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魯蘇戰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魯蘇戰區第一一三師參謀長張少舫少將
圖片來自痞客邦

抗日戰爭魯蘇戰區,在中國抗日戰爭中,因應戰爭形勢,中國國民政府成立對日作戰戰區之一。1938年11月成立,總司令于學忠(1939年至1944年3月)。1945年1月,併入新建之抗日戰爭第十戰區[1] 。與魯蘇皖戰區合併。

主要作戰地區

山東省南部(魯南)、江蘇省北部(蘇北)交界。 此後,蘇北劃分為兩個游擊區:第一游擊區,以副總司令部、江蘇省政府所在地興化為中心,包括高郵寶應淮陰淮安一帶,由韓德勤任第一游擊區總指揮(兼);第二游擊區,主要在泰縣泰興以及蘇皖邊區一帶,由蘇北游擊總司令、魯蘇皖邊區游擊總指揮李明揚任第二游擊區總指揮。韓德勤於1938年5月代理江蘇省政府主席(1939年10月轉正),於1939年擔任魯蘇戰區副總司令,在職權上統領蘇北敵後黨政軍事務。

主要作戰部隊

第24集團軍; 下轄第51軍,軍長于學忠,後易牟中珩;第57軍,軍長[[繆澂流];第69軍,軍長石友三,後易畢澤宇;第89軍,軍長韓德勤,後易李守維;第97軍,軍長朱懷冰

概況

1938年11月,國民政府決定成立魯蘇戰區,統一指揮山東、江蘇兩省的正規部隊和地方武裝。1939年4月,魯蘇戰區組成,于學忠為總司令,副總司令沈鴻烈(山東省主席)、韓德勤(江蘇省主席),參謀長王靜軒,政治部主任周復,游擊總司令沈鴻烈(兼)。 1938年底,國民政府南嶽會議決定,在山東和蘇北成立魯蘇戰區,任命于學忠為魯蘇戰區總司令。

1939年春,于學忠率領第五十一軍和第五十七軍(均為東北軍主力)。揮師北上,開赴魯南山區,在沂水東北鄉設立了魯蘇戰區總司令部。自1939年夏至1942年春,戰區總部一直駐在第十三師防區的圈裡一帶各村,直接指揮和控制着沂水、安丘和莒縣的三角地帶,方圓有200餘里的防區。 總部在此防區駐紮時間最長,由於軍民團結,同仇敵愾,抗敵禦侮,開創了一個穩定發展的局面。除了對正規軍進行休整、補充和訓練,並對地方組織的抗日部隊和反正的偽軍進行改編和整訓,還開辦了較大的兵工廠和被服廠等。兵工廠不僅能修配槍械和製造手榴彈、炮彈等,而且能製造輕機槍和迫擊炮。在宣傳教育方面,不僅有政工大隊經常演出抗戰戲劇和教唱救亡歌曲等,而且創辦了《陣中日報》,堅持每日出刊,廣泛報道國內外新聞,以鼓舞士氣。總部還支持和協助當地教育專家,在安丘南逯和賈孟店子興辦了省立第八聯合中學和山東臨時政治學院。在軍政訓練方面,在沂水天睛旺村成立了魯蘇戰區干訓團,下設政治部、教育處、秘書室和副官處等,直接負責管理和訓練,有軍官大隊、游干班、醫務班和軍需班,另有高級作戰人員訓練班等,按期輪流調訓正規軍和游擊部隊的幹部,以提高其素質。因魯蘇戰區是一個敵後戰區,把敵人的後方變成了我們的前方,又在不斷地發展和壯大,嚴重地威脅着敵人的安全。敵人的主要交通命脈—----膠濟線、津浦線和隴海線三條鐵路幹線以及橫貫魯南的台濰公路幹線,隨時都有被我截斷的可能。 戰區總部和第一一三師師部及其所屬各部隊,分別駐在附近的各個村莊,總司令部駐許家莊,第一一三師師部駐七箭。當時敵我雙方的兵力部署,在我軍方面,僅就戰區總部所在的第一一三師防區而言,總部直轄的保衛部隊有特務團(新由特務營擴編為團,團長朱如雲,人槍尚未實齊),官兵只有800餘人。另有一個負責保護總司令的衛士排,全排60餘人,武器都是最先進的自動步槍,是東北軍統帥張學良從法國購置的。據說在台兒莊大戰中,這部分武器發揮了威力,打開一條血路,保護于學忠突出了重圍。第一一三師司令部直屬部隊有通訊兵營、工兵營、輜重兵營、特務連、騎兵連、高射機槍連,共有1500餘人。駐此防區的所屬旅團有第三三七旅第六七四團,第三三九旅第六七七團和第六七八團,總兵力約7000餘人(當時第三三七旅第六七三團常駐沂青公路以西第五十一軍軍部防區),其中第六七四團和通訊兵營常駐安丘縣。另外,駐莒縣有張里元的游擊第一縱隊,駐安丘的有厲文禮的游擊第二縱隊,駐沂水有王晉藩的茹素團,駐安丘泥溝子一帶有楊煥彩的青島海軍陸戰隊〔只有500餘人)。這些部隊總合起來約有8000餘人,人數雖不少,但戰鬥力不強。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