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是由陳曉卿總導演,中國中央電視台播出的美食紀錄片,共7集。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 | |
---|---|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海報 |
- 導演: 陳曉卿
- 配音: 李立宏
- 類型: 紀錄片
- 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
- 語言: 漢語普通話
- 首播: 2012-05-14(中國大陸)
- 集數: 7
- 單集片長: 50分鐘
- 又名: A Bite of China*[1]
目錄
紀錄片介紹
劇情簡介
《舌尖上的中國》為中央電視台重點項目,共七集。主題圍繞中國人對美食和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具體人物故事串聯起中國各地美食生態。*[2]
第一集:自然的饋贈
作為一個美食家,食物的美妙味感固然值得玩味,但是食物是從哪裡來的?毫無疑問,我們從大自然中獲得所有的食物,在我們走 進廚房,走向餐桌之前,先讓我們回歸自然,看看她給我們的最初的饋贈。 本集將選取生活在中國境內截然不同的地理環境(如海洋、草原、山林,盆地、湖泊)中的具有代表性的個人、家庭和群落為故事主角,以及由於自然環境的巨大差異(如乾旱,潮濕,酷熱,嚴寒)所帶來的截然不同的飲食習慣和生活方式為故事背景,展現大自然是以怎樣不同的方式賦予中國人食物,我們又是如何與自然和諧相處,從而了解在世代相傳的傳統生活方式中,通過各種不同的途徑獲取食物的故事。
第二集:主食的故事
主食是餐桌上的主要食物,是人們所需能量的主要來源。從遠古時代賴以充飢的自然穀物到如今人們餐桌上豐盛的、讓人垂涎欲滴的美食,一個異彩紛呈、變化多端的主食世界呈現在你面前。本集着重描繪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風貌的有關主食的故事,展現人們對主食的樣貌、口感的追求,處理和加工主食的智慧,以及中國人對主食的深厚情感。
第三集:轉化的靈感
腐乳、豆豉、黃酒、泡菜,都有一個共同點,它們都具有一種芳香濃郁的特殊風味。這種味道是人與微生物攜手貢獻的成果。而這種手法被稱作「發酵」。中國人的老祖宗,用一些罈罈罐罐,加上敏銳的直覺,打造了一個食物的新境界。要達到讓食物轉化成美食的境界,這其中要逾越障礙,要營造條件,要把握機緣,要經歷挫敗,從而由「吃」激發出最大的智慧。
第四集:時間的味道
醃製食品,風乾晾曬的乾貨,以及醬泡、冷凍等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食物保存方式。時至今日,中國人依然對此類食品喜愛有加。 本集涉及的美食主要有臘肉,火腿,燒臘,鹹魚(醃魚),醃菜,泡菜,漬菜,以及鹽漬,糖漬,油浸,晾曬,風乾,冷凍等不同食物保存方法,展現以此為基礎和原材料的各種中國美食。 貯藏食物從早先的保存食物方便攜帶發展到人們對食物滋味的不斷追求,保鮮的技術中蘊涵了中國人的智慧,呈現着中國人的生活,同時「醃製發酵保鮮」也蘊含有中國人的情感與文化意象,如對故鄉的思念,內心長時間蘊含的某種情感等等。
第五集:廚房的秘密
與西方「菜生而鮮,食分而餐」的飲食傳統文化相比,中國的菜餚更講究色、香、味、形、器。而在這一系列意境的追逐中,中國的廚師個個都像魔術大師,都能把「水火交攻」的把戲玩到如火純青的地步,這是8000年來的修煉。我們也在這漫長的過程中經歷了煮、蒸、炒三次重要的飛躍,他們共同的本質無非是水火關係的調控,而至今世界上懂得蒸菜和炒菜的民族也僅此一家。本集將主要透過與具有精湛美食技藝的人有關的故事,一展中國人在廚房中的絕技。
第六集:五味的調和
中國飲食素有「味」是靈魂之說。不同的原材料,不同的調味品,不同的調製手法,不同的調味大師,引領食物到達更加美味的境界。咸鮮,甜鹹,酸甜,酸辣,麻辣,香辣,苦香,鮮香……每一種美食,經過中國人的精心烹飪製作,呈現了不同的味型與氣質。本集要探究中國人烹製各種口味所需不同調味料,展示豐富的調味料的製作工藝,解密中國人高超的調味技術。10個故事,涉及川、魯、粵、淮揚四大基礎菜系和新疆、雲南等有代表性的地域美食,通過展現豐富多彩的烹飪文化,講述當下中國人的真實生活,表達他們的真實情感。
第七集:我們的田野
作為最後一集,本集將帶領觀眾完成一個回歸——從餐桌回歸大地。以餐桌上的美食為出發點,繼而將視線投向生產出各種美食原材的廣袤田野,探究美食的來源,它們是如何被人類以各種方式培育出來,並突出體現生態環保的農業生產方式,正是這樣的方式才能為美食提供至關重要的品質保證——優良和清潔。 這一集在呈現中國美食多樣性、地域差異性和農業多樣性的樣貌同時,講述了中國人為了食物順應自然、改造自然的故事。*[3]
相關視頻
參考來源
- ↑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 (2012),豆瓣電影
- ↑ 舌尖上的中國官網,cntv官網
- ↑ 舌尖上的中國 第一季的劇情簡介,豆瓣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