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仁·鮑狄埃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歐仁·鮑狄埃(Eugène Edine Pottier,1816年10月4日 - 1887年11月6日)是法國的革命家,工人詩人,巴黎公社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國際歌》的詞作者。
1912年11月,是詩人歐仁·鮑狄埃,逝世的二十五周年。[1]
生平簡介
鮑狄埃出身於巴黎的一個工人家庭,13歲當徒工,後來又當繪製印花布圖樣的技工,1830年,14歲的鮑狄埃在巴黎人民起來反對波旁王朝的統治在鬥爭中,寫下反應這次鬥爭的詩篇《自由萬歲》,開始了自己的詩歌創作,並同法國革命鬥爭聯繫在一起。1831年,他將《自由萬歲》等七月革命時期寫的15首政治詩匯成詩集《年輕的詩神》出版。詩集的主要內容是:抨擊復辟的封建王朝,歡呼七月革命的勝利,表示對七月王朝的失望與譴責。一生過着貧困的生活。
1840年,鮑狄埃創作了《是人各一份的時候了》,表現巴貝夫平均共產主義思想。這首詩在法國里昂和南方發生了及其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對工人運動起了巨大鼓舞作用。它像"燃起的火種"在"勞動階級那裡引起了燎原烈火"。這首詩的出現,標誌着鮑狄埃的創作開始探索工人階級解放的道路。
1848年二月起義推翻了七月王朝。鮑狄埃參加了二月革命,並寫了《人民》一詩。詩篇描繪了參加武裝鬥爭的工人形象,表達了他們"不自由,毋寧死"的決心。鮑狄埃創作了《該拆掉的老房子》,撕去了共和國騙人的假面具,號召人民起來推翻資產階級的統治。六月,巴黎工人又舉行了起義。起義失敗了。鮑狄埃寫下詩歌《一八四八年六月》,表達了勞動群眾對資產階級血腥鎮壓的憤懣與抗議。這首詩歌深刻地反映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你死我活的尖銳對立的階級關係,調子悲憤而低沉。
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反動政變,在政變後的第三天,鮑狄埃寫下了《誰將為她復仇?》,表示對君主制的復辟憤慨。
1865年,他在《1870年10月31日》一詩中提出"快成立紅色的公社"的口號,並於1869年被巴黎工人推選為巴黎工人協會聯合代表,參加領導工作,成為工人運動的活動家。 1871年3月至5月,法國巴黎公社革命爆發,在進行革命鬥爭的72天中,鮑狄埃奮不顧身地投入戰鬥,被選為公社委員。3月28日,巴黎公社成立了,英勇的巴黎工人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
1871至1880年,鮑狄埃被凡爾賽反革命法庭缺席判處死刑後一直流亡國外,流亡期間,仍積極創作了《白色恐怖》、《美國工人致法國工人》、《巴黎公社》等大量革命詩篇。1871年6月鮑狄埃寫下了震撼寰宇的宏偉詩篇《英特納雄耐爾(Internationale)》,即"全世界無產階級的歌"--《國際歌》,1888年6月由狄蓋特譜曲,這首歌便飛往世界的每個角落,從此他們的名字譽滿全球。他的詩歌熱情洋溢,質樸有力,文字壯麗,壯充分表現了革命無產階級的豪邁氣魄,列寧稱譽鮑狄埃「是一位最偉大的用詩歌作為工具的宣傳家」。 1887年11月6日,他在貧困中與世長辭,巴黎的群眾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生代表作品《革命歌集》,《鮑狄埃全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