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马克沁重机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马克沁重机枪(世界著名枪械)是世界上第一款成功用火药燃气作为能源的一款自动武器,这款重机枪在1883年的时候被英国人所研制出来,整个枪身的整体重量达到了27.2千克,枪口口径为11.43毫米,理论上射速能够达到600发每分钟,它有单点射击和连发射击两种射击方式,也可以通过射速调节器调整为慢射速 100发/分。 [1]


基本资料

                中文名称         马克沁重机枪                 外文名称         Maxim gun
                设计者         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                 研制时间         1883年
                服役时间         1888年                 次型/级         民24式重机枪


产生背景

马克沁机枪的设计者   原图链接图片来自百家号


马克沁机枪没有出现前,大部分枪都是非自动的,发射一颗子弹才能继续补充一颗子弹,赢得战争很大程度上依靠装弹速度的快慢,手快就能先发制人,手慢很有可能被四面八方飞来的子弹击毙。而马克机枪出现后,以火药燃气为能源的自动枪械,解决了连续补充子弹的困扰,节省了装弹时间。


马克沁机枪是以美国工程师海勒姆·史蒂文斯·马克沁的名字命名的,19世纪80年代,马克沁发现老式步枪由于发射子弹时,产生的火药气体,导致士兵的肩膀被撞得青一块紫一块,由于没有新型武器用于代替,大多数人对这样的现象见怪不怪。而马克沁正是从人们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的后坐现象中,为武器的自动连续射击找到了理想的动力。马克沁首先在一支老式的温切斯特步枪上进行改装试验,利用射击时子弹喷发的火药气体使枪完成开锁、退壳、送弹、重新闭锁等一系列动作,实现了单管枪的自动连续射击,并减轻了枪的后坐力。马克沁在1883年首先成功地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支自动步枪。之后经过改进完善了枪管短后座自动射击的原理。为了增强机枪持续发射的能力,马克沁改变了传统的供弹模式,发明了6.4米长的帆布子弹带,容弹量333发。


1884年,世界上第一款自动连续射击的步枪问世,口径11.43mm,枪重27.2公斤,射速为每分钟600发,慢速时每分钟100发。[2]


发展历史

马克沁在和孙子讲解机枪   原图链接图片来自搜狐

马克沁重机枪首次实战应用是在1893─1894年南中非洲罗得西亚英国军队与当地麦塔比利──苏鲁士人的战争中,在一次战斗中,一支50余人的英国部队仅凭4挺马克沁重机枪打退了5000多麦塔比利人的几十次冲锋,打死了3000多人。


马克沁重机枪获得成功后,许多国家纷纷进行仿制,一些发明家和设计师针对马克沁重机枪的原理和结构进行改进和发展。1892年,美国著名械设计家勃朗宁和奥地利陆军尉冯奥德科莱克几乎同时发明了最早利用火药燃气能量的导气式自动原理的机枪,这种自动原理为今天的大多数机枪所采用。美国枪械设计师霍奇基斯所设计的1914型机枪是最早的气冷式机枪,这种机枪取消了水冷式机枪上笨重的注水套筒,使机枪较为轻便。


该枪还在试制阶段时,清政府即对这种威力巨大的新式武器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早在1888年就由金陵制造局开始引进仿制,从此,中国开始进入重机枪的制造时期。由于当时该枪尚处在雏形,使用黑药铅弹,经仿制后发觉不甚适用,于1893年停造,仅生产了30余挺,部分用于朝鲜战场。


真正让马克沁出风头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当时德军装备了MG08式马克沁重机枪,在索姆河战役中,德军使用这款机枪,在一天的时间内,就击毙了将近六千英国士兵,而这一战,也彻底让这款马克沁重机枪名扬于世。,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从那以后,各国军队相继装备马克沁重机枪,马克沁由此成为闻名的杀人利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马克沁早已不算先进,但仍然还有应用。德军一线部队由于步坦协同的需要开发了MG34通用机枪和MG42通用机枪,但MG08式马克沁机枪仍然在德军二线部队中服役。在当时的中国,因为科技水平的落后,一些先进的步枪无法获得,所以只能仿制别的枪支,而这款马克沁重机枪就成为首选,中国仿制这款步枪生产出了一款名叫民24重机枪,这款仿制机枪在当时的抗日战争中还发挥出了不小的作用。。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但是在进入了二十一世纪之后,这种重机枪在战场上是不会出现曾经那种横扫千军的壮观景象了,可是在一些小规模的战场上,这种重机枪还仍是士兵手上不可或缺的武器,继续的发挥出了它最后的余热。[3]


主要特点

马克沁重机枪结构   原图链接

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全自动机枪。它的自动动作是利用火药气体能量完成的。在子弹发射的瞬间,枪机与枪管叩合,共同后坐19毫米后枪管停止,通过肘节机构进行开锁,同时枪机继续后坐,通过加速机构使枪管的部分能量传递给机枪,使其完成抽壳抛壳,从而带动供弹机构,使击发机待击,压缩复进簧,撞击缓冲器,然后在簧力作用下复进,将第二发子弹推入枪膛,闭锁,再次击发。如此反复,每秒10余次,每分钟可发射600余发子弹。为了保证有足够子弹满足这种快速发射的需要,马克沁发明了帆布子弹带,带长6.4米,容量333发。弹带端还有锁扣装置,可以连接更多子弹带,以便长时间地发射。


马克沁重机枪是水冷式机枪,只要冷却水筒中有水,枪管的温度就不会超过100℃。在射击时,枪管两端会漏一些水;所用的冷却水也不是循环的,射击前装满,作战时随时要往冷却水筒中加水。实际射击时,要打上二、三个弹带,才会有蒸汽泄出。


马克沁重机枪的火力,也给操作者留下深刻印象。据曾经参加淞沪会战的一名国民党军队机枪手回忆:“(马克沁重机枪)可以连续射击4个小时,而且还可以用来打空中的飞机……在战场上,我按下扳机,马克沁重机枪立刻喷出长长的火舌,包围过来的日本兵后退不及,我亲眼看着子弹以极快的速度飞向他们,打在他们身上就喷血,打在地上就冒烟,跳弹飞在墙上火星直喷,有的鬼子连哼都没有哼一声就倒地死亡!”


