是龍舟池的重要組成部分。[1]

中文名稱: 集美龍舟池

外文名稱: longzhouchi

地理位置: 廈門市集美區

氣候類型: 亞熱帶季風氣候

占地面積: 24萬平方米

開放時間: 全天

景點級別: 國家AAAA級景區

門票價格: 無門票

著名景點: 龍舟池 鰲園

交通方式: 公交,自駕

分 類: 戲水,划船

地理位置

位於集美鰲園路南側與龍船路之間的海邊。

歷史文化

賽龍舟文化

每年端午節,廈門集美龍舟池都會舉辦賽龍舟。集美賽龍舟閩南語稱「別舲舳」。「別舲舳」是2200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的古漢語,與「賽龍舟」同是講舟船競渡,但意義卻不相同。廈門集美龍舟池賽龍舟的倡導者陳嘉庚先生就說過:昔日的別舲舳為了出風頭奪錦標,我們提倡的賽龍舟是為鍛煉身體增強人民體質,是為了賽團結比風格,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廈門集美龍舟池舟船競渡史涵蓋了從四五千年前的龍的節日祭奠龍王到二千多年前的別舲舳,乃至賽龍舟的整個中華民族龍舟文化。廈門集美龍舟池賽龍舟文化源遠流長,四五千年前五月五日「龍的節日」祭祀龍王習俗流傳至今,古時所建的龍王宮仍在。集美的陳氏先祖從河南省固始縣南遷閩南,把洛河流域的別舲舳民俗也帶到了集美。經幾世繁衍,集美人丁興旺,開始在漁村以西的海灣(現今外、中、內龍舟池地域)用漁船別舲舳。集美的別舲舳日趨興盛,五月初五別舲舳之前,要到村西南角海邊的龍王宮祭拜龍王爺,並舉行「請水」儀式,爾後將請回的聖水進行沐浴,為賽舳「洗淨」。為了與他鄉別舲舳能奪標取勝,集美人從各房角挑選少壯漁民,組建了自己的廈門集美龍舟池代表隊,並且特造了身似龍體,可坐18人的梭形參賽小舟,這龍舳就停泊在西堰(今龍舟內池)內。廈門集美龍舟池的這龍舳穿航於廈金海域,參加競渡屢屢奪標,稱雄閩南沿海,被尊稱為「十八龍舳」,名揚四方。陳嘉庚古為今用,傳承發展了中華民族的別舲舳,變別龍舳為廈門集美龍舟池裡賽龍舟;它洋為中用,中西合璧,在龍舟競渡史上第一次舉辦競技型龍舟賽,使中華民族的龍舟競渡開始由民俗體育遊戲向競技體育轉型。陳嘉庚改革創新,創立了我國第一部龍舟競技比賽的章程,創建了我國第一個龍舟競技賽專用人工池——廈門集美龍舟池,這也使後來集美成為我國第一次舉辦國際龍舟比賽的地方。

近代建築群

集美龍舟池及其七座星亭

龍舟池又名大池或外池,位於道南樓南面,長約800米,寬100餘米,面積一萬餘平方米,可設八條比賽航道。原系1950年陳嘉庚圍築南堤後形成的大池塘,1954年後陳嘉庚開始組織村民師生在池中進行龍舟訓練和比賽,並於五十年代中後期不斷修築、美化堤岸及周邊環境,使之成為一個十分理想的比賽用池。根據集美民間傳說,原先曾計劃在池周及池心設計建築「啟明」、「南輝」、「長庚」和「左」、「右」、「逢」、「源」七座星亭,後「逢亭」、「源亭」未建,「長庚亭」因故半途停工,其餘四座先後五十年代完工。其中「啟明亭」位f東岸邊,「左亭」位於北岸道南樓前,「右亭」位於北岸華文學院大門口。「南輝亭」位於「左」、「右」兩亭之間,因此又名「中亭」。除此四亭外,另在龍舟池南岸中段建有一亭,名作「宗南亭」,在池中的東、西兩端各建有一座無名的小星亭,加起來依舊為七座星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