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铁红釉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铁红釉

来自 呢图网 的图片

中文名;铁红釉

外文名;Iron oxide red glaze

属 于;分相花釉

直 径;直径约5~10mm

铁红釉是一种典型的分相花釉。釉面呈茶褐色或海参棕色的底色,其上分布有富铁的桔红色球状或荷叶状孤立的花朵结晶大红花图形,直径约5~10mm,中心为黄芯,有的大如蚕豆,有的小似豌豆,还有的在红色花朵中穿插银灰色的条状丝纹,绚丽多彩,更使整个器皿具有珍奇、高贵和庄重的质感。[1]

简介

作者:·余祖球·

铁红釉的艺术特征

铁红釉是一种由朱红到深红色的铁结晶釉,亦称铁红花釉或朱斑釉,俗称红桔釉。

铁红釉的分相往往是多层次的,即在第一次分相后形成的新相中,由于成分的不均匀分布,或某一成分过饱和,可能再次发生分相或析晶,这就使得铁红釉具有特殊的花釉艺术效果。

铁红釉的呈色是液相分离着色。在茶褐色或海参棕色上分布的大红花,肉眼可从其断面看出,表面有一层极薄的红色层,下层则呈黑色或黑带有褐色,然后是无色底釉层,这就是通常的所谓铁红釉分层说法。然而,若用超薄光薄片,并且利用光学显微镜的最高分辨率,则在黑色层中可以发现铁红釉的稳定液相分离现象。在富硅、铝、钾、镁的连续液相(冷却后为玻璃)基质中,分离出大多数为孤立球形的液相小滴,其平均直径为3μm,却仍然呈现出棕黄色的透光性。说明液相分离的结果,Fe2O3含量绝大部分富集于二次分离微相之中。

铁红釉以长石、高岭土、石灰石、滑石和骨灰(磷灰石)等为原料,以Fe2O3为结晶呈色剂,制成釉浆后施于坯胎上,一般在1260~1360℃左右的温度范围内烧成。其釉的化学组成特点是,Fe2O3、CaO、P2O5含量都比较高,分别为7~12%、8~9%、5~7%左右。由于铁红釉的釉层是由许多细分散的微小液滴形成,增加了光的吸收与折射,烧成后自然形成了深沉的海参棕色彩,其中分布有许多蚕豆、豌豆大小的桔红斑块即大红花。它不同于金星釉、铁绣花等一类的微晶结晶釉,而有些类似锌、钛等一类大晶形的结晶釉。分相随后析晶的物理化学过程,是铁红釉的整个艺术显现和大红花形成机理的基础

铁红釉是一种实用价值很高的艺术釉,尤其是用于装饰墙地砖和日用陶瓷工艺品,艺术效果更佳。铁红釉的生产工艺较易控制,成品率较高,利于大批量生产。

铁红釉的形成机理

铁红釉的形成过程是在高温冷却时,釉中发生不混溶性原始液相分离的结果。釉中的氧化铁在高温中不混溶,单独以液滴悬浮在熔体表面。铁液滴的比重虽比釉液相熔体大,但由于熔体的粘度较高,铁液滴不易下沉混溶,随着温度升高,铁液滴聚集,形成球形并逐渐扩大。这种球形熔体在冷却过程中形成铁结晶,呈现大红花。

从结晶化学理论来看,玻璃结构中的阳离子都有夺取氧离子特性。多成分釉玻璃熔体中存在硅酸盐网络与阳离子,由于它们夺取氧离子的能力不同,因而形成多个独立系统,使釉玻璃形成分相。普通陶瓷釉由于Al2O3的质量百分比含量约为10%,它降低了釉的分相趋势。因此,普通陶瓷釉一般不具有分相性。但在石灰釉或石灰-碱釉中,通过骨灰或磷灰石引入一定量的P2O5,即具有了分相能力。铁红釉正是应用这一原理,引入适量P2O5作为分相剂、适量的Fe2O5作为着色剂和结晶剂而制成的。

具有分相倾向的釉熔体在冷却过程中,当温度降低到釉的会熔点以下时,即发生初次分相,分离成粘度有差异的两种液相,这就使整个系统的浓度不易均一化,甚至难以均一化,因而系统多半是不平衡的,最多只限于在微相内的局部平衡。分离后的各相本身,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孤立的系统。如果它们也具有不混溶性,则在降温时就会进行第二次液相分离。这样分阶段的一次一次地按动力学有关的机理分离下去,使整个系统呈现多次分离的形态。

