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花神節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花神節簡稱花朝,俗稱「花朝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因古時有「花王掌管人間生育」之說,故又是生殖崇拜的節日。花朝節又稱 「挑菜節」。漢族傳統節日。[1]   流行於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農曆二月初二舉行,也有十月十二、十月十五元宵節的。節日期間,人們結伴到郊外遊覽賞花,稱為「踏青」,姑娘們剪五色彩紙粘在花枝上,稱為「賞紅」。各地還有「裝獅花」、「放花神燈」等風俗。在我國古代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民間傳統節日。

基本信息

  • 中文名;花神節
  • 英文名;Flower Festival
  • 別   稱:花神節、百花生日、花神生日
  • 節日時間:農曆二月初二、二月十二、二月十五
  • 節日類型傳統節日
  • 流行地區:東北、華北、華東、中南等地

視頻

花朝節概述

節期因地而異,中原和西南地區以夏曆二月初二為花朝;江南和東北地區以二月十五為花朝,據說這是與八月十五中秋節相應,稱"花朝"對"月夕"。此外,還有一些地區以二月十二或十八為花朝節。這種現象,可能與各地花信的早遲有關。

花朝節在公曆中的日期是3月份,大致在節氣「驚蟄」到「春分」之間。此時春回大地,萬物復甦,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綻或盛開,定其中一天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當的。世界上像中國那樣定出花的節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見漢民族對花的熱愛有悠久傳統。「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萬紫千紅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這是舊時江南民間慶賀百花生日風俗盛況的寫照,夜間在花樹枝梢上張掛「花神燈」,燈火與紅花綠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叢中,賞花談情;文人墨客觸景生情,吟詩作畫……對於各地花匠或花卉愛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藝的好時節。[2]

花朝節歷史

中國是花的國度。它的由來已久,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書》中已有記載。至於「花神」,名女夷,本是神話中主宰春夏萬物生長的女神,《淮南子·天文訓》云:「女夷鼓歌,以司天和,以長百穀禽獸草木。」高誘註:「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也。」後世附會為南嶽夫人魏華存弟子,她善於種花養花,被後人尊為「花神」,並把花朝節附會成她的節日。一說名花姑,是魏夫人弟子,《花木錄》: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花姑在種花上有所建樹,被以種花為業的花農奉為花神。五代杜光庭《墉城集仙錄》說花姑名叫黃令微,臨川女道士。

晉人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一書:「浙間風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競放,乃游賞之時,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農曆二月十五,這一點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樂事》一書中有明確的記載:「花朝月夕,世俗恆言,二、八兩月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為花朝,八月半為月夕。」

花朝節在全國盛行,據傳始於武則天執政時期(公元690-705年)。武則天嗜花成癖,每到夏曆二月十五花朝節這一天,她總要令宮女採集百花,和米一起搗碎,蒸製成糕,用花糕來賞賜群臣。上行下效,從官府到民間就流行花朝節活動。在那時,正月十五的元宵節、二月十五的花朝節、八月十五的中秋節,這三個「月半」被視為同等重要的傳統佳節。但到了宋代,花朝節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據《廣群芳譜·天時譜二》引《誠齋詩話》:「東京(即今洛陽)二月十二曰花朝,為撲蝶會。」又引《翰墨記》:「洛陽風俗,以二月二日為花朝節。士庶遊玩,又為挑菜節。」可見花朝節日期還因地而異。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為花朝,而南方則以二月十二為百花生日。我國南北氣候條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幾天為節日是合理的。

花朝節習俗

賞花是生活中的一種雅興,漢民族在賞花方面所積累的民俗文化成果尤稱豐富,舊時流行於各地城鄉的花朝節就是一例。

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開、綠枝紅葩的時節,為花朝節的活動提供了繁麗豐碩的天然背景。這一天花販在出售蒔花時,照例用紅布條或紅紙束縛花枝,許多養花人家亦將彩帛紅紙等懸掛在花枝上,謂之「賞紅」或「護花」。詩云:「春到花朝碧染叢,枝梢剪彩裊東風。蒸霞五色飛晴塢,畫閣開尊助賞紅。」正是此俗的寫實。眾多的花農花販及從事其他種植業的農民,率於此日會集花神廟前,殺牲供果以祝神誕,或演戲文娛神,引得成群結隊的遊客前來觀看,形成熱鬧的廟會場景。好事者或擇園亭勝地舉辦類似今日花展的「斗花會」、「撲蝶會」,或於夜晚聚眾提燈遊行,謂之「花神燈」。

