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高都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高都

来自网络的图片

高都古称垂、垂棘、垂都等。相传晋献公假道伐虢时,曾献垂棘之璧与虞国,就是产自高都的美玉。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定居。

高都古邑为春秋时期古城邑,属冀州。古高都范围,大致为今晋城市城区和郊区,辖境屡有变动,最盛时期为今晋城市城区、郊区及高平、陵川和济源西北一部分,后范围缩小为今晋城市城区和郊区,直到隋开皇十六年高都改为丹川,高都降格为镇,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

千百年来,高都均为建兴郡、建州、泽州、泽州直隶州、泽州府等历朝历代的州郡府驻所所在地。历史文化悠久,为华夏祖先的发祥地之一。

高都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的17世纪初年。相传,早在我国商周之前的夏朝后期,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于高都。据说,当时桀王和爱妃妹喜就住在村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里,古时洞口处还留有"夏桀王迁都处"的石刻大字。保伏寨和垂棘山周围曾是夏朝都城的中心区域。其春秋之前称垂都,战国以后叫高都,此称一直延续。建国后,考古学家在高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骨锥、陶片及动物遗骸,确认属仰韶文化时期,因此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可见,高都悠远的历史不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高都

属性; 历史遗址

历史沿革

概述 高都的历史渊源,最早可上溯至公元前的17世纪初年。相传,早在我国商周之前的夏朝后期,因商汤王伐桀,迫使夏桀王由原都安邑迁至于高都。据说,当时桀王和爱妃妹喜就住在村南垂棘山的天然石洞里,古时洞口处还留有"夏桀王迁都处"的石刻大字。保伏寨和垂棘山周围曾是夏朝都城的中心区域。其春秋之前日垂都,战国以后叫高都,此称一直延续。建国后,考古学家在高都遗址发现了大量的石斧、石铲、骨锥、陶片及动物遗骸,确认属仰韶文化时期,因此定为省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可见,高都悠远的历史不仅仅只是一个传说而已。

起源 高都古称垂、垂棘、垂都等。相传晋献公假道伐虢时,曾献垂棘之璧与虞国,就是产自高都的美玉。高都遗址出土的文物表明,早在两万年前的旧石器晚期人类就在此定居。

上古时期,中华人文始祖尧、舜、禹汤,均活动于今晋南一带,而高都属"京畿之地",由此产生虹白府旬了女娲补天、伏羲画卦、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神农播谷、尧封丹朱、蚩尤冶铁等一系列神话。

颛帝创制九州,统领万国,高都属冀州。《舆地考》曰:颛帝之所建,帝喾受之,创置九州,统领万国。

陶唐时期,尧使禹平水土,禹治水成功,还天下为九州,高都为冀州之域,属"帝都畿内"。(《禹贡》曰:导水壶口至于雷首,经砥柱、析城(今阳城析城山)、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

舜建虞朝,舜帝继承尧制,肇启天下为十二州,高都属冀州。(其十二州为冀、兖、青、豫、徐、并、荆、扬、梁、雍、幽、营州),《左传》云:分冀东丹山为并,东北医无闾为营。

夏商时期

夏启创夏,十二州复合为九垫蜜格州,高都属冀州。《禹贡锥指》曰:夏符合于冀州,与尧时同。

据传早在夏代高都就称为:"垂都"。夏末时期,夏末帝桀昏庸无道,商汤伐夏桀,臭婶凝桀居于安邑,始迁于垂都。《战国策》记载:夏履葵曰桀,居天门,商汤伐夏桀,桀始迁于垂。

殷商时期,祖乙定都于耿城(今河津),高都属畿内地。

周属冀州,武王三十三年,武王封其庶弟于原城(今济源),高都为冀州及原国辖地。

春秋时期,时高都为铎翟所居,境内兼有米子、陵泽、原等国,周成王九年封弱弟叔虞于唐,子燮父更号为晋。晋文公二年(前635),周襄王为避昭叔之难,求助于晋文公。晋文公行赂于草中之戎与丽土之翟,求得东道(今晋韩公路走向)。文公勤王始振霸声,得周襄王之赐取南阳地(今焦作)。

