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贝壳梁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贝壳梁
来自搜狐的图片
贝壳梁

中文名称 :贝壳梁

文学家 :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乡

长 度 :2000米

类 别 :古生物地层

贝壳梁,位于都兰县诺木洪乡东南方向的一片荒漠地带。贝壳梁不高,是大漠人诗意的夸张。东西走向,宽约70米,长约2公里左右。大约铜钱,小约拇指,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这里原本是一片碧水浩淼的古海,尔今,古海退去,陆地隆起。贝壳梁是古海的遗踪,也是沧海桑田的最好见证。是研究青藏高原地质演变的有力证据,具有较高的地学旅游价值。[1]

简介

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乡境内的努尔河附近,有一道长约2公里左右,宽约70米的小丘陵,当地人称贝壳梁。揭开贝壳梁表面薄薄的盐碱土盖,下面竟是厚达20多米的瓣鳃类和腹足类生物贝壳堆积层。这一罕见的自然奇观,是迄今为止我国内陆盆地发现的最大规模的古生物地层。贝壳梁的贝壳最大的如铜钱般大小,而多数只有指甲盖大,纹理较浅,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层层叠叠,千姿百态。青海省地质矿产技术开发服务部总工程师朱俊才说:"古贝壳地层堪称科研瑰宝,它是研究柴达木盆地以及塔里木、准噶尔等内陆盆地数万年以来的气候变迁、盐湖演变乃至预测今后气候变化趋势的宝贵地质历史资料。"[2]

成因

对于贝壳梁的成因,人们有着许多猜测。很多人认为远古的柴达木盆地是一片汪洋,在造山运动中,海水消失,而海洋中的贝壳在死亡之后堆积在了这里,成为青藏高原沧海变桑田的见证。但是记者在采访地质学专家时,他们否定了这一观点。从事过多年地质研究工作的青海省国土资源厅高级咨询委员会委员王秉贤曾经去过贝壳梁。他对记者说,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对贝壳梁做过正规的考察,但是从他们所做的初步研究来看,贝壳梁不可能是由于海洋的消失而产生的。根据古地磁磁性年龄来看,贝壳梁的形成是在距今约15万年前,而造山运动是在1亿年以前。同时,如果是1亿年前的贝壳,已经成为化石了,但这些贝壳与现代的贝壳没有很大区别,还没有石化,因此这种说法是不对的。他为我们这样描绘了贝壳梁的形成过程:柴达木在漫长的地质时期中由海变成了湖,在无数次旱风与干燥的交替演变中,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泱泱大湖渐渐干涸露底,旱风挟着飞沙威胁水族。贝类为求得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北面一带是盆地最低洼处,贝类们成群结队地涌来,在古河道上越积越多。不知何时,河水改道,旱象加剧。风沙狂戾之下,贝壳们全部灭绝,只留下贝壳的堤墙,挡不住水退,挡不住死亡,只有从贝壳缝隙间涌出的泉水,汇成一弯细流诉说着远去的历史。"不管是低级动物,还是高级动物,有一个适合自己的生存环境何其重要!我们人类要加倍爱护自己的家园。"王秉贤的感慨说出了我们共同的心声。[3]

前景

已将贝壳梁列入旅游总体规划,将在这里兴建旅游区,以便让更多的人认识和了解柴达木盆地的地质演变,也更好地保护这一古生物遗迹。

相关视频

贝壳梁游记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