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延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锺延豪 | |
---|---|
图片来源: 台湾客家文学馆 | |
出生 |
台湾桃园龙潭 | 1953年2月7日
逝世 |
1985年12月1日 台湾桃园龙潭中丰路 | (32岁)
职业 | 作家、教师 |
国籍 | 中华民国 |
体裁 | 小说 |
奖项 |
|
亲属 |
父:锺肇政 一女:锺韵洁[1] |
锺延豪(1953年2月7日-1985年12月1日)[2],台湾作家,知名客家文学小说家锺肇政长子。代表作品:《金排附》、〈华西街上〉等。
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夜间部国文系毕业,服役时担任预官,曾任教于开南商工,1979年以〈高潭村人物志〉获得时报文学奖小说佳作奖,并出版第一本小说集《金排附》,1980年获吴浊流文学奖小说创作奖。1981年与锺肇政成立台湾文艺出版社。
1985年车祸逝世,得年仅三十二岁[2]。
作品特色
锺延豪[3]作品展开的第一类题材是有关老兵的故事,除处女作〈过客〉外,这与他的金门当兵经验有关,也与龙潭有不少的眷村,他接触外省人机会很多。这方面的作品主要有〈金排附〉〈故事〉。而〈夜乡泪〉〈荒城〉〈阴沟〉等等也穿插著外省老兵的人物。
相对的是写台湾人,为其代表作品有〈高潭村人物志〉。这方面的题材,则从父亲那边来的。算是做为台湾人,觉醒的一代,很自然的会找寻过去的历史,不过已然失去了日本味,没有日文的能力。不过,这却是锺肇政编选《客家台湾文学选》的代表作品。可见锺肇政对此文的青睐。那种庞大的历史感,著实动人有力。以简短的小说,即能跨越那么长的台湾人的历史,点出台湾人的悲哀。实在不简单。
第三类题材为〈华西街上〉〈阴沟〉。这部份前者是他的台北经验。后者算是农村的经验了。
这三类的视角。单一而固定。都是充满了同情心,表现了人道的主义。也有强烈的批判的意味,给人思考的空间,是有限的。但是作为短篇小说,已经是非常的动人、力量是醇厚的。文字非常的优美有创意。
第四类作品为教育的探讨,这是很特别的。不仅作为一个作家的眼光,还是向他这种的求学并非是顺利的过程,因此他特别的有很深的体会,有跳脱的角度来思考。作品为〈风筝再见〉〈夜学者一日记〉〈山村〉〈归〉。一如他的真正的处女作〈教育界未完成的奇迹〉,也是从事教育方面的批判与反醒。相信这也是出自教师家庭,他的父亲、祖父都是国小教师,几位姑姑也是,连妹妹、妹婿在未来也都是教师,所以他写教育方面的题材是再自然不过了。当然,这些题材,也不一定就这么归类。比方〈风筝再见〉,也是对于人生的反省。里头或许也有某种浪漫味,值得读者玩味的。
停笔或者酝酿几年后,锺延豪再度发表。锺延豪的作品与思想受到父亲很深的影响,比方在〈陈君的日记〉,混杂著妓女、高山原住民、台湾人的根性。还有隐隐的白色恐怖的影子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