滆湖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滆湖 |
中文名稱;滆湖 外文名稱;Ge Lake 建議遊玩時長;建議1小時 所屬國家;中國 地理位置;武進西南與宜興東北間 所屬城市;江蘇省常州市 占地面積;25萬畝 |
滆湖,俗稱篩子湖(當地人發音類似沙子,篩子湖意思是很淺的湖,滆湖內並無沙子),亦稱西滆湖和西滆沙子湖和西太湖,位於武進西南部與宜興東北部間,為武進和宜興共享,是蘇南地區僅次於太湖的第二大湖泊,滆湖面積約25萬畝,平均水深不足1.5米。關於滆湖的形成時間及取名由來,一直是一個謎。搞清楚滆湖的形成時間及取名由來,對科學利用和充分發揮滆湖旅遊資源的價值具有重要意義。[1]
滆湖是蘇南僅次於太湖的第二大湖泊,南接宜興,北通長江,東瀕太湖,西接長盪湖,如同一塊碧玉,靜靜地鑲嵌在蘇南大地上。164平方公里碧波,藏古爍今,養育了無數的常州武進兒女;2.15億方湖水,包孕吳越,浸潤出無比的深邃悠遠。
序言介紹
滆湖,俗稱沙子湖[2],滆湖位於太湖上游,縱跨武進區和宜興兩市(區),東臨太湖,西接長盪湖,南連宜興氿湖,北經扁擔河、德勝河通長江。它是蘇南地區僅次於太湖的第二大淡水湖,江蘇五大湖泊之一。滆湖南北長25公里,東西平均寬6.6公里,現有水面積24.9萬畝,常年平均水深約1.3米。滆湖湖面狀如一長茄形,湖岸圓滑整齊。湖體呈淺碟型,湖底平坦。沿湖河港縱橫,水網交錯,池塘星羅棋布,自然環境優美。[3]
形成時間
嘉澤鄉志
對於滆湖是因地震發生地陷而成湖的形成原因是沒有人懷疑的,因為這不但有史籍記載證明,而且圍湖建滆湖農場時的發現也已證實。但對於滆湖形成的具體時間卻說法不一,現有二種說法,一說滆湖的形成時間為晉朝,如《嘉澤鄉志》有云:「晉朝年間,(滆湖)是一古城,後經地震陷落而成湖泊。」二說滆湖的形成時間為唐代,如《南夏墅鄉志》錄《孫氏宗譜》有云:「(滆湖)相傳為唐天寶年間所陷。」筆者認為,滆湖形成於晉、唐時代二說缺少史籍資料和考古資料的支持,均不可信。依據現有的史籍相關資料和考古資料,滆湖的形成時間應在東漢中晚期,這可通過下面的考證得到證實。
越絕書
記載吳越史志的《越絕書》,在記載昔吳越之地漢時的湖泊時,只記載有太湖、射貴湖、無錫湖、屍湖、小湖、耆湖、乘湖、猶湖、語昭湖、作湖、昆湖、湖王湖和丹湖,並沒有記載有滆湖,這就說明在《越絕書》成書時滆湖還未形成,如果此時滆湖已存在的話,該書必會將其收錄在內。另東漢許慎所著書中還未有「滆」字,這說明「滆」字為後起字。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於公元100年,是時為東漢中期,據此也可證在東漢早期時滆湖還沒有形成。今滆湖在東漢早期時還未形成,從考古資料方面也可得到證實。1993年6月,在滆湖農場處發現了一座漢代古墓葬,墓葬內出土的一批五銖錢幣「五銖」二字規整,「五」字形舒展,「銖」字朱旁上折方中見圓,具有東漢早期五銖錢的典型特徵,據此可斷定該墓葬主人的下葬確切時代應在東漢早期。滆湖農場原是滆湖的一部分,1971年因圍湖造田才變成旱地,在該處發現東漢早期的墓葬,說明滆湖在東漢早期時還未形成。否則,滆湖內就不會出現東漢早期時的墓葬。綜合以上考證可得出 ,滆湖的形成時間既不是晉代,也不是唐代,而是在東漢早期之後。