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文心雕龍·正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文心雕龍·正緯》是《文心雕龍》的第四篇。「緯」是一種假託經義以宣揚符瑞的迷信著作。本篇主要論證興於西漢末而盛於東漢的緯書與經書無關。儒家思想經漢儒用陰陽五行加以神化之後,到東漢末年便威信掃地了。劉勰為了「徵聖」、「宗經」,特寫這篇,說明緯書是偽造的。

原文

夫神道闡幽,天命微顯,馬龍出而大《易》興,神龜見而《洪範》耀,故《繫辭》稱「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斯之謂也。但世夐文隱,好生矯誕,真雖存矣,偽亦憑焉。

夫六經彪炳,而緯候稠疊;《孝》、《論》昭晰,而《鈎》、《讖》葳蕤。按經驗緯,其偽有四∶蓋緯之成經,其猶織綜,絲麻不雜,布帛乃成。今經正緯奇,倍摘千里,其偽一矣。經顯,聖訓也;緯隱,神教也。聖訓宜廣,神教宜約,而今緯多於經,神理更繁,其偽二矣。有命自天,乃稱符讖,而八十一篇皆托於孔子,則是堯造綠圖,昌制丹書,其偽三矣。商周以前,圖籙頻見,春秋之末,群經方備,先緯後經,體乖織綜,其偽四矣。偽既倍摘,則義異自明,經足訓矣,緯何豫焉?

原夫圖籙之見,乃昊天休命,事以瑞聖,義非配經。故河不出圖,夫子有嘆,如或可造,無勞喟然。昔康王河圖,陳於東序,故知前世符命,歷代寶傳,仲尼所撰,序錄而已。於是伎數之士,附以詭術,或說陰陽,或序災異,若鳥鳴似語,蟲葉成字,篇條滋蔓,必假孔氏,通儒討核,謂起哀平,東序秘寶,朱紫亂矣。

至於光武之世,篤信斯術。風化所靡,學者比肩。沛獻集緯以通經,曹褒選讖以定禮,乖道謬典,亦已甚矣。是以桓譚疾其虛偽,尹敏戲其浮假,張衡發其僻謬,荀悅明其詭誕:四賢博練,論之精矣。

若乃羲農軒皞之源,山瀆鍾律之要,白魚赤烏之符,黃金紫玉之瑞,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是以後來辭人,採摭英華。平子恐其迷學,奏令禁絕;仲豫惜其雜真,未許煨燔。前代配經,故詳論焉。

贊曰∶

  榮河溫洛,是孕圖緯。神寶藏用,理隱文貴。

  世歷二漢,朱紫騰沸。芟夷譎詭,采其雕蔚。

譯文

根據自然之道可以闡明深奧的事理,使不明顯的自然法則明顯起來。馬龍獻出河圖就產生了《易經》,神龜獻出洛書就產生了《洪範》。《周易·繫辭》中所說:「黃河出圖,洛水出書,聖人效法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但歷時久遠,有關記載很不清楚,容易產生不實的假託;因此,真的雖然存在,假的也據此而出現了。

儒家六經光彩鮮明,而緯書卻十分煩瑣;《孝經》、《論語》等已講的很明晰了,而解說《孝經》、《論語》的讖緯卻講得十分雜亂。根據經書來檢驗緯書,有四點證明緯書是偽托的:用緯書來配經書,正和織布一樣,必須絲或麻的經線緯線分別配合,才能織成布或帛。現在經書是正常的,緯書卻很奇特,二者相背千里。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一點。經書明顯,那是因為用世事來進行教育;緯書不明顯,那是因為用神妙的現象來說明。那末,前者的文字篇幅必然要多些,後者的文字篇幅應該少些。但現在卻是緯書多於經書,神妙的道理講得更為繁多。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二點。要有上天所降的旨意,才能說是「符讖」,可是有人說八十一篇讖緯,全是孔子所作,但緯書中又說唐堯時出現了綠圖,周文王時出現了丹書。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三點。在商周以前,符命占驗已大量出現了;但經書是在春秋末年才齊全的。如果是先有緯書而後有經書,這就違背了經緯相織的正常規律。這是證明緯書為偽托的第四點。偽托的緯書既然違背經書,則經書與緯書的意義不同就很明顯了。經書已滿可成為後世的準則了,何須緯書參預呢!

河圖、洛書的出現,是由於上天有美好的旨意,用以預兆聖賢,而不是為了配合經書。所以,孔子在世時沒有再出現河圖,他就有所嘆惋;如果祥瑞可以隨意編造,那就用不着嘆氣了。從前,周康王曾經把河圖等陳列在東廂,可見前人對上天所降瑞應,曾當做珍寶而歷代相傳。孔子的編撰,不過對這些古來相傳的事加以敘錄而已。於是,那些方技術士,便用詭詐的方法來牽強附和:有的講曆象占卜,有的預言災難變異;還有鳥的叫聲好像人語,蟲子吃樹葉形成文字等等,各種各樣讖緯之說的發展蔓延,都一定要假託孔子。經過漢代學者研究核實,認為緯書的偽托是從西漢哀帝、平帝時才開始的。河圖、洛書本是古代帝王珍藏的秘寶,從此被偽造的緯書攪亂了。到東漢光武帝時,更加深信讖緯,學習的人,爭先恐後,產生了很壞的影響:劉輔混雜一些緯書上的說法來論述經書,曹褒挑選一些讖書中的意見來制定禮制,這種離經叛道的做法,已發展到相當嚴重了。所以,桓譚痛恨讖緯的虛偽,尹敏嘲笑讖緯的不實,張衡揭發讖緯的謬誤,荀悅辨明讖緯是假託。這四位先賢的學識都廣博精通,他們的論證已很精確了。

至於伏犧、神農、軒轅、少皞等最早的傳說,山水和音樂靈應的會合,白魚跳到周武王的船上,周武王的屋上火變為赤色的烏鳥,以及深山出現黃銀和紫玉等祥瑞,這些內容廣泛,事跡奇特,而又辭采豐富,它們對經書雖然沒有什麼好處,對文章的寫作卻有一定幫助。所以後來作者,常常採用其中一些精采的描寫。張衡擔心緯書迷惑人們的學習,曾奏請漢帝下令禁絕;荀悅則為其中攙雜一些真的而惋惜,所以他不同意完全燒毀。因為前人用緯書來配合經書,所以有必要詳加論述。

總之,光榮的黃河,溫暖的洛水,孕育了河圖、洛書。這種神聖的珍寶包藏着巨大的用途,它的內容深刻而文辭可貴。可是經過兩漢,由於大量的緯書出現而攪亂了經書。在文學創作上,剔除其中的虛假詭詐部分,還可吸取一些有用的辭采。[1]

作者簡介

劉勰(約公元465——520),字彥和,生活於南北朝時期的南朝梁代,中國歷史上的文學理論家文學批評家。漢族,生於京口(今鎮江),祖籍山東莒縣(今山東省莒縣)東莞鎮大沈莊(大沈劉莊)。他曾官縣令、步兵校尉、宮中通事舍人,頗有清名。晚年在山東莒縣浮來山創辦(北)定林寺。劉勰雖任多種官職,但其名不以官顯,卻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龍》奠定了他在中國文學史上和文學批評史上的地位。[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