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匯中學
徐匯中學原名徐匯公學,法文名聖依納爵公學。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耶穌會傳教士創辦於徐家匯。初時,只有學生12人,校舍簡陋。後在徐家匯鎮南購地造屋,同治十二年(1873年),漸具規模。光緒四年,建成三層樓房,後稱「老校舍」。民國7年,又落成四層樓新校舍。民國22年,改為6年制完全中學後,定名徐匯中學。
該校初期以中文課程為主。光緒二十六年起,將法文及其他西方科學加入課程中。光緒三十年,學生除學習中文外,增學地理、歷史等科目,並可選擇一種(英、法)外語。該校重視足球運動,校足球隊馳名滬上。該校尤其注意宗教教育,「聖學課」為教徒學生的必修課程;平時以「神業」作為品德評分之首要項目,規定信教住宿生每天需望彌撒,念早晚課等,即使例假日也要參加宗教活動後方可離校,對教外學生則利用各種機會進行傳教,發展教徒。
據民國35年統計,高中部135名教外學生中有36人準備入教,初中部722名教外學生中有260人準備入教。同時,在教徒學生中注意培養修道生源,對有志修道者,授以拉丁文,稱為「拉丁生」或「備修生」。民國23年,設立備修院。民國31年,教區規定備修生(高中部)併入小修道院住宿生活,以確保其修道志願。民國35年統計,高中部教徒生92人中,50人為備修生,超過了半數;初中部教徒生137人中,49人為備修生。上海天主教的神職人員絕大多數人均出自該校畢業生。
徐匯中學校規嚴格,學生在校均需循規蹈矩,例假回家,需由家長在「到家證」上蓋章。校內實行分院管理,各院有耶穌會修士當「監學」。學生「犯規」,當場受到處分,甚至體罰。徐匯中學作為耶穌會主辦的公學,自道光三十年開辦至1950年的100年中,校長都是由耶穌會任命,最後二位由會內任命的校長是中國神父張家樹和張伯達。
1951年,市政府接辦該校,校名仍用徐匯中學,並委任天主教愛國人士楊士達為該校第一任校長。1994年3月18日,徐匯中學由市政府公布為市級建築保護單位。
目錄
天主教
「天主教」一詞的西文源自希臘文,意為「全世界的」、「普遍的」。中文「天主」一詞,為明末天主教傳教士進入中國[1]後,借用中國原有名稱對所信之神的譯稱,取意為至高至上的主宰,以與中國所信奉的神靈相區別,故稱其教為天主教。天主教信奉天主和耶穌基督,尊耶穌生母瑪利亞為「聖母」。「信經」[2]是天主教權威性的信仰綱要,也是信徒受洗入教時必讀的經文。其中《使徒信經》是最古老的信經之一,共十二條,有「十二端信道」之說,囊括了天主教信仰的主旨,主要包括三大部分:1.相信全能的父上帝(天主)。他化成天地,創造人類。2.相信天主聖子(耶穌基督)。耶穌降生為人、救贖人類,受難(被處死)、復活、升天,末日審判時將再次降臨。3.相信天主聖神(即聖靈)、聖教會、肉身復活等。
教區是天主教[3]使用的一種管理區域或機構,由數個堂區組成,並設有一位主教[4]擔任最高領導者。1946年,中國天主教正式實行聖統制,將原有的傳教區性質的代牧區改為正式的教區。此後共設有21個總教區、100個教區,以及30個宗座監牧區(初具雛形、尚未成立正式教區的傳教區域),目前仍是聖座認定的教區劃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