彰加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彰加鎮由原彰加鎮與原促進鄉合併而成,並於2019年12月11日正式掛牌成立。彰加鎮清成集,後成場,形如磨盤,人稱磨子場,位於仁壽縣東南端,距縣城30公里,西接鍾祥鎮,北臨寶飛鎮,東靠汪洋鎮,南連慈航鎮,仁沐新高速路貫穿全境,並設收費站。
全鎮轄區面積73.32平方千米,轄10個行政村、3個社區,14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40960人,轄23個基層黨組織,黨員1677人,現有開心農場、牡丹基地等農業種養、觀光一體化農場,開心雞、開心水果、藥用牡丹、雄佳核桃等品牌,柑橘、核桃等產業覆蓋全鎮。[1]
簡介
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彰加鎮建國後於1952年形成集鎮,俗稱磨子場。
彰加鎮位於仁壽縣東南端,地處清水河源頭,北接鍾祥鎮、合興鄉,東臨風陵鄉,南靠促進鄉、四公鄉,西連慈航鎮。北距仁壽縣城30公里,西距樂山79公里,北距成都120公里,位於國道213線旁9公里,縣道公路鍾汪路、慈寶路貫穿全境。
彰加鎮全鎮面積51.02平方千米(2017年),轄14個行政村、1個社區,108個農業經濟社,是仁壽縣確定的工業鄉鎮之一。近年來,城鎮建設明顯加快,新增建設用地6畝,新增商業住房面積3000平方米,硬化場鎮道路1公里,城鎮人口已達6130人。
彰加鎮清成集,後成場,形如磨盤,人稱磨子場。2005年,撤區並鄉建鎮,現已形成街道東西南北中,四縱三橫9條。彰加以農業產業和工業產業兩點齊頭並進:農業上,彰加突出特色產業。種植業上突出食用筍業、糧桑間種模式,「不知火」及「天草」的推廣這三大特色,養殖業則充分利用退耕還林發展食用筍業的優勢,圈養土雞。同時大力發展養鴿業,實行種養業結合打造出彰加農村經濟的新特色,將該鎮德意村打造成了賞花、品桃、垂釣於一體的休閒娛樂村,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新形成核桃規模種植基地10000餘畝,常年存欄肉鴿25萬對,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速度明顯加快,2012年新修村、社道水泥路47公里,實現村級道路硬化100%,社道硬化60%。主要工業企業有仁壽縣碳素製品廠,生產的碳素、碳極糊等,暢銷西南三省一市。
豐富的水力、電力、通訊資源保障了企業穩步發展;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招商政策,鑄就了彰加工業強鎮的基礎;獨特的自然資源造就了彰加鎮的發展。
近年來,城鎮建設明顯加快,新增建設用地6畝,新增商業住房面積3000平方米,硬化場鎮道路1公里,城鎮人口已達6130人。[2]
地理位置
彰加鎮距樂山79公里,距成都120公里,距仁壽30公里,位於國道213線旁9公里,交通條件十分便利。
成赤高速已經通車,並在汪洋鎮設有出口,彰加鎮離汪洋鎮繞城路(物流大道)、成赤高速入口15公里,仁沐高速也規劃建設在彰加和慈航之間,汪洋鎮到彰加鎮到慈航鎮的快速通道(三級公路)已經通車。依託汪洋鎮做為仁壽南部片區 威遠西北部片區的中心城市 彰加鎮以緊鄰汪洋鎮和重要的交通優勢仁壽縣爭創多級多點支撐的縣域經濟發展(彰加為仁壽十級突破之一 十個中心城鎮之一)彰加鎮規劃到2020年建設成為5萬人 5平方公里的汪洋鎮副中心商貿小城市。
自然特徵
地質構造:地質構造單元處於川西台陷龍泉褶皺車與川中台拱、威遠穹隆的接合部位。龍泉山自東北向西南斜貫縣境西北部,背斜以西基底屬川西台陷熊坡──鹽井溝雁行帶,東南廣大地域屬川中台拱、南端為威遠穹隆構造。
地貌:地貌以丘陵為主,境內地勢西北高東部低,龍泉山脈自境東北角走向西南斜貫,榮威山脈矗立南端,最低海拔350米,最高海拔988米。
土壤:土壤類型多,宜種性廣,有粘沙適中,深厚肥沃,主產玉米的灰棕紫泥土,有磷鉀豐富,排水區好,宜於棉糧生產的棕紫泥土,有適宜水稻、茶葉種植的酸性老沖積黃泥。
屬於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3]
現況
基礎設施
彰加鎮在2005年底,各村實現了公路、電話、閉路三通工程。全鎮農村已開通7250戶程控電話,3498戶村戶安裝了閉路。鎮上現已形成街道東西南北中,四縱三橫9條。場鎮規劃面積2.5平方公里,工商貿、文教衛生服務功能齊全。全鎮有農貿市場1個,中小學6所,在校學生3000餘人;有中心衛生院1所,水站1個。場鎮設施完善,人民生活富足安康。
農業經濟
農業結構形成了傳統與優勢項目互補。其中有優質水稻5000畝,優質水果2000畝,優質竹筍1500畝,集約化養魚800畝,糧食產量達2.2萬噸,農民人均純收入3006元。
工業發展
全鎮2005年GDP達到3.5億,工業產值2.6億。工業主要以碳素製品、食品、建材為主。全鎮大小企業有16家,規模以上企業4家。初步形成了以碳素廠為主的工業園區。 彰加鎮位於國道213旁,鍾(鍾祥鎮)汪(汪洋鎮)路和慈寶路交匯處,豐富的水力、電力、通訊資源保障了企業穩步發展;優質的服務,優惠的招商政策,鑄就了彰加工業強鎮的基礎。
衛生醫療設施:彰加鎮中心衛生院,鏵爐衛生分院,鐵牛衛生分院,彰加鎮計生服務站,28個村醫療服務站。
社會福利設施:彰加鎮八洞敬老院、鐵牛敬老院、鏵爐敬老院。
文化娛樂設施:彰加鎮文化站、彰加鎮第一、第二新華書店。[4]
發展前景
新農村建設
提倡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中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因地制宜,求真務實之舉。為此,彰加鎮認真貫徹落實仁壽縣委、政府提出的四大戰略指導思想,以農民的增收為核心,以「一路、二水、三場鎮、四產業、五農房」等為切入點加快農村全面小康和現代化建設的步伐。
