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张国维
出生 [清][公元1595年-1646年]
国籍 中国
别名 字玉笥
职业 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
知名作品 著作有《吴中水利全书》,并曾主持刊行徐光启著《农政全书》、郑所南著《心史》。


目录

人物生平

张国维[1][2](1595年-1646年)、字玉笥,浙江东阳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清兵入关后,宁死不降殉国[3]

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授番禺知县。他在任期间,兴学校,课农桑,以德化民[4]

崇祯七年(1634年),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主持兴建繁昌、太湖二城。说明他曾经疏浚了松江、嘉定、上海、无锡等地河道,修筑了吴江、江阴、苏州等县桥、塘堰、漕渠[5]

崇祯八年(1635年),时任巡抚都御史的张国维同巡抚御史王一鹗修吴江石塘,勘核全坍应修一千五十五丈,半坍二千八十六丈,平望西诸聚水缺,应筑内

外塘七百六十丈,并修长桥、三江桥、翁泾桥。他针对太湖洪水下泄不畅,曾于崇祯九年(1636年)上书请求开浚吴江县长桥两侧的泄水通道,"太湖翕聚

众水,吴江仰承委灌分注吴淞、娄江以入海,其长桥七十拱与九里石塘一带诸水窦皆宣泄之分,必由今桥拱旁架浮图阁,淤遏水势,渐致闭塞,则拆卸不

容缓,石塘诸窦年久亦多壅淤成陆,并宜一体开浚,以免农田之患"。因此,《明史》上说:张国维"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

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他深入了解,"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他说:"臣搜泉兴浚,单骑驰驱,手口

拮据,糜事不为"、"臣尝单舸巡汛,探溯河渠,各绘水图,括以说略",积累了数十年治水之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七十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

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著。《吴中水利全书》成书于崇祯十二年(1639年),该书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十二幅,次标水源、水脉、水名等目,

又记录了有关诏敕、章奏,包括宋、元到明崇祯时的有关治水的议论、序记、歌谣等,是研究苏、松、常、镇四郡的一部至关重要的水利文献。

明史》中有:兵部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乃定战守赏罚格,列上严世职、酌推升、慎咨题等七事,帝皆报可。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

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崇祯十六年四月,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召对中左门,复故官,兼

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弘光元年(1645年),他拥鲁王朱以海监国,总兵方国安叛降,遂召二子问其生死态度,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世鹏应答稍缓,张国维即以石

砚掷击,不中。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午夜,张国维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书》三章,

又写"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勿贻大母死,使吾抱恨泉下!"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而死,

年五十有二。后人在苏州虎丘山区建造了张国维祠作为纪念。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团组织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张国维祠,深有寓意。

参考文献一

明史·张国维传

张国维,字玉笥,东阳人。天启二年进士。授番禺知县。

崇祯元年擢刑科给事中,核罢副都御史杨所修、御史田景新,皆魏忠贤党也。已,陈时政五事,言:"陛下求治太锐,综核太严。拙者局蹐以避咎,巧

者委蛇以取容,谁能展布四体,为国家营职业者。故治象精明,而腹心手足之谊实薄,此英察宜敛也。祖宗朝,阁臣有封还诏旨者,有疏揭屡上而争一事

者。今一奉诂责,则俛首不遑;一承改拟,则顺旨恐后。倘处置失宜,亦必不敢执奏,此将顺宜戒也。召对本以通下情,未有因而获罪者。今则惟传天

语,莫睹拜扬。臣同官熊奋渭还朝十日,旁措一词,遂蒙谴谪。不可稍加薄罚,示优容之度乎?此上下宜洽也。"其二条,请平刑罚,溥膏泽。帝不能尽

用。进礼科都给事中。京师地震,规弊政甚切,迁太常少卿。

七年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安庆等十府。其冬,流贼犯桐城,官军覆没.国维方壮年,一夕须发顿白。明年正月率副将许自强赴援,游击潘可大、知

