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虎尾溪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旧虎尾溪 |
---|
|
旧虎尾溪是台湾中部的一条河川,长33.4公里,集水面积53平方公里,介于新虎尾溪与北港溪之间,流域分布于云林县台西乡、四湖乡、东势乡、元长乡、褒忠乡、土库镇、虎尾镇等地区,为四湖、元长与台西、东势、褒忠的界河;于海口厝注入台湾海峡。
旧虎尾溪与其北侧的新虎尾溪、南侧的虎尾溪在历史上曾经皆为浊水溪下游分流,其后旧虎尾溪因上游淤塞而成为断头河:另两者则因筑堤截断分流而各自成为独立水系或其中的一部分。
历史
昔日浊水溪出触口后进入平原地带并形成多条分流,每遇大水常会改道。因此,历史上的“虎尾溪”曾代表不同的河道。
在完稿于清康熙三十八年至四十三年(1699-1704年)的《康熙台湾舆图》上,浊水溪下游绘出“西螺溪”、“虎尾溪”两条分流,其中的“虎尾溪”即为今旧虎尾溪。舆图中今北港溪(未标名称)上游仅有石龟溪、三叠溪两条支流;今虎尾溪尚未出现。 在完稿于乾隆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1757-1761年)的《乾隆台湾舆图》上,“虎尾溪”下游已形成“虎尾新溪”(今新虎尾溪)、“虎尾旧溪”(今旧虎尾溪)两条分流,而且“虎尾旧溪”河道较寛,明显为主流。
嘉庆七年(1802年)七月,大雨数日,浊水溪洪水在他里雾地区冲出一条新的溪流,经由鹿藔通往笨港(今北港),再以“新虎尾”(非指今新虎尾溪)称之,即今北港溪上游的虎尾溪。不过该河道在道光、同治年间的舆图仍未出现,直到光绪年间的舆图才绘出。
在同治年间的舆图或文献中,均只有“虎尾溪”,而无“虎尾旧溪”、“虎尾新溪”之分,显见当时的“虎尾旧溪”(今旧虎尾溪)上游已经淤塞,成为断头河。
河道
旧虎尾溪源头位于虎尾镇建国里县道158号与台糖已废弃鐡路交会处西南侧。先沿台糖鐡路西侧向东南微东流,随后转西南流,至吴厝聚落西北郊转南南西流,至聚落西南郊经两次转角后向南南西蜿蜒而流,并成为虎尾镇与土库镇的界河,至至土库聚落北侧纳左岸支流客仔厝分线排水并转西南流入土库镇境内。[1]在水利单位的资料里,从源头至客仔厝分线汇流处称为“棋盘厝支流排水”,以下始称为旧虎尾溪。[2]
河道于土库聚落西北侧转北北西流,至小竹围转西南西流,经乡道云98线后转西南流,于顶围聚落北侧转西流,经高铁桥下后转西北西流,至好收聚落西郊转西微北流,经乡道云99线后转西南西再转西微北流,至省道台78线(东西向快速公路-台西古坑线)高架桥下转西北流,随后成为元长乡与土库镇的界河,然后再成为元长乡与褒忠乡的界河并转西南西蜿蜒而流,之后再成为元长乡、四湖乡与东势乡的界河,再转西北西成为四湖乡与台西乡的界河,然后转西北至苏厝转北北东流,至海口厝转西北西出海。
水文
清治时期康熙、乾隆至光绪年间以旧虎尾溪及西螺溪为主流。明治31年(1898年)发生“戊戌大水灾”,浊水溪改以西螺溪与麦屿厝溪为主流,新虎尾溪为次<。
此后,西螺溪因人工筑堤束水,流幅、河床加宽,逐渐成为浊水溪下游之主流;其他各分流则因农田增辟、人工筑堤或取水灌溉等原因而日渐缩小。1911年起日本政府开始进行浊水溪河道整治,西螺溪变成浊水溪下游段主流,旧浊水溪及新虎尾溪形成断头河。
在束流整治后,主要砂源由现今浊水溪流出,而位处云林地区之北港溪、新旧虎尾溪等河川之输砂量则锐减,造成浊水溪以南云林海岸各沿岸砂洲侵蚀后退,而浊水溪河口却因较多砂源供给,河口三角洲逐年成长。
人文
- 台西原称为“海口厝”,因为地当旧虎尾溪之出海口,故有此称。
- “虎尾”名称之由来,有说法乃是因为河道经常改变,犹如虎尾摆动令人捉摸不定。
参考文献
- ↑ 《云林县虎尾镇行政区域图》,内政部,2005年11月
- ↑ 水利地理资讯服务平台. [2019-09-1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