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波希米亞王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波希米亞王國(捷克語:České království,即捷克王國;德語:Königreich Böhmen;拉丁語:Regnum Bohemiae)是以前位於中歐的一個國家,其範圍大致相當於今天捷克共和國摩拉維亞地區以外的地方。波希米亞是拉丁語、日耳曼語對捷克的稱呼。 在歷史上曾是神聖羅馬帝國內獨立的一員,七大選帝侯之一,查理四世等許多國王皆兼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首都布拉格於14世紀末期曾為神聖羅馬帝國中心,歷經普舍美斯王朝、盧森堡王朝,1620年白山戰役後被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吞併。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確認波西米亞併入首都位於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帝國。波西米亞王國實際上失去了獨立地位。 三十年戰爭過後,波希米亞國王一直由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皇帝兼任,但仍然保持為自治國,擁有自己的政府。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解散,波希米亞國王由奧地利皇帝兼任。

捷克斯洛伐克

在貴族大部分是德意志人或被德意志化的波西米亞,捷克民族復興運動的領袖就是新知識分子,且大多數出身農家。只有一小部分貴族為復興運動提供了支持。 在世紀之交,一些捷克和斯洛伐克領袖開始使用「捷克斯洛伐克」這個概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奧匈帝國解體,舉世聞名的無解方程浮出水面,「一個國家究竟是一塊土地,還是一群同種同源的人民。如果是同種同源的人民,哪一個共同因素應占優先地位,是種族、宗教還是語言?」無論有沒有答案,波希米亞與摩拉維亞、斯洛伐克舊夢重溫。1918年,奧匈帝國崩潰,捷克和斯洛伐克謀求建立獨立、統一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於同年10月28日獨立,建立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波希米亞成為東歐新國家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個省。馬薩利克(Fore6§Garrigue.Masarvk)就任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國總統。捷克斯洛伐克在資產階級共和國初建的幾十年裡,位列世界七大工業國之一。[1]

基本介紹

王國在1198年由國王奧圖卡一世成立,西元1212年皇帝弗雷德里克二世頒布的《西西里金璽詔書》明確確認了此事,正式將捷克公國升為波西米亞王國。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發布於西西里島,承認波希米亞王位由貴族選舉產生,帝國不加以干涉;波希米亞王國可在帝國範圍之外,享有獨立地位,自鑄貨幣,有權任命主教,並且在帝國境內三百多個大小諸侯國中,波希米亞居有首席地位。 捷克共和國西部[[]]中波希米亞州、南波希米亞州等屬古波西米亞王國南摩拉維亞州、摩拉維亞-西里西亞州(北摩拉維亞州)不屬波西米亞王國。

主要歷史

起源 波希米亞這個名稱最早來源於「Boii」,公元前500年,波希米亞地區在羅馬帝國時期為一支叫波希人的凱爾特人的聚居地。公元前1世紀,日耳曼人遷入占據了此地,但這個名字卻留了下來。公元6世紀,從東部遷來的斯拉夫人建起波希米亞王國就開始了它漫長而坎坷的歷史,並繁衍出燦爛的文化。 波希米亞大地上形成的最早國家是7世紀法蘭克商人建立的薩莫帝國。 公元623年~658年,以法蘭克領袖薩蒙為首的捷克人的帝國興起,曾在這裡建立一個抵禦阿瓦爾人的斯拉夫部落聯盟。公元658年薩蒙死後,此地受摩拉維亞人統治。 833年,捷克人與斯洛伐克人建立了大摩拉維亞帝國,鼎盛時曾占據着相當遼闊的土地。由於內部勢力割據和外部列強侵擾,大摩拉維亞帝國於907年滅亡。