县陈尔铭等守桐不下。贼乃攻潜山,知县赵士彦重伤卒。攻太湖,知县金应元、训导扈永宁被杀。国维至,解桐围,遣守备朱士胤趋潜山,把总张其威趋

太湖。士胤战死,自强遇贼宿松,杀伤相当。安庆山民桀石以投贼,贼多死,乃越英山、霍山而遁。九月,贼复由宿松入潜山、太湖,他贼扫地王亦陷宿

松等三县。国维乃募土著二千人戍之,而以兵事属监军史可法。明年正月,贼围江浦,遣守备蒋若来、陈于王战却之。十二月,贼分兵犯怀宁,可法及左

良玉、马爌遏之。复犯江浦,副将程龙及若来、于王等拒守。诸城并全。又围望江,遣兵援之,亦解去。

十年三月,国维率龙等赴安庆,御贼酆家店,龙军数千悉没。贼东陷和州、含山、定远,攻陷六合,知县郑同元溃走,贼遂攻天长。国维见贼势日炽,请

于朝,割安庆、池州、太平,别设巡抚,以可法任之。安庆不隶江南巡抚,自此始也。议者欲赠割江浦、六合,俾国维专护江南,不许。

国维为人宽厚,得士大夫心。属郡灾伤,辄为请命。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长洲至和等塘,修松江捍海堤,浚镇江及江阴漕渠,并有成绩。迁工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理河道。岁大旱,漕流涸,国维浚诸水以通漕。山东饥,振活穷民无算。

十四年夏,山东盗起,改兵部右侍郎兼督淮、徐、临、通四镇兵,护漕运。大盗李青山红数万,据梁山泊,遣其党分据韩庄等八闸,运道为梗。周延儒赴

召北上,青山谒之,言率红护漕,非乱也.延儒许言于朝,授以职。而青山竟截漕舟,大焚掠,迫临清。国维合所部兵击降之,献俘于朝,磔诸市。兵部

尚书陈新甲下狱,帝召国维代之。乃定战守赏罚格,列上严世职、酌推升、慎咨题等七事,帝皆报可。会开封陷,河北震动,条防河数策,帝亦纳之。

十六年四月,我大清兵入畿辅,国维檄赵光抃拒螺山,八总兵之师皆溃。言者诋国维,乃解职,寻下狱。帝念其治河功,得释。召对中左门,复故官,兼

右佥都御史,驰赴江南、浙江督练兵输饷诸务。出都十日而都城陷。

福王召令协理戎政。寻衅山东讨贼功,加太子太保,荫锦衣佥事。吏部尚书徐石麒去位,红议归国维。马士英不用,用张捷。国维乃乞省亲归。

南都覆,逾月,潞王监国于杭州,不数日出降。闰六月,国维朝鲁王于台州,请王监国。即日移驻绍兴,进国维少傅兼太子太傅、兵部尚书、武英殿

大学士,督师江上。总兵官方国安亦自金华至。马士英素善国安,匿其军中,请入朝。国维核其十大罪,乃不敢入。连复富阳、于潜,树木城缘江要害,

联合国安及王之仁、郑遵谦、熊汝霖、孙嘉绩、钱肃乐诸营,为持久计。顺治三年五月,国安等诸军乏饷溃,王走台州航海,国维亦还守东阳。六月知势

不可支,作绝命词三章,赴水死,年五十有二。

参考文献二

张国维: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

2007年10月07日 深圳商报

  • 修复张国维故居的痴心人

浙江东阳是个文化朴茂、教育鼎盛的大县,历史上名人辈出,出了进士305人,其中5人当过宰相。这个县有家名门叫卢家,一家就出了进士12人。但在东阳的历史名人中,最受后人景仰的是明末兵部尚书张国维。

前不久,记者来到东阳市,处处感受张国维的存在与影响,他的政德与民族精神可以说与东阳大地同在,与东阳百姓同在。在东阳市汽车站下车,记者租了一辆人力三轮,问张国维故居的地址,车夫脱口就说:"东阳没有人不知道张国维。他是一位为民谋福的好官,张国维故居就在张府前巷。"到了张府前巷,才知道"前巷"不是一条窄窄的小巷,而是一条宽阔的四车道的大街,在成排的高楼大厦中间,裹挟着一座黑瓦红柱的明清官宦府第,显得分外引人注目。这座府第就是张国维故居。

张国维故居原是前后九进的豪门大宅,现在修复的只是故居的主体--"九如堂"及附属的厢房,初步显示出明代豪宅的风貌。记者见到,"张国维故居"的五个大字为已故著名书法家赵朴初所题,"九如堂"三个大字为台湾著名报人王惕吾先生所题,名人的墨宝为这座老宅增添了光辉。故居还有不少其他建筑,如张国维投水殉难的"靖忠塘"、张国维的内宅与另一座厅堂--百忍堂、张氏宗祠,还没有修复。