從現有的史籍資料來看,最早言及到滆湖的人士是三國時東吳經學家、會稽(今浙江)人虞翻,如元至正《金陵新志》載:「虞翻曰:『太湖有五湖,故謂之五湖,滆湖,洮湖,射湖,貴湖及太湖為五湖,並太湖之小支,具連太湖,故太湖兼得五湖之名。』」虞翻既已言到滆湖,說明虞翻時滆湖已肯定存在。虞翻生於公元164年,卒於公元233年,這也就是說,滆湖形成的最晚時間應在公元233年之前。依據東漢早期滆湖還未形成,公元233年虞翻卒之前滆湖已存在,三國初年為公元220年,可斷定滆湖的形成時間應在東漢中晚期。
取名由來
祥符經
關於滆湖的取名由來,在常武地區的地方志中找不到相關的記載,宋《祥符經》中卻有一段與此相關的記載,《祥符經》云:「(滆湖)多白魚,南連沙子,昔有滆姓人攜龍殼歸,地遂陷。」宋《祥符經》這段記載,雖並沒有明確地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但似乎也有這個意思在內。從現有的史料來看,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是不能成立的,其不能成立的理由有二:一是古代沒有滆族人,沒有滆族人當然也就不會有滆姓人;二是在公元100年許慎《說文解字》成書時還沒有「滆」字,「滆」字是後起字,是東漢中晚期滆湖形成後為取滆湖名所創。古代沒有滆姓人和東漢早期前還沒有「 滆」字,說滆湖取名與該處昔有滆姓人居此有關當然也就不成立。依筆者之見,滆湖取名應與「淹城」之名有關,同時也有「因水阻隔」和「地陷成湖」之意,這可通過下面的考證得到證實。
從皿,酓聲,烏合切。」清段玉裁《說文解字注》載:「合(指烏合切之『合』)當作含。」據此可知,「盦」(弇)、「奄」二字古讀「合」與「含」之間音。依據「淹」、「奄」二字古音相同可通用,即可知「淹」字古代亦讀「合」與「含」之間音。「淹」字的古代這一讀音,實際上現今也還存在的,這可從「淹」字在今常武地區地方方言中讀「安」(ān)音得到證實。「滆」字古讀「核」音,「淹」字古讀「合」與「含」之間音,可知「滆」、「淹」二字古音相近。淹城的時代早於滆湖的形成時代,知名度大,距滆湖近,湖以淹城之「淹」字偕音字「滆」字取名作對應合乎常理。
「滆」字,除去三點水旁後為「鬲」字,「鬲」字讀音有二,一是讀「利」(lì)音,另一讀「革」(gé)音。讀「革」音之「鬲」與「隔」字古音同可通用,亦有阻隔之意,如《漢書·薛宣傳》中就有「陰陽否鬲」的記載。依據「鬲」、「隔」二字古可通用,有阻隔之意,其滆湖之「滆」字則應該有「因水阻隔」之意,即示意滆湖處原也是與周邊相連的旱地,是因為水的阻隔才使得滆湖東西兩側和南北兩側的旱地不相連。
在常武地區的地方方言中讀「旱」(hàn)音,與「滆」字古讀「核」 音相近。古人用字沒有今人這麼嚴謹,只要字音相同或相近即可通用,滆湖之「滆」字古讀音既然與常武地區地方方言「陷」字讀音相近,則滆湖取名可能也會有「地陷成湖」之意,即表示滆湖的形成原因是因地震發生地陷而成湖的。
相關視頻
參考資料
- ↑ 滆湖濕地公園:低碳魅力 , 陽湖網 2016-02-26
- ↑ 我的遊記系列之滆湖公園 , 豆瓣 2017-10-06
- ↑ 常州滆湖 , 美篇 2018-0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