普舍美斯王朝 9世紀是捷克歷史的榮光時期,普舍美斯王朝是捷克的第一個王朝,8世紀末,波希米亞地區的布拉格誕生了普舍美斯王朝。在鄰國大摩拉維亞的影響下,居住在今天波西米亞中部的捷克部落在9世紀80年代逐漸在普舍美斯家族的波日沃伊周圍結合為統一國家,他在874年由大摩拉維亞主教梅都迪烏斯施洗禮。 普舍美斯王朝——被稱為「捷克人」的一個波西米亞部落的成員,「捷克」這個詞就是由此而來——在995年統一了周邊的捷克部落,建立了中央集權統治。普舍美斯王朝在公元800年~1306年間曾統治波西米亞及附近地區達五百多年。 9世紀普舍美斯王朝納入大摩拉維亞帝國。 10世紀起,摩拉維亞帝國沒落,在日耳曼人和波蘭人的夾縫中,普舍美斯王朝苦心經營。 弗拉吉斯拉夫二世(vlafislavⅡ)於1085年正式稱王,1086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亨利四世授予捷克王公弗拉迪斯拉夫二世以波希米亞國王稱號,從此捷克公國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 12世紀後半葉,捷克公國改稱波西米亞王國。 1182年,反擴摩拉維亞為波西米亞王國的疆土。 1285年後,波希米亞王國已經壯大到包括現在奧地利甚至匈牙利,普舍美斯王朝末期和之後的盧森堡王朝統治期間,波西米亞王國是神聖羅馬帝國中最強大的王國。成為當時中歐最強大的王國之一。 查理大帝由羅馬主教加冕,誕生了名義上的帝國,到1254年開始使用神聖羅馬帝國頭銜。波希米亞王國與這個試圖集權,實質上鬆散的聯盟性質的神聖帝國之間,開始了幾百年難解難分的歷史糾葛,也開始了在日耳曼和斯拉夫中間掙扎和搖擺的命運。

盧森堡王朝 1306年,普舍美斯王朝絕嗣,在一系列王朝戰爭後,盧森堡家族的約翰被選為波西米亞國王,波希米亞由盧森堡王朝統治。約翰的兒子,第二位盧森堡王朝君主查理四世在法國宮廷中長大,抱有普世主義態度。 1346年時,波西米亞王國的繼承人,盧森堡王朝的查理四世被選為羅馬人的國王,在1355年又加冕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四世還使布拉格成為帝國都城。他實施了一大批建築計劃,其中就包括在舊城區東南部建立新城。王室城堡也得到重建。 於是,波希米亞歷史上的興盛也隨之而來(在近年的民意調查中,查理四世仍然當選為最偉大的捷克人。) 由於日耳曼人為主的神聖羅馬帝國的強大,波希米亞的日耳曼裔貴族成立一獨立王國,君主由推舉制產生。但後來盧森堡王朝王族絕後。

