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化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异化 |
异化 是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具体来说,异化包括劳动产品和劳动者的异化,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人类的本质与人的异化,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异化。
在翻译理论中,异化指根据既定的语法规则按字面意思将和源语文化紧密相连的短语或句子译成目标语。例如,将"九牛二虎之力"译为"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 。异化能够很好地保留和传递原文的文化内涵,使译文具有异国情调,有利于各国文化的交流。但对于不熟悉源语及其文化的读者来说,存在一定的理解 困难。异化和同化具有相对性,随着各国文化交流愈来愈紧密,原先对于目标语读者很陌生的词句也会变得越来越普遍,即异化的程度会逐步 降低。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 异化[1]
拼音 yì huà
外文名称 catabolize
注音 ㄧˋ ㄏㄨㄚˋ
释义 在资本主义的滚滚铁流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
来源 拉丁文
解释
1.相似或相同的事物逐渐变得不相似或不相同。
2.马克思主义上指:在资本主义下,剩余价值被粉饰为经营利润,劳动成为商品,而劳动人民降低为资本家的奴隶、只会劳动的机器的过程。
3.哲学上指:主体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分裂出自己的对立面,变为了外在的异己的力量。
4.语音学上指:连发几个相似或相同的音,其中一个变得和其他的音不相似或不相同。
分类
1.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在生产线上往往只能生产产品或者服务的一部分,从产品或者服务中再也看不出是哪个人生产的,资本家从生产线中榨取了工人的剩余价值,将其粉饰为经营的利润。
2.生产过程与劳动者的异化:工人变成了机器,只是单调重复着无意义的动作。劳动不再是自由的、创造性的,而是强制的、自我折磨的。劳动变成商品,就有了可以被资本家随意定价的基础。
3.人的本质与人的异化: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就是劳动,而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劳动对工人来说变成了仅仅是外在于自身的东西,体会不到身为人的主体性。
英文
1. catabolize
2. dissimilation
3. alienation
4. foreignization(翻译上的"异化")
来源
在德国古典哲学中被提到哲学高度。黑格尔用以说明主体与客体的分裂、对立,并提出人的异化。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异化是人的生产及其产品反过来统治人的一种社会现象。其产生的主要根源是私有制,最终根源是社会分工固定化。在异化中,人丧失能动性,人的个性不能全面发展,只能片面甚至畸形发展。它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达到最严重的程度,必将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消亡以及僵化的社会分工的最终消灭而被克服。
日本哲学家广松涉对"异化"词源及语义变迁作了详尽的考证:
异化(Entfremdung)这个词,与外化(Entäußerung)这个词一样,源于希腊语allotriwsiz和拉丁语alienatio等表达"他者化"这一含义的德语译词,在中世纪的德语中即已存在,路德译的圣经中也能看到其用例。这个词,有人认为它的本义是成为他者,表示一种他者的存在方式之状态。另外,同义词apallotriouu,abalienare,有人倾向于认为其含义是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渡于他者,这些古典语词也同样被译为enffremdem,entäußern。
在英法意国家,alienatio和abalienatio都是用相同的译词(alienation, aliénation, alienazione)来表现,在德语中,则存在Entfremdung,Entäußerung,Veräußerung(让渡)这样三个不同译词的情况。这三个德语词,特别是后两个词,既存在着作为同义词而使用的场合,此外,作为日常用语,Entfremdung还存在着"疏远、不和"等、以及Entäußerung被用在"死心、放弃"等轻微含义上使用的场合。这种错综复杂的情况无论是在学术文献上还是在用词法都带来很大的影响。无论在日语中怎样能够用"异化"和"外化"将之严格区别开来,我们都必须了解Entfremdung和Entäußerung,它们原本是同一个词的不同译法。
Entäußerung这个词作为学术用语被规定下来,是通过英法的社会契约论和经济理论中所发现的自然权利的aliénation和物品的alienation这一表现的翻译。事实上,Entfremdung一词作为学术用语被使用--在中世纪有梅斯特·爱克哈特(Meister Eckhart, 1260-1327)的用例(不过词形是entfrömdekeit),洪堡特(K. W. von Humboldt, 1767-1835)也用之于在成为其遗稿的1793年的文章中--始于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1807)。黑格尔从歌德把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的aliénation d'esprit(精神错乱=精神产生疯狂这样一种非本来的·他者的存在状态)译为Entfremdung des Geistes受到启发,这里无法详述。
在哲学领域最早对异化论展开论述的是费希特(J.G.Fichte, 1762-1814)。但是,他使用的是Entäußerung一词。费希特在其处女作《对一切启示的批判的尝试》(1792)中,道破了被称作神或神的理念的东西,实际上不过是我们人的"内在的东西"的"外化",这犹如是费尔巴哈的宗教批判的先声。当时他关于《圣经》中神的受身的叙述,例如在《腓立比书》中的"耶稣本有(eu moeyh qeou)神的形像,不以自己与神同等为强夺的,反倒虚己,外化(eautou ekeuwseu)为奴仆的形像,成为人的样式"(参阅《圣经·新约》"腓立比书"2:6-7)。这样的论述中,试图真正将之从正面颠倒过来,从而对启示宗教展开尖锐的批判。因此,上述引用中译为"外化"的e ekeuwseu,在路德译的圣经中被译为euszern(若加上现代风格的词缀就是äußern),后世的译法一般是加上前缀而译为Entäußern。费希特不过是通过使用Entäußerung一词,颠倒了神将自己外化为人这一圣经的立论,确立了人将自己内在的东西外化为神的观点。此后,费希特在其展开的先验哲学中,的确使用这一外化的逻辑,论述绝对的自我通过将自己外化的方法而确立非我(客观世界)。费希特的这种外化论,成为通过神的绝对精神(或绝对理念)的自我异化而产生出自然界的黑格尔哲学的构想和构图的直接先驱,这一点是显而易见的。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