张国维故居管委会副主任兼办公室主任叫张新棋,是张国维的第二十代孙,今年已72岁。他对记者说,修复张国维故居极不容易,这座老宅差一点就卖给了私人,变成一家居民的私人宅。那是1992年,张国维故居当时成为东倒西歪的危房,张新棋刚从东阳茶厂副厂长的岗位上退下来。政府对国有资产改制,有意将这一片危房卖给私人。张新棋得知这一消息后,心急如焚,如果一旦卖给私人,产权变为私人,哪么新的主人就可以在张国维故居的遗址上建一座豪华住宅,具有重要历史意义与文物价值的张国维故居将不复存在,东阳市就少了一座历史景观,张国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民族英雄主义精神就因张国维故居的消失而大为逊色。有着社会责任感的张新棋不同意变卖祖宗遗产,奔走呼号,要集社会闲散资金,修复张国维故居,要让张国维的爱国主义精神与勤政爱民的精神发扬光大,照耀人间。他要让东阳人世世代代记住张国维,让张国维故居不仅成为东阳一处人文历史景观,还要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他与其他有识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张国维故居不仅没有卖掉,在政府的支持下,修复张国维故居的愿望变成了现实。

张新棋是修复张国维故居与弘扬张国维文化的痴心人,是一位鼎力维护优秀古文化遗产的支持者。他是张国维故居的实际管理者,为张国维故居义务工作了十五年,不从张国维故居拿一分钱的报酬与补贴。

  • 一骑一舸的治水巡抚

张国维是明末政坛的重要政治人物,他是一位杰出的水利专家,浙东人民抗清的领袖,也是受到后世高度赞扬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充满苦难,死得悲壮激烈。他和其他读书人一样,理想就是读书进仕,为国建功。明天启元年(1621年),他参加浙江乡试,名列全省第七,第二年,赴京参加会试,为二甲第十二名进士。中进士后,他回家乡拜见致仕在老家的前南京兵部尚书许宏纲,从早晨等到中午,许宏纲就是不出来,张国维不急不躁,耐心等待。直到晚上,许宏纲才出来会见,一见面他就说:"我观察你很久了,有人说你等久了必然急躁,然而你没有急躁;中午没吃饭人必疲惫,而你并不疲惫。人不急躁能忍事,人不疲惫能任事。以后你就是国家之人才。"

明崇祯七年(1634年),大明朝在风雨中飘摇,李自成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纵横天下,东北的满清军队虎视眈眈,对明王朝构成极大的威胁。为稳定以南京为中心的大后方,保证漕运畅通与军需物资供应,崇祯帝任命张国维为右佥都御史兼十府巡抚。这十府是南京、徽州、宁国、池州、太平、安庆、苏州松江常州镇江与广德,是明朝最为富庶的地区,是明王朝的龙兴之地,也是明朝军用物资与兵员的主要供应地。张国维临危受命,驻节苏州。

张国维到了苏州,了解到"惟吴泽国,民以田为命,田以水为命,水不利则为害。"他不知疲惫,亲力亲为,抓水利建设。他巡视农田,没有当地官员陪同,没有前呼后拥的仪仗,而是"单骑驰驱"。他巡视河道,没有人鸣锣开道,是"单舸巡汛",探溯河流走向,绘制水图。张国维常常是清晨骑马巡视田间,直到中午。自张国维后,苏州再也见不到这样"单骑单舸"的巡抚。这一精神在当地的反响特别强烈,认为官员下乡也应像张国维一样,不必事先通知,站站迎接,不必前呼后拥,兴师动众,"一骑一舸"足矣。

张国维任十府巡抚六年,是大兴水利的六年,也是取得农业丰收、江南百姓生活较为安定的六年。当时华北、西北大局糜烂,而江南相对平静,这与张国维的出色工作有密切关系。明代著名作家张岱曾讲到张国维的政绩,当时山东遭受大旱灾,民不聊生,大米涨到8两白银一担,而苏州连年丰收,大米仅3.5两白银一担。张国维急国家之所急,以解救饥民为己任,将苏州大米经京杭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东济宁,加上运费每担只售4两白银,有力地抑制了物价。他在山东,广开粥厂,救活百姓达百万人之巨。张国维还是一个水利专家与运输专家,他将他的治水经验写成并刊刻了一部70万字的《吴中水利全书》,为我国古代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着。一个十府巡抚,能写出有关水利的鸿篇巨着,在明代官员极为罕见。因此,苏州百姓对张国维极为崇敬,为他建了生祠,年年祭拜。张国维曾任广东番禺县知县,番禺与苏州的百姓也为他建造生祠(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社团组织南社第一次雅集就选择在苏州虎丘张国维祠,深有寓意),至今苏州沧浪亭中,仍有他的画像,题词为:"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