亞蓋隆王朝 1440年波蘭國王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教皇尤金四世的支持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德意志兼匈牙利國王阿爾布雷希特二世的遺孀伊麗莎白為爭奪匈牙利王位進行了三年內戰,最終從阿爾布雷希特年幼的兒子們手中奪取了匈牙利的王冠,兼任波西米亞國王。 1444年11月10日,瓦迪斯瓦夫三世在抗擊奧斯曼帝國的瓦爾納戰役中陣亡。匈牙利貴族決定讓拉斯洛五世繼承王位,他們派出使者到維也納要求腓特烈五世釋放伊麗莎白母子並歸還王冠,遭到後者拒絕。貴族們選舉匈雅提·亞諾什為匈牙利攝政,同時在波希米亞,波傑布拉德的伊日獲得了同樣的地位。 1458年拉斯洛五世去世,波希米亞攝政波傑布拉德的伊日成為波希米亞國王。1469年5月3日,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在腓特烈三世皇帝支持下自立為波西米亞國王,伊日拒不退位,由是戰爭頻繁,至1471年伊日病死,戰爭結束。 1471年弗拉迪斯拉斯二世當選為波希米亞國王。在位初期,不斷與匈牙利國王馬加什一世發生衝突。 1516年拉約什二世繼承匈牙利與波西米亞國王之位,1521年12月親政,翌年1月與奧地利瑪利亞公主結婚。兩人都貪戀紙醉金迷的生活。因其年幼難以為政,因此在1526年20歲之際在和蘇萊曼一世所率領的奧斯曼軍發生的第一次莫哈奇之戰中戰死。據說是一位有野心的國王,然而一生都沒有實現自己的野心。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 1526年,波西米亞國會選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查理五世的弟弟,斐迪南大公繼任波西米亞國王,哈布斯堡家族以外戚身分繼承波希米亞王位。 從1526開始,作為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哈布斯堡家族直接入主波希米亞王國將近四百年。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統治帶來了波西米亞議會與之兩個世紀的衝突。在鬥爭中,捷克人損失了一大部分地方貴族,特殊的宗教形式,甚至捷克語的廣泛傳播也被阻礙。 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中央集權政策自第一位統治者斐迪南一世國王(1526-1564)就開始了。他消除波西米亞議會影響的努力遭到頑強抵抗。但是波西米亞議會自身也是分裂的,首要原因就是宗教分野。在幾次靈活的政治活動之後,斐迪南建立了哈布斯堡在波西米亞的世襲繼承權。議會無權建立選舉原則,甚至無權確認國王,這使他們的地位大大降低。 儘管波西米亞王國和摩拉維亞邊區都由哈布斯堡家族統治,它們走上的是不同的發展道路。摩拉維亞人承認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的世襲統治權,於是沒有發生當地議會與哈布斯堡君主的激烈衝突。波西米亞王國歷史悠久的議會則一直準備着保衛他們認為是自己的權利和自由。哈布斯堡家族推行中央集權政策,激發了衝突,而民族和宗教問題又進一步使之複雜化。 在15世紀,波希米亞改信基督新教,但哈布斯堡家族所信的是天主教。(宗教矛盾)因此,哈布斯堡家族的王位繼承權被受挑戰。在1555年,哈布斯堡君主簽署奧格斯堡宗教和約,授與波希米亞人宗教自由。這些宗教容忍政策,令哈布斯堡君主一直被選為波希米亞國王。 但在1617年,狂熱天主教徒斐迪南二世,繼承他的表哥,成為神聖羅馬皇帝,一改諸先王的作風,對新教採取零容忍政策,導致他落選波希米亞國王,波希米亞(捷克)暫時擺脫了奧地利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 1620年白山戰役後至18世紀末,捷克進入了長達數百年的哈布斯堡王朝統治的「黑暗年代」。在這百年間,捷克遭到奧地利軍隊蹂躪,被德意志化,經濟和政治也十分衰弱。波西米亞議會於哈布斯堡專制權力的鬥爭導致波西米亞議會完全從屬於哈布斯堡的利益。白山戰役之後,捷克失去了自己的本土貴族階層,改革教義和生機勃勃的捷克新教文化隨着外國人主要是德意志人的湧入,德語在政府和社交場合的地位日漸提高。波西米亞王國無非是哈布斯堡帝國的一個省份罷了。 為從腓特烈五世手中奪回波希米亞王位,斐迪南二世決定征服波希米亞,導致三十年戰爭的爆發。這場戰爭後來演變為一場席捲全歐洲的顛覆性的戰爭,幾乎所有歐洲國家都參與到三十年戰爭中來。1648年簽署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瑞典獲得了西波拉美尼亞,東波拉美尼亞則歸於勃蘭登堡選帝侯。法國如願以償的得到了阿爾薩斯及其周圍的一些土地。這一和約再一次確認了荷蘭和瑞士的獨立地位,給予德意志各諸侯以自由結盟的權力從而進一步削弱了皇帝。在宗教事務方面,威斯特伐利亞和約在1555雷根斯堡條約的基礎上補充了加爾文派的權利。威斯特伐利亞條約使得在哈布斯堡王朝治下完成德意志統一的希望徹底破滅,德意志分裂狀況更甚於前,這對歐洲以後數百年的地緣政治起到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直至今日,這種影響依然存在。[2]

法國與哈布斯堡王朝的戰爭直到1659年才結束,比利牛斯條約使法國又獲得了西屬尼德蘭和西班牙北部的一些領土。為了表示誠意,菲利浦四世將女兒瑪利亞嫁給了法王路易十四。此後的法國成了歐洲大陸最強大的國家。 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確認波西米亞併入首都位於維也納的哈布斯堡帝國。波西米亞王國實際上失去了獨立地位。 三十年戰爭過後,波希米亞一直被哈布斯堡王朝統治,但仍然保持為一獨立王國,擁有自己的政府。直至1743年波希米亞成為奧地利哈布斯堡-洛林皇朝領地,德語成為唯一的官方語言。 三十年戰爭後,威斯特法利亞系統建立,這為後來的歐洲單一民族國家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從那以後,歐洲各國形成了各國都平等的思想,改變了以往各王室之間因為聯姻關係而隨意要求對方割地統轄的局面。 1806年8月6日,著名的奧茨特里斯戰役(奧地利帝國和俄國聯軍與拿破崙的戰爭)之後,哈布斯堡王朝弗蘭茨二世放棄神聖羅馬帝國帝號,波西米亞王國則自動轉成奧地利帝國轄屬。1867年,奧地利帝國和匈牙利王國組成「帝國議會所代表的王國和領地以及匈牙利聖斯蒂芬的王冠領地」聯盟,就是我們所說的奧匈帝國,波希米亞王國則又成為奧匈帝國的省份。 十九世紀上半葉是中歐民族覺醒的時代。德意志民族主義——被與法國革命軍的對抗點燃——和拿破崙的擴張都激發了作為被統治者的斯拉夫人的民族復興情懷。以共同語言和文化定義的「民族」概念引發了人們的觀念覺醒,為日後為爭取政治自治的鬥爭打下了基礎。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