傳統的花朝節如今已流變為更加絢麗奪目的時令性花市花展,群眾性的賞花風潮往往經月不退,遠遠超過了古代的一日之期。但是,若追溯這一傳統習俗的來歷,竟是掩映迷離,令人看不清楚。

節日傳說

崔玄微懸彩護花紀念日據《廣群芳譜》所引《翰墨記》、《秦中歲時記》,過花朝節的習俗在唐代已經流行於長安、洛陽等地。《博異記》、《鎮洋縣誌》還為其起源提供了一個美麗的傳說:唐朝天寶年間,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遠近聞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變的艷麗女子入其花園,對他說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風神)出頭阻撓,故請他幫忙解難。崔氏遵彼指教,置備彩帛,畫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說十二日)五更時分,他將彩帛懸於園中的花枝上。屆時果然狂風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護持,一朵也沒被吹落。喜愛花卉者爭相仿效,因以成俗。由於懸彩護花的時間必須安排在五更,故稱"花朝"。

花神誕辰祭祀日

按上述解說,花朝應屬追述崔玄微懸彩護花的紀念性節日。但是在宋元以來的一些史地風俗記載中,花朝卻是慶賀花神誕辰的祭祀性節日,就是說懸彩花枝的意義並非護花,而是祝誕。如《鑄鼎余聞》卷四引《崑山新陽合志》云:「二月十二日,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賞紅。」《清嘉錄》云:「二月十二日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廟擊牲獻樂以祝仙誕,謂之『花朝』。蔡雲《吳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紅紫萬千披錦繡,尚勞點綴賀花神。』」《清稗類鈔·時令類》中也載有慈禧太后於花朝節到頤和園剪彩系花,觀看「演花神慶壽事」的記述。至於花神是誰,說法不一。《花木錄》稱「魏夫人弟子善種花,號花姑」。《月令廣義·歲令一》謂「女夷,主春夏長養之神,即花神也」。《夷堅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紅裳艷麗的女子。大約花神為女性形象是約定俗成的。

宗教性節日

此外,還有人認為花朝節的由來與發展同佛教有密切關係。明田汝成《熙朝樂事》載:「二月十五日為花朝節,蓋花朝日事,世俗恆言……宋俗有撲蝶之戲,今雖不舉,而寺院啟涅盤會,談孔雀經,拈香者麇至,猶其遺俗也。」可見該節與佛教的祭祀禮儀有關,赴會進香、祭神拜佛是節日期間的重要活動(錢國旗《佛教與中國歲時節日》)。准此,花朝又歸為宗教性節日了。

宗力、劉群《中國民間諸神》有關於花神以及過花朝節習俗的專論。論者以為初民自然崇拜的內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進化至人為宗教以後,這類崇拜形式逐漸消亡。但萬物有靈的觀念未能徹底從人們頭腦中剷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現。此說言簡意賅,確為精論,但仍無法從史料中取證,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節俗形成的逶迤足跡。這樣,花朝節的來歷問題,還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西方花神節

5月1日。是西方各國慶祝花神的節日。各國有不同的節名,慶祝活動也不相同。在英國被稱為「五朔節」,人們圍繞着象徵生命與豐收的五月柱跳舞、遊戲,並選出五朔節女王。在希臘叫做「迎春節」,人們把用鮮花編成的花環掛在房前。在芬蘭以及斯堪的納維亞國家叫做「春節」,意即慶祝春天的來臨。古羅馬的花神節,是為了表示對羅馬神話里的費羅拉的尊敬而設立的,費羅拉是古羅馬人所崇拜的花神,也是羅馬神話中青春的象徵。在節日的這些天裡,無論平民還是貴族,都會將自己打扮一新,裝飾着玫瑰花,來到大街上通宵達旦的暢飲,載歌載舞。

中國花神節

中國的花朝節(簡稱花朝),也稱花神節、百花生日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