  • 悲壮殉难使东阳免受屠城之灾

张国维的出色成绩得到崇祯皇帝的赏识。崇祯十七年,他被任命为兵部尚书,离开北京前往江南募兵。14天后他到苏州,从北京传来消息,李自成攻破了北京,崇祯皇帝投缳自尽,接着清兵占领北京,在国破家亡之际,张国维没有投降,对清军节节抵抗。明弘光元年,(1645),南京陷落,张国维请朱元璋十四世孙朱以海在绍兴监国,他坚守钱塘江南岸,前后达一年之久。这时,张国维想起义乌人骆宾王,希望有人像骆宾王一样发出震动天下的《讨武氏檄》,唤起天下人对明朝的向往与激情,重振旗鼓,恢复北国。到1646年5月,张国维退到东阳,在东阳的陷坑岭作最后的抵抗。这年六月,清军前峰到达陷坑岭下,张国维知道大势已去,救国无望,决心以死殉国。他死得极为壮烈。1646年盛夏的一天,他在老家召来东阳吴县令,对他说:"国维身为明朝大臣,今日以死报国,无奈天气炎热,如尸体腐烂不可辨识,将谓我带兵潜逃他乡,必然贻祸于东阳,因此,特请你来看着我死。"吴听后掩面痛哭,不忍心目睹张国维殉难。

张国维从容布置后事,取来白绢一幅,在白绢上写下三首诗,一首为"负国",一首为"念母",一首为"诫子",然后在绢尾落款:"大明遗臣张国维绝笔"。他对仆人说:"我是死于王事,这就是礼。还有不少兵马因我而共赴国难,我死后,无以为报,可将我的遗体抬到大门口,写上这样一句话:'今生无以相报也。'"

他对仆人说:"对太夫人不要说我已死,只说我已远逃而去。我死后,将我的遗体坐在中堂,等到清兵见到我的遗体后方可入殓。"接着他将明朝官服穿戴整齐,从容投入府内水塘,家人急忙打捞,张国维已气绝而亡。家人将遗体搬来,坐在中堂太师椅上。不久,清军骑兵到达,见张国维端坐大厅,面色如生,有的叩头拜谢,有的痛哭不已。

清军为何会跪拜张国维?原来清军中的骑兵多为山东济宁人,当年曾得到张国维在济宁的施粥而得以活命,见到救命恩人后,良心发现,下跪礼拜。清军中的济宁藉骑兵感恩张国维,东阳没有像扬州嘉定金华等地那样,惨遭屠城之灾。张国维有三个儿子,长子张世凤抗清被俘,不屈而被杀死于钱塘江畔;另一个儿子因病去世,只留下小儿子张世鹏,被关押在清军牢中。清军的浙江总督张存仁敬佩张国维的气节,不忍心他断绝香火,将张世鹏放了。到清乾隆四十一年(1772年),乾隆敬重张国维的气节,赠给他的谥号为"忠敏"。"忠"是鞠躬尽瘁、至死不渝,"敏"是见义勇为、杀身成仁。

参考文献三

张国维: 一个兵部尚书的尘封往事

说起东阳张国维,读者恐怕相当陌生,然而《明史》却给他专门列传,字数多达1500多字。张国维,东阳托塘人,曾任明末江南十府巡抚,后任兵部尚书。他曾经主持《农政全书》的编撰,并使奇书《心史》付梓。最后,清兵入关,张国维以死报国。

7月19日,明末兵部尚书东阳张国维故居举行了门厅修复典礼,至此由一批热心人自1994年开始的故居修缮工程,终于完成了近一半规划。在这些热心人的奔走下,东阳市政府于1993年8月专门划出保护区。

昨日,记者来到张国维故居的九如堂,听老人们说起兵部尚书的尘封往事。

为官一任 造福一方

明天启二年(1622),28岁的张国维考中进士。由于不善逢迎,两年后被选授广东番禺(今广州)知县。

他一到广州,就碰上了粤东大饥荒。邻省福建米贩子纷至,并控制了粮价,使粮价飞涨。广东巡抚陈保泰系福建人,包庇而不禁。数万粤人聚集请愿,险些激起民变。张国维上任后,当众宣布《筹荒十二策》,终于降下粮价,平息事变。不久,他了解到广州有数万亩沙涨田,系明初励志恢复和发展农业时,由许多贫民开垦出来,后被土豪劣绅巧取豪夺,使百姓无以为生。张国维派人翻检旧籍,寻出原始根据,不畏压力,将田全部收回并分还贫农耕种。当地百姓称张国维为"神明父母"。