参加战役

第一次马塔贝勒战役

日俄战争中俄军重机枪阵地   原图链接图片来自搜狐

非洲津巴布韦,第一次马塔贝勒战役,祖鲁指挥官唯一没有搞清楚的是:50名士兵围着的4个铁家伙是什么?不管它是什么,难道还阻挡得了五千战士的奋力一击?指挥官只想尽快结束这场实力对比过于悬殊的战争。他发动了攻击的命令5000人潮水一般地冲向在他们眼中正瑟瑟发抖的英国士兵。100比1的人数优势,就算一人捡一块石头丢过去,对方也会被砸成一滩烂泥。然后指挥官就听到了地狱之门开启的信号,那是一连串清脆的“哒哒哒……”之声,4个不起眼的铁家伙喷出一串火舌,祖鲁战士们像割麦子一般倒了下去。战斗确实很快就结束了:5000祖鲁士兵,能够逃跑的只有2000人。其余3000人,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是1893年马克沁发明的机枪问世10年后第一次用于战场实战。英国诗人兼爱国主义者海莱尔·贝洛克说: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有了马克沁机枪,而他们没有。[4]


日俄战争

1904年的日俄战争,一个200人左右的日本连,准备袭击一个装备2挺马克沁机枪的堡垒,在日军进入300码范围内之后,俄军开始射击,2分钟后,200人无一生还。在旅顺的南山战役中,日军一天损失4400人。面对前所未有的伤亡记录,日军大本营最初以为报告多写了一个零。整个203高地攻坚战,日军伤亡超过9万人,许多连、排被马克沁机枪歼灭殆尽。日军将领乃木希典巡视前线,发现许多日军匍匐在前沿阵地,冲锋号一响却无人站起冲锋。便奇怪地问指挥官:为什么号响了他们都还不动呢?指挥官回答:他们都死了。[5]

索姆河战役中的德军机枪手   原图链接图片来自搜狐

虽然最后是日本胜利,但俄军装备的马克沁机枪,却让日本人吃尽了苦头。据计算,在日俄战场,日军单天死于马克沁枪下的士兵最高时达到了4千人。而在长达239天的战争中,日军平均下来只不过每天阵亡210人。


索姆河战役

抗日战争中的马克沁机枪原图链接图片来自搜狐

1916年6月24日起,英、法军进行了7天的炮火准备,7月1日晨7时半步兵在炮火支援下发起进攻。当天法军和主攻方向上的英军都突破了德军第一道阵地,但英军左翼则毫无进展。英军以密集队形前进,遭到德军马克沁机枪(MG-08式)和炮兵火力的严重杀伤,第一天即伤亡近6万人。不仅是一战中死亡人数最多的一天,也打破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单日伤亡纪录。11月18日战役结束,仅仅4个月零17天,英法联军阵亡61.5万,德军阵亡65万。在马克沁机枪的火舌下就有一百万人的冤魂。


抗日战争

当时中国军队装备的民24式机枪是少有的性能强过日军的步兵武器,一个国军的24式重机枪阵地 如果没遭到日军坦克的进攻。或没有遭到日军火炮的摧毁 经常会给冲锋的日军部队带来上百人的伤亡,日军的92式重机枪和大正十一年式歪把子轻机枪都无法压制民24式重机枪的火力。日军的掷弹筒射程只有300米 只能压制轻机枪 打不到民24式重机枪的阵地,所以只能出动92式步兵炮对抗 因此日军经常把民24式重机枪称为“死亡镰刀”。因此当时的日本陆军但凡遇到中国军队,第一件必须做的事就是先用火炮打击中国的马克沁机枪手。


武器评价

在马克沁机枪杀人如麻的同时,战场也被永远的改变了。正如英文版《武器装备百科全书》说:“马克沁机枪的出现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自从拿破仑时代起曾经使用过的战术完全没用了”。 拿破仑时代的步兵线形冲击战术,在一战中,面对拥有良好的防御体系,特别是用马克沁机枪为主体的火力网来讲,步兵的冲击等于是送死,往往投入兵力越多,损失越大。双方为一个阵地一条堑壕投入巨大的兵力,反反复复地来回冲杀,战况极为惨烈。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几次大会战,被称作“绞肉机”、“屠宰场”、“活地狱”,所以经过几次会战之后,一战形成了阵地对峙的局面也不足为奇了。


然后也正是马克沁机枪对战场的巨大的影响,一些克制它的新型武器也开始出现在一战。为了打破堑壕战的僵局,“坦克”在战争结束时粉墨登场。而影响下一场世界大战的军用飞机也开始出现。这些先进武器进一步加大了战争的残酷与复杂性,也使得更多宝贵的生命消失在炮火之中。[6]


马克沁研究的各种自动武器给战争带来了更多的暴戾和残酷,给各国人民带来更多苦难。他看过了太多的血与泪,退休后的他,完全放弃了自动武器的研究,开始致力研究大型电子游艺设施,并用他全部的收入在英格兰黑池建立世界上第一座游乐场。


视频

索姆河战役,英军向德军发起进攻,等待他们的是马克沁重机枪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