铁红釉在冷却过程中,釉层中逐渐形成贫Fe2O3的连续基质和富Fe2O3的孤立液滴。第一次分相时产生连续相中的孤立小滴,由于气氛和外界对釉层的传热能力等因素对液相粘度和表面张力的影响,在釉的表面处形成富铁的孤立小液滴具有较低的表面张力,能够使富铁的小液滴互相扩大,形成集合体,而釉下层则不发生聚集。第一次分相形成的集合体进一步液相分离,产生富铁连续相中的贫铁孤立小滴相,从而形成更加富铁的高铁相和低铁的贫铁相。在氧化气氛下,高铁相中析出α-Fe2O3晶体,外观上呈现为红花。

铁红釉的晶体结构

上世纪70年代末,陈显求等专家在研究铁红釉的显微结构时,第一次在现代瓷釉中发现液相分离现象。他指出,某些高温熔体或过冷液体在一定的物理化学平衡条件下,会分离成两个或多个成分不同、互不相溶的液相。按照此两液相的含量比,可以形成两相的穿插结构或者分布于连续相中的许多球粒状孤立相的结构---液相分离或分相。这种液相分离的显微结构,可以用无规网络理论和不混溶理论来解释。

铁红釉的海参棕色部位,实际上具有两液相不混溶结构。它是由贫铁的连续液相和富铁的孤立液相小滴所组成的。电镜下可看出,小的液滴直径在3μm以下。第一次分相的孤立的小滴中,α-Fe2O3析晶于相界处,分泌出的贫铁液相仍与连续相不混溶。由于富铁引起的光吸收性,每一小滴在显微镜下呈现棕色,在整体上由于无数小滴的吸收作用,使釉呈现为海参棕色。

富铁孤立相小滴在釉面的某些地方会自行粗化,并且聚结成团,然后进行第二次液相分离,形成富铁的连续相和贫铁的孤立相。根据两种不同的液相(第一次分离的贫铁相和第二次分离的富铁相)粘度、表面张力和比重的差异,釉面上的聚集体依照当时的温度,沿着釉面铺伸到气、液、固三相张力之点,从而形成一定直径的荷叶状色斑,此时第二次分离的富铁连续相往往析出Fe2O3晶体,因而形成大红花。离釉面近的第一次分相的富铁小滴,也往往易析出Fe2O3,而深处的则依然保留玻璃态。

借助扫描电镜直接观察窑中烧成的试样可知,深棕色釉断面的孤立小滴富铁,直径为500 9魡左右,很少有互连的。同时,小滴也已经析晶。用一般的成型法制备各种试样,在光学显微镜下呈现一系列的多次液相分离结构,它的深棕部位釉面的电子显微照片表明,其直径约2~3μm的孤立小滴也是析晶的。

用简单的"划痕法",可研究铁红釉海参棕底色中孤立液相小滴的亚显微结构。方法是:用金刚石刀在清洁的海参棕底色的釉面处,每隔0.5~1mm距离划一条直线,把釉面刻划成类似棋盘的形状。将刻时崩落的许多小薄片(宏观上是一些粉末)制成试样,在透射电镜下观察,直径约200~300 9魡的孤立小滴比周围的玻璃都更黑暗,表明确是富铁的。小滴内部已经析晶。对照X-线粉末衍射卡片可知,富铁孤立小滴析出的是β-Fe2O3多晶。虽然都位于釉面或其附近并且析出的都是Fe2O3晶体,但二次分离形成的大红花析出的是α-Fe2O3,而深棕色处的小滴析出的都是β-Fe2O3,二者在结构上是有差异的。这显然是析晶条件的不同所致。

以铸铁屑和长石预先制成熔块、骨灰含量为20%的釉,具有多次液相分离、并且呈现富铁的连续相中含贫铁的孤立小滴,和贫铁的连续相中富铁的孤立小滴两种结构。第一、二、三次分离的两液相相界之间都有包膜,其组成在定性上是富Fe、Si,而贫Ca、P,在定量上各次分离的包膜则有差异。

铁红釉的组成

铁红釉被发现时,其釉的碱性组成为:0.4KNaO·0.25MgO·0.35CaO。碱金属氧化物和MgO较多。Fe2O3的添加量为11~15%,骨灰亦为11~15%。在氧化气氛中烧成易得红色的着色,还原气氛下亦可烧成。釉组成中碱性成分的范围比较宽。基础釉配比为(份):长石240,煅骨石30.5,石灰石35.8,高岭土0~100,石英0~120。

基础釉中配入12%Fe2O3和12%骨灰,即为铁红釉。如Fe2O3添加量为10%,可获得底上有茶色斑纹出现的"玳瑁盏"釉。

相关视频

瓷器系列之单色釉瓷器——红色釉

参考资料

  1. 铁红釉制备工艺的研究 , 道客巴巴 2017年5月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