1628年,由于治理有方,张国维被调入京城任职,后任应天(今南京)、安庆等江南十府巡抚,常驻苏州。

苏州本是鱼米之乡,张国维赴任时却只见到处闹水灾,民不聊生。张国维在做了详细调查后决定,大抓水利建设。

据《明史》记载,短短数年,"筑太湖、繁昌二城,建苏州九里石塘及平望内外塘……"范围之广,工程之大,为明代仅有。令人感动的是,张国维常常冒寒暑,废寝食,早出晚归,深入工地,年四十而须发竟无一茎黑者。

张国维治水有方,百姓感激不尽。苏州百姓自发在虎丘大堤为他建生祠祭祀(今存)。至今苏州名胜沧浪亭内还有他的石刻像,上有像赞:抚绥十郡,大度渊涵,疏通水利,泽被东南。

《明史》还记载了张国维救赈山东灾民一事。1640年,张国维任工部右侍郎,总督河道。这年山东大饥,一石米售价8两,而苏州才3两。张国维便派人将米运到山东贩卖,将所赚取的收入设立免费粥厂10多个,分处远近,救活灾民以百万计。

1642年,张国维由于功绩彪炳,被擢升为兵部尚书。

1643年,张国维在北京带兵作战失利,又遭毁谤,被免职归里,逾数月,崇祯帝又下令逮解回京。途经苏州,成千上万群众自发聚集,拦道朝拜,杀牛宰羊,痛哭生祭。后来,苏州士绅还推派代表赴京请愿,山东士民闻讯,也派代表赴京申救。

出版《农政全书

奇书《心史》付梓

张国维任江南十府巡抚期间,除了大兴水利,还着手撰写了《吴中水利全书》,把调查结果与治水经验全部记录下来。

《吴中水利全书》系张国维自费出版,共28卷,约70万字,为我国历史上篇幅最大的水利学巨着。此书后来收入清《四库全书》。

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共60卷,70多万字,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农业百科全书。它系统总结了我国历代农业的各种学说和技术方案,并注意吸收刚刚传入中国的西方农业科学。张国维看到此书样稿时,欣喜若狂,立即指示松江知府设法刊印出版,并亲自为其作序。

1638年,苏州一带大旱,承天寺浚井,从井底掏出一密封铁函,函内有石灰,灰内有一锡匣,匣内有蜡漆封固,中有折褶成卷的《心史》手稿。手稿沉井356年之久,而墨迹如新。观者无不称奇,一时奔走相告。书的内容乃宋爱国诗人郑思肖强烈反抗元蒙侵略南宋的诗文。后来梁启超读到此书,也大为称奇,说"呜呼,启超读古人诗文辞多矣,未尝有振荡余心若此书之甚者!""呜呼,此书一日在天壤,则先生之精神与中国永无尽也"。

此书发现后,苏州爱国人士纷纷传抄,筹划刊刻,但缺少资金,一筹莫展。此事后为张国维所知,读罢书稿,立即捐出自己的俸金,出版此书,并在井旁立碑纪念。还为《心史》写了序文。

事过四年,清兵入侵中原,《心史》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了许多民众将士的爱国之心。参与此书付梓工作的官员文人后来全部以死报国。

精忠报国从容就义

清兵入侵后,张国维以文官带兵,抵抗清军,不幸失利,后被逮下狱。各方营救无效,最后,有人特向崇祯帝建议:义乌东阳一带民众忠勇敢战,若让张国维回乡募兵训练,督理军饷,可抒国难。这才打动了崇祯帝。张国维恢复官职后,立马赶赴江南,刚到苏州却听到崇祯帝上吊身亡消息。张国维于是参加了以福王为旗号的抗清斗争。后拥迎鲁王于台州。张国维亲自督兵钱塘江,浴血奋战。

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十八张国维退守东阳。廿五,清兵破义乌,抵东阳七里寺。张国维召来二子问生死态度。长子世凤即表示决不偷生,次子世鹏应答稍缓,国维即怒以石砚掷击,不中。世鹏泣对"从容尽节,慷慨捐躯,儿等甘之如饴,唯祖母年迈八旬……"廿六午夜,国维穿戴衣冠,向母诀别,从容赋《绝命词》三章---《负国》、《念母》、《诫儿》,又写遗书"忠孝不能两全,身为大臣,谊在必死。汝二人或尽忠,或尽孝,各行其志,毋贻大母忧,使吾抱恨泉下!"掷笔于地,付遗书于次子,投园池死,时年52岁。

视频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