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蕉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蕉賴

圖片來自expedia

(Cheras),是馬來西亞首都吉隆坡雪蘭莪州轄下的一個行政區暨國會選區,位於吉隆坡的東南方面積約44平方公里,人口估計近44萬。蕉賴為巴生谷的主要華人人口集中地,住宅區最稠密的行政區,花園社區、花園住宅區約有50個。[1]北部毗鄰安邦,南部連接著加影市,是個華人佔多數的地區。

名稱

蕉賴(Cheras) 這地名的來源有許多版本,目前哪一版本為真實已不可考,分別為:

  • 版本1:取自於馬來文的「Teras」,最初發現蕉賴時,有一木頭沉於河中,故取地名為「Teras」,河名則為「Sungai Teras」,後來則演變為Cheras。
  • 版本2:蕉賴早期曾生產少量的稻米,而稻米的馬來語發音「Beras」,因華人的誤傳而成為Cheras。
  • 版本3:源自一名居住於此的馬來武師,其武功高強,疾步如飛,每當急性,褲子因受摩擦而發出類似「Cheras」的摩擦聲,因而得名。
  • 版本4:蕉賴中文一詞,可能為客家人對Cheras的諧音,最早定居於此的華人為客家人,因此被譯為「賴」。
  • 版本5:當地語言學家的說法為,鄉土馬來人遇到以「s」為結尾的詞,習慣性將「s」念成「i」音,使Cheras在鄉土馬來文的念法為「Cherai」,繼而被華人譯為「蕉賴」。

歷史

蕉賴地區因為種植橡膠可可,成為當地重要的經濟命脈。此外,大量錫礦的開發,吸引了許多華人前來謀生,使得蕉賴地區至今仍有八成的居民為華人,成為馬來西亞華人的主要集聚地之一。

在英國殖民時期,居住於吉隆坡地區的華人多聚集於吉隆坡市中心的茨廠街(Jalan Petaling)一帶,當時因交通不便的因素,位在市中心邊陲的蕉賴非常荒蕪,人口稀少,住處以非法木屋居多,居民以採取橡膠和淘錫為生。當時整個蕉賴只有一條街道,是1930年代由一名橡膠商於於克拉容河(Sungai Kerayong)畔附近興建了兩排共21間的商店,作為蕉賴最早的商業中心,因此該街道目前被吉隆坡市民稱為「蕉賴老街場」(Pudu Ulu),而當時的老街場亦為吉隆坡唯一通往新加坡的要道。

蕉賴老街場之原居民大多源自廣東蔣田,從街頭至街尾大部分居民都姓葉,僅有少數外姓人士,而這些源自蔣田的葉家人都是客家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大戰期間,蕉賴曾被日軍列為黑區,居住於蕉賴老街場以及鄰近芭林的馬共份子責備驅趕,直到大戰結束,被驅趕的居民才陸續搬回來,但在50年代,英殖民政府為打擊馬來亞共產黨,而推行畢禮斯計畫(Briggs Plan),將居住於老街場的居民再次驅趕至吉隆坡北部的增江(Jinjang)居住,以切斷蕉賴居民與馬共成員的聯繫與聚集,直到馬來亞獨立後,居民才能得以重回此地。

馬來西亞獨立後,作為國家首都吉隆坡開始邁入急速的城市化發展,人口逐年增加,人們開始往郊外移動。緊鄰吉隆坡市區的蕉賴就成為當時主要的發展區之一,經濟產業也從農業和礦業改向輕工業發展,主要以家庭工業為生,如餐飲業、製餅及製作豆腐等日常食品。但當時蕉賴的發展仍侷限於蕉賴老街場鄰近的2英里至4英里的範圍。許多於50年代後期遷至蕉賴一帶的居民,選擇在老街場搭起板屋,作為臨時的住所,因此蕉賴老街場周圍被木屋區包圍,但隨著吉隆坡市政局於90年代起開始落實「零木屋」計劃後,目前蕉賴的已被剷平,改為水泥建築。而政府也另開闢蕉賴路(Jalan Cheras)以取代路寬較窄蕉賴老街場,使得老街場的繁華不再,甚至淪為蕉賴路的後巷。[2]

蕉賴全境原屬雪蘭莪州烏魯冷岳縣(Ulu Langat),在1974年月1日,因吉隆坡聯邦直轄區的成立,蕉賴被一分為二,北部歸聯邦政府所管轄,而南部則仍屬於雪蘭莪州的範圍,即為「蕉賴南區」並由加影(Kajang) 市議會負責管理。

參考文獻

  1. 蕉賴「鳳凰」浴火重生.中環廣場購物新體驗. 2014-05-25 [202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 
  2. 【今非昔比】蕉賴.老街場熱鬧興旺(上). 2013-10-01 [2020-05-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