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白帶魚
原圖鏈接

白帶魚(學名:Trichiurus lepturus),又名高鰭帶魚、魛魚、刀魚、白魚、裙帶、肥帶、油帶、天竺帶魚、黃稜油帶(澎湖)、太刀魚(日本)。。

  • 為帶魚屬的一個種,最大體長234 cm; 分布於全球各個大洋及河口、近海沿岸;
    • 棲息環境:大洋、深海、砂泥底、河口、近海沿岸
  • 分布於日本附近海域的白帶魚有時被單獨分類為「日本帶魚」,而中國東海的白帶魚則會被稱為「東海帶魚」。
    • 生長於全球各大洋溫暖水域; 中國黃海沿岸部分地區(如丹東、大連、青島、日照等);臺灣沿海,澎湖、小琉球、蘭嶼、綠島等海域。
  • 形態特徵:體甚延長,側扁,呈帶狀;
    • 尾略長,向後漸變細,末端成細長鞭狀,尾柄與肛前長的比例達40%左右。
    • 頭窄長,頭背面斜直或略突起,前端尖銳,吻尖長;左右額骨分開。
    • 眼中大;虹彩白色。
    • 口大,平直;下頜長於上頜;齒發達銳利,側扁而尖,排列稀疏,上頜前端具倒鉤狀大犬齒2對;下頜倒鉤狀多於尖形齒。
    • 鱗退化;側線在胸鰭上方顯著向下彎,而後沿腹緣至尾端。
    • 背鰭起始於後頭部延伸至尾端,具III棘,共130-141軟條,肛門前背鰭數38-42;臀鰭完全退化,起始於背鰭第43-45軟條之下方,棘狀化,但通常埋於皮下;胸鰭短,末端可達側線上方;無尾鰭與腹鰭。
    • 體銀白色;背鰭及胸鰭淡白而呈透明狀,具不顯著之黑緣;尾端呈黑色。

食用白帶魚建議與注意事項

  • 白帶魚內臟容易有寄生蟲,不建議生食,最好以鹽烤、乾煎、紅燒或煮湯後食用。
  • 避開魚腹 低脂低膽固醇。
  • 每一份白帶魚肉(35公克)含有6.9公克蛋白質,脂肪只有0.7公克,熱量只有36大卡,對於想瘦身的人,是很不錯的食材。
  • 心血管疾病患者很適合食用; 但腹部魚肉油脂較多,膽固醇含量也相對多一些。
  • 暗刺不多 適合老人小孩。
  • 肉質細膩除了背部及主幹有魚刺外,很適合吞嚥功能較差的老人家及幼兒食用。
  • 痛風忌口 魚皮普林超高。
    • 每100公克白帶魚魚皮,普林含量高達3509毫克;每100公克含量也有391.6毫克,痛風患者平日最好也不要吃。
  • 少吃油炸, 乾煎火烤最好,白帶魚是學校團膳上常見的菜色,不過,為方便大量處理,經常是裹粉後下油鍋炸,油脂含量較多。
  • 可強健脾胃, 保養肝腎; 白帶魚味甘、性平,中醫認為食用白帶魚有助強健脾胃、補肝腎,肝炎患者可做為平日保養用,像是加入陳皮、玉米鬚後清蒸,可以增加食慾,還有清熱的效果。
  • 肉質屬發物, 過敏少吃; 但每天最好不要吃超過75公克; 濕疹、皮膚容易過敏的患者較不適合吃,以免舊疾復發。[1]

白帶魚的種類

  • 可細分下列三種帶魚:
    • 白帶:其特徵為嘴巴內部帶黑緣,腹腔內的腹膜是黑色的。
    • 油帶:南海帶魚Trichiurus nanhaiensis (油帶),南海帶魚背鰭起點有一黑緣;嘴裡齒緣是黃色;南海帶魚的腹膜是白色透明的。
    • 紅娘仔:沙帶魚Lepturacanthus savala (紅娘仔);沙帶魚(紅娘仔)是台灣產的體型小(最大約2.5指幅寬);常見是黃眼睛黃胸鰭;嘴裡的舌骨帶黑色; 腹膜跟南海帶魚一樣是白色透明的。[2]

參考來源

  1. 元氣周報/記者陳惠惠、羅建怡. 白帶魚/護肝不妨多吃 痛風一定忌口. 聯合新聞網. 2014-09-23 [2021-03-22] (中文). 
  2. MERAGE121032怡. 白帶、油帶、紅娘仔,三種帶魚的分辨法. IM5481.COM. 2017-09-26 [2021-03-22]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