道路方面,彰加政府在村民自願的前提下大力調動村民的積極性的同時,努力爭取外來資金和上級資金,整治維修村社道路和各類水利設施。建成5公里的德意村道水泥路,9公里的鏵銀村道在完成碎石路面改造的基礎上,2007年又積極爭取,多方籌措,投入資金120萬元,進行水泥路硬化,解決了三個村961戶農戶3484人行路難問題,為產業結構調整後的1000餘畝柑桔、1600畝優質竹筍的外銷及其它農副產品的外運提供了方便。
在農村飲用水和生產用水工程建設中,彰加政府2006年紅層打井完成1000口,解決了1200餘戶農戶共5600人的飲水安全問題,整治病險渠系15處,共投入資金10萬元。在這之前,彰加的農業用水收費工作比較棘手,但是農民滿意了,出現了積極上繳水費的現象。
在場鎮建設方面,通過引進外商,投資500萬元,興建彰加車站及農貿市場,同時投資60多萬元完成了彰加中街的舊城改造,場鎮街道水泥路硬化已經竣工。通信、廣播電視事業也取得了迅速發展,固定電話用戶達4000餘戶,有線電視用戶達到2458戶。
在產業發展方面,彰加以農業產業和工業產業兩點齊頭並進:農業上,彰加突出特色產業。種植業上突出食用筍業、糧桑間種模式,「不知火」及「天草」的推廣這三大特色,養殖業則充分利用退耕還林發展食用筍業的優勢,圈養土雞。同時大力發展養鴿業,實行種養業結合打造出彰加農村經濟的新特色,將該鎮德意村打造成了賞花、品桃、垂釣於一體的休閒娛樂村,推動了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2005年糧食總產達20465.9萬噸,比上年同期增長5.1%,農村經濟總收入達929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迅速增長,達2634元,比上年人均增加409元;2005年該鎮工業經濟快速增長,工業總產值達到了2.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24%,工業增加值935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75%,營業收入2.66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58%,利潤總額123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2%,實現稅金689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工業投入565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8%。
彰加鎮政府2007年將投入3萬元改建農村殘疾人無房戶5戶。同時投入了5萬元資金對該鎮敬老院進行了改造。[5]
農業結構調整
彰加鎮黨委政府在大力進行農業結構調整,積極引導和鼓勵農民依靠科技增收致富中,一批有文化、懂技術的農民脫穎而出,他們積極發展規模種養業,成為了種植、養殖、加工等方面的「致富能手」、「科技示範戶」。這些「土專家」不但增收致了富,而且對周圍農民產生了較大影響。由於他們總結出來的經驗學起來易掌握,聽起來通俗易懂,引得附近村民經常前來取經和拜師。時間一長,這些「致富能手」、「科技示範戶」經營的種養基地成為了傳播科技知識、幫助廣大農民共同增收的課堂。針對這一情況,鎮黨委、政府因勢引導,對這些「致富能手」、「科技示範戶」在政策上、資金上、技術上進行重點扶持,同時,每年定期對這些種養大戶、致富能手在幫助農民增收上湧現出來的先進進行表彰獎勵。
柑桔嫁接
朝鳳村的柑桔大戶侯連光,在柑桔嫁接、防病治蟲和市場信息上積累了一套豐富的經驗,全村大部分的果農都在他的果園裡聽他講過技術,看他現場示範過,該村已有柑桔暢銷品種近十個,成了當地聞名的柑桔村。為總結他們依靠科技發展生產、勤勞致富的經驗,該鎮黨委、政府在大張旗鼓地對他們進行表彰宣傳的同時,針對他們的專業特長,分別建立了實用人才檔案。他們面對面當老師,種養基地作課堂,使當地農民學習技術,引進品種方便快捷了,農民不出門就學到了增收致富的技術和本領,從而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的發展和農民的增收。
災後重建
「5.12」汶川地震發生後,彰加鎮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響,為了確保農房災後恢復重建工作的順利進行,彰加鎮成立了以駐片黨委委員為組長、駐村幹部為成員的農房災後恢復重建質量、安全、進度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加強對農房災後恢復重建質量、安全、進度的監督和指導,確保安全按時按質完成重建工作;落實責任,各駐村黨委成員和駐村幹部為該村農戶災後恢復重建之質量、鎮級安全責任主體,全面負責本轄區內農房災後恢復重建工作;層層細化分解落實責任,一旦出現質量、安全事故、將嚴格按照有關規定予以追究;加強宣傳,組織村、社幹部和施工隊伍及農戶進行農房災後重建質量、安全宣傳培訓,以增強質量安全意識;引導受災農戶按照縣規劃和建設部門提供的《仁壽縣規劃和建設局農村房屋災後重建優選圖集》或《眉山市農村小康住宅設計方案》進行施工建設,並如實上報災後重建農房開工戶和完工戶並簽字,要求2008年內必須完成上報災後農房的80%,2009年3月31日前完成剩餘的20%,不漏一戶;將各責任人在災後恢復重建工作中業績納入目標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