周襄王十三年,晋侯围原国,原国降,迁原伯贯于翼,以赵衰为原大夫,拓开了高都至南阳的通道。《吕氏春秋》载:周襄王二十八年,晋襄公西伐巴蜀(今汾阳),迁巴蜀主于高都之巴公,今晋城市郊区巴公镇因此得名。这便是巴子城、巴公的来历。时高都开始纳入晋国版图。

周灵王二十二年,齐庄公分两队伐晋国,一队由孟门,一队由高都的太行关,入太行,封少水(今沁水河)。

春秋末期,高都开始出现城邑,为晋国高都邑, 赵、魏、韩三家置晋静公于晋国端氏邑(今沁水),后又迁晋静公于高都邑祭祀,而后三家分晋,即在于此。

战国时期,初属魏国,后属韩国、赵国,本境均为高都邑。周烈王二十年,楚国围困雍氏,韩国徵甲粟于东周,苏代说韩以高都城予东周。

秦始皇统一天下,立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始置高都县,属上党郡。当时高都的范围为今晋城市城区、郊区及高平市、陵川及济源西北一部分。

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封卞欣于高都的阳阿城,置阳阿侯国。

到汉武帝刘彻,承跨始置13州郡国制,高都范围缩小,析一部分拒懂糊置泫氏、阳阿、沁水,分属并州刺史部上党郡、司隶部河内郡。时高都大致几才婚渗为今晋城市城区和郊区。

东晋孝文帝十一年,西燕慕容永称帝,始置建兴郡,阳阿城为建兴郡的郡治,当时的建兴郡辖有高都、阳阿、获泽、端氏、泫氏、沁水六个邑,其范围相当于今山西晋城市全境。

北魏永安二年,建兴郡改为建州,州治从阳阿迁往高都城。当时建州辖有高都、长平、安平、泰宁四郡。北齐改置建州道行台,行台驻高都。一直到北周,建州辖高平、安平二郡。高都先后为建州的高都郡、高平郡所管辖,为建州及高都郡、高平郡的州治及郡治。

隋开皇三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后,废天下诸郡,改建州为泽州,高都为泽州州治。至隋开皇十六年,改高都为丹川,丹川为泽州州治。高都降为高都镇为丹川所辖,至此高都之名才正式退出历史舞台。一直为泽州、泽州直隶州、泽州府所辖,千百年来,均为建州、泽州、泽州直隶州、泽州府等历朝历代的州郡府驻所在地。

高都凭借其丹河流域优越的经济地位和交通的便利,成为晋城全市的轿漏嫌政治文化中心和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特别是明、清两代以来,随着采煤、炼铁和铸造行业步入发展的鼎盛时期,带动了商贸业的兴旺,生意兴隆,商贾云集,形成街列五里,人罗万家的泱泱大镇,明清时期,高都镇东到东岳庙,西至五虎阁,一条大街横贯东西,两旁店铺盛时有200多家。从银楼、布店、当铺、食盐等日用杂货店,到手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无所不有。此外,还在大十字和西门口专门设立有粮食交易市场,从米面到五谷杂粮样样齐全。尤其当地丰富的煤炭和铁货以及做工精细的手工业品,曾吸引了周边地区乃至全国各地的商客驼帮,他们从外地运来布匹、煤油、食盐等,运走当地的煤炭、铁货和手工业品。当时的古镇是一派繁盛景象。

高都故城

庙宇 高都历史上所处的政治和战略地位,从北魏至五代十国,据说有十多位皇帝曾先后光临过高都。现境内一些古老建筑仍以皇帝的"行宫"所命名,如今高都镇西南的"东宫"、"西宫"和"宫上"等几处院落,虽然其建筑已残缺不全,但徜徉其中,幽深的宅院仍散发着苍古的冷峻与威严。

