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絲球腎炎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腎絲球腎炎英文名稱:glomerulonephritis 腎絲球腎炎是以腎絲球損害為主的發炎反應。依病程可分為急性腎炎與慢性腎炎。急性腎小球腎炎,發病急迫、病程短。慢性腎絲球腎炎15%~20%是從急性腎絲球腎炎轉變。腎絲球腎炎,是最常引起慢性腎功能衰竭的原因。[1]
腎絲球腎炎是台灣造成尿毒症的第二大主因。腎絲球腎炎是免疫反應引起的,使腎絲球發炎或增生,是數十種腎絲球疾病的總稱,以IgA免疫球蛋白腎病變最為常見,其他還有膜性腎病變、感染後腎絲球腎炎等。依據不同的病因,有些經由治療後可痊癒,有些會使腎功能逐漸衰退或變成急性腎衰竭,甚至幾週內就演變成必須洗腎的尿毒症患者。[2]
疾病原因
腎臟位於人體內腹腔後壁的脊椎兩側,是由100萬至130萬個腎單位(腎臟的組成單位)組成,腎單位是由腎絲球、腎小管構成。腎絲球發炎時,腎臟無法過濾血液中的廢物及體內多餘的水份,若無法控制發炎情形,腎臟會失去功能,導致衰竭。[3]
造成腎小球腎炎的原因:
- 「原發性腎絲球腎炎」是原發於腎臟的疾病,早期症狀不明顯,晚期可引發腎功能衰竭。
- 「繼發性腎絲球腎炎」是由其他疾病所引起,例如:糖尿病、高血壓、類風濕性關節炎、紅斑性狼瘡等。
- 「腎臟症候群」此種病變會使原本應留在體內的蛋白質大量由尿液中流失,病人可能會發生嚴重水腫及許多全身症狀。
- 「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又稱IgA腎炎),是腎絲球腎炎中最常見的一種,發生A型免疫球蛋白腎炎可能的原因為某些不明機轉或免疫性因素造成過量的IgA,IgA再與補體系統形成免疫複合體,沉澱在腎絲球內,造成腎臟傷害所致。
症狀
腰痛、腰酸、貧血、食慾不振、眼皮浮腫、下肢水腫、高血壓、疲倦、蛋白尿、血尿、少尿、視力減退、噁心、嘔吐、頭暈。
中醫論點
西醫對於腎絲球腎炎的治療,一般是以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化學治療藥物…等等,來依症狀治療水腫、發炎的情形。但是由於這些藥物的副作用不少,以及造成腎絲球發炎破壞的基本原因並沒有辦法處理,所以常常會演變成糖尿病、高血脂、肥胖、滿月臉、青春痘、失眠、骨質疏鬆、股骨頭壞死、消化性潰瘍、容易感染、高血壓、鈉鹽滯留及水腫、荷爾蒙失調,甚至是尿毒症、慢性腎衰竭等等腎臟破壞的終點。
中醫認為腎絲球腎炎,疾病特點是本虛標實、虛實夾雜,所以治療上必須要注意標本兼顧。
臨床上常見的體質分型如下:
- 風水泛濫型:
面目浮腫、擴及全身,小便少,可伴隨發熱、肢體關節痠痛,另可兼見類似感冒的咽喉痛症狀。 治療:散風宣肺,利水消腫。
- 肺腎氣虛型:
疲倦、自汗出、易感冒、腰膝痠軟無力。 治療:益氣固表,補腎利水。
- 脾腎氣虛型:
面色少華,肢體倦怠,食慾差,頭暈耳鳴,腰痠乏力,水腫緩慢,尿蛋白持續難退。 治療:健脾益氣,滋腎利水。
- 脾腎陽虛型:
面色蒼白,面部虛浮,倦怠無力,怕冷,腰痠,全身浮腫腎,下肢按之凹陷,小便少、大便稀溏。 治療:健脾溫腎,利水消腫。
- 腎虛濕熱型:
長期使用類固醇,面紅體胖,心煩不寐,大便秘結,肢體浮腫,頭暈腰痠,口甘苦,皮膚生瘡。 治療:滋腎清熱,利水消腫。
- 陰虛內熱型:
腰膝痠軟,手足心熱,心煩失眠,頭暈目眩,口渴,小便色暗紅,小便紅血球增加。 治療:滋陰清熱,固腎消腫。
- 正虛夾瘀型:
全身虛浮,腰膝痠軟,皮膚搔癢,泛惡嘔吐,頭痛頭暈,煩躁,小便量少,口中有尿臭味。 治療:扶正固本,化瘀瀉濁。
腎絲球腎炎的病情變化複雜,必須隨著病程不同、體質不同,加以不同調理,絕對不是單純使用利尿劑、類固醇、免疫抑制劑可以克服,如果不想只是等著要洗腎,建議加入中醫調理,才能有絕處逢生的機會。[4]
保腎方法
慢性腎臟病人的飲食原則是盡量清淡、少油、天然,絕對不能吃的食物是楊桃;其次,大魚大肉、堅果、黃豆、綠豆或紅豆等也要少吃。
腎功能正常者雖不用全數比照辦理,但加工罐頭食品、飲料,來路不明的中草藥等,都應避免經常或過量食用。
平日多喝水、不憋尿,搭配定期腎小球過濾率及尿蛋白檢查追蹤,一旦數值有異常,就立即就醫,並調整作息、減少蛋白質的攝取,便能避免錯過延緩腎功能惡化的黃金時機。
綠茶抗氧化、五穀蔬果養生,這些一般人眼中的保健食品,腎病患者卻碰不得。因為綠茶、番茄、香蕉等蔬果含有高量鉀離子,五穀粉或精力湯也有豐富的鉀、磷,腎病變患者無法代謝,一旦吃多造成血鉀濃度過高,將導致心悸,肌肉無力,甚至危及性命。
正常人蛋白質每公斤體重攝取量是0.8至1公克,腎功能輕度異常者需要量稍高,洗腎患者則需要1.2至1.3公克。蛋白質來源以魚、肉、豆、奶為宜。[5]
影片
參考文獻
- ↑ 腎絲球腎炎 馬偕紀念醫院腎臟內科林信昌醫師 元氣網
- ↑ 腎絲球腎炎:尿毒症主因之一,做1事防終身洗腎 早安健康
- ↑ 慢性腎絲球腎炎 康健雜誌
- ↑ 中醫對腎絲球腎炎如何治療 台灣中醫網 蔡易昌中西醫師
- ↑ 腎病總是無聲無息 稍稍的報到 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