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之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郭之奇 | |
---|---|
出生 | 1607―1662 |
國籍 | 中國 |
別名 | 字仲常、菽子,號正夫、玉溪 |
職業 | 1607―1662 |
知名作品 |
郭氏「學博才富」,「沉酣載籍,以成一家之言,尤邃於聲律」。其著作甚豐,主要有: 1、《宛在堂文集》38卷。(明•崇禎11年刊本,16冊。日本《內閣文庫漢籍分類書目》著錄。) 2、《宛在堂詩集》6卷。 (清初刊本。該集為郭氏手訂。詩作起於天啟7年(1627),終於永曆15年(1661),含詩2840首。另有少量詞、賦等。分《馬上集》、《素得集》、《陋吟集》等18集。) 3、《稽古篇》55卷。(此書仿《漢書》體例,論次自上古至秦之物,嚴褒貶之義,自比《春秋》。書成於永曆12年(1658),時佐桂王(永曆帝)遁跡交距山中,故又名《交山遺史》。之奇殉難後,由其子校刊。) 4、《唐詩大觀》5卷,10冊。今存。 5、《古詩唐詩大觀評語》抄本,7冊。(該書選古詩4家,唐詩78家,略加評品。) 6、《新定道德經》 7、《(崇禎)揭陽縣誌》(今存抄本,殘。) |
目錄
人物軼事
郭之奇(1607―1662),字仲常、菽子,號正夫、玉溪,明•揭陽縣城人。幼即聰慧好學,11歲中秀才,天啟7年舉人,次年(崇禎元年,1628)進士。以不曲徇權相溫體仁、周延儒意,告假回鄉。逢海盜襲縣城,捐資募壯士,協同縣兵擊退之,城得保。崇禎6年返京,任禮部主事,提督四譯館(一作會同館)。升員外郎,主試河南,轉郎中。崇禎14年起,先後以僉事、參議、副使銜任福建提學使,整肅學政,杜絕請託,即南安伯鄭芝龍求將其子成功由諸生擢置高等,亦不予允准。此時又攝兵備道、按察使司事,抑豪強,平冤獄。曾親督軍於閩清平定尤溪賊,再於邵武肅清流寇,使閩南得以安定。 崇禎17年,李自成破北京,帝自縊,明亡,從此,一心意效忠南明。福王立於南京(年號弘光),被任為詹事。時國庫空虛,捐銀千兩濟困。弘光亡後,唐王立於福州(年號隆武)。受鄭芝龍排斥,回揭陽家居,仍不忘效忠明室,再罄家產,捐銀500兩充國用(其父及弟同時各捐500兩)。 隆武亡後,桂王立於肇慶(清順治4年,1647年號永曆),任禮部右侍郎。此後一直效忠永曆政權,跋涉輾轉於兩廣之雷州、廉州、欽州、梧州、南寧,再入雲南。官至少保、兼吏、禮部尚書。永曆15年(1661)在交距(今越南)被執,解送桂林,拒降,於次年慷慨就義。 [以上內容由"漢江澆灌的青蘋果"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