高都悠久的历史文化,使其境内的寺、院、阁、馆等古建筑极为丰富。当时不仅建有十大庙宇、七座阁楼,而且其东、西、南、北还建有四座高耸的城门,城门上方分别镌刻着"行山重镇"、"晋城关防"、"冀南领袖"、"豫北屏障"的匾额。

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建有村东的东岳庙。该庙创建于金大定年间(公元1161-1189年),为一进两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天齐殿、拜亭、配殿和两侧廊庑等,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主殿天齐殿面阔三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琉璃瓦脊,殿顶复布瓦。檐下斗拱简洁,殿内梁架规整。门槛立颊,门楣为石作,上雕线刻荷花、牡丹、化生童子等图案。殿前月台上建卷棚拜亭一座。殿内正中为一砖砌神台,上面供奉有神像五尊,其主尊为唐代加号为"天齐"的东岳大帝神。神台基座为束腰须弥式,砖雕有多种花卉图案,十分雅致和精美。被山西省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万年桥 位于高都南门外的"万年桥",修于清代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该桥设计美观,风格独特,桥身为厚石砌筑,四墩三孔,全长23.5米,每孔5.6米。桥石用铁楔加固。四个桥墩各雕有石牛一头,以镇河水泛滥,造福村民。五十年前,这里还是风光无限,桥下河水深丈余,并清澈见底。后由于河床逐步淤塞无人清理,虽然车马行旅尚能通行,但已是石牛淹没,桥孔被埋,万年桥已无当年的雄姿和气势。高都镇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大院,主要有南街的"宫上院"和保福村的"厅堂院"、"任家院"、"顺兴堂"以及善获村的"程家八卦院"。"厅堂院"、"任家院"坐落于保福村主街的路北。大门均建在六层青石台基上,门檐下雕刻着精美的木雕,门顶置阁楼,通道的左右和北面分别建有二到三处内院,其门饰、窗棂做工都很精细,为高都镇民居建筑的精品。善获村的"程家八卦院",为清代中叶建筑。其中两处院建在村街路北,三处院建在大院巷东的高岗上,由远而望,连片的古房鳞次栉比,气势巍峨。这几处院落形制相同,北楼和南楼面阔只有三间,而东西楼却长达六间,房主人出于风水需要,又在院中打上矮小的花墙,显得院落高大宽阔,古朴庄严。

名人贤士

悠久的历史,孕育了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高都这方热土曾出现过不少的历史名人和文人贤士。但最有影响的是北宋天文学家刘羲叟和近代书画家原石民。刘羲叟(公元1018-1060年),字仲庚,自幼聪颖,"强记多识",中进士后寓于乡中。后为欧阳修发现和赏识,称其"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议编有出于古人,文字可行于当世"。曾两次向朝廷推荐。刘羲叟入朝后,历任大理评事、秘书省著作郎、崇文院检讨等官职。《宋史》记载其"长于星历、术数"。他于宋真宗皇祜元年(公元1049年)奉命编修唐史。历时十一载,编成《历志》6卷、《天文志》3卷、《五行志》3卷,是后人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资料。

近代书画家原石民,一身博学多才,精通古学,其书画在中国近代美术史上享有盛名。早在1929年的《北京晚报》上就辟有"石民画集专栏"。他绘的国画,经常在当时的报纸、杂志上刊载,曾名震全国各地。原石民早年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工作,常与国内的书画家探讨书法和画艺。其创作的山水画,线条刚劲流畅,曾得到齐白石老先生的高度评价和赞誉。他的遗作《江南景》、《百家争鸣》等大量书画作品已成为国家的收藏珍品。

文物古迹

高都的千年历史,遗存下大量的文物古迹,条条幽深的老街古巷,座座典雅的民居古建显示着岁月的沧桑。虽然高都的人居环境和建筑格局已有所改变,但仍保留着自己原有一些人文特色和风貌,这对于古文明传承和今后的开发,都是件令人庆幸的事。[1]

参考文献

  1. 高都古镇简介,欣欣旅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