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龍山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封龍山又名飛龍山,位於河北省會石家莊市區西南約十五公里,距鹿泉市城南20公里。西倚太行,東臨平原,主峰海拔812米,巍然崛起,雄偉壯觀。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山,省級風景名勝區,省級森林公園和擬批的國家4A景區。龍山山川秀麗,自然風光優美,自古就是佛、道信徒修身養性的佳境。早在晉代這裡已有寺院興起,著名高僧釋道安與師弟法汰等,在封龍山長期主持佛經的翻譯,開創了譯經的正確道路。他創編了我國第一部佛經目錄,制定了僧規,為各地寺廟所遵循。沙門棄俗姓,統一以釋為姓,也自道安始。釋道安以道德學問,贏得了朝野的尊重,他為推動佛教在我國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封龍山環境幽美,林木繁茂,自古是佛、道信徒修身養性的佳境。山頂的白草寺歷史悠久,寺內有一株高大的隋朝以前的古槐圍徑達6.6米,至今仍枝葉繁茂;樹枝上原掛有一尊大鐵鐘,乃是唐代遺物,僅有鍾鈕深深厚感情嵌入粗壯的樹幹內。半山腰原有的藥王廟,封龍山的泉水更是山中一絕。上至山巔,下至溝底,分布着許多清泉,正是山有多高,水有多高,山頂仍是冰雪世界;盛夏,山下炎熱的人,山頂涼風習習,實是避暑的好地方;雨季、去霧繚繞,嵐煙如練,飛雲流霧,使座座奇峰怪石時隱時現,有時山腰雲海翻滾,如錢塘江潮,波瀾壯闊;秋季天高雲淡,登山能領略絕頂觀日出的勝景;冬季松林如黛,白雪皚皚,一派北國風光。隋朝隋煬帝的三女兒,從長安輾轉來到封龍山白草寺削髮為尼。她在這裡一面精研佛法,一面耕織採藥,幫助百姓醫病,為後人留下了鮮為人知的動人的傳說和遺址。唐朝開國皇帝李世民登基後,出於對隋煬公主抗爭精神的敬重,派大將尉遲敬德攜一幢重四千斤的大鐘,千里迢迢送往公主修行的白草寺,吊掛在寺廟園林中的大槐樹上。鍾1958年被毀,只留下了鍾鈕仍嵌在樹幹上。如今,腰圍6.6米近兩千年的古槐,仍還枝繁葉茂。[1]
景區封龍書院狀元樓,展示着古代為封龍書院做出貢獻的有識之士和書院培育出的狀元,及當代在歷屆高考中取得河北省文、理第一名的「狀元」,學子絡繹不絕地前來瞻仰和朝拜。春季,野花滿坡滿谷,爭奇鬥豔。山上盛開的桃花一望無際,山下的槐花漫山遍野,如雪似海,香氣醉人,成千上萬的遊人無不留連忘返,盛夏山外酷暑難忍,這裡參天樹木遮天蔽日,群鳥飛躍爭鳴,陣陣微風吹來,好似是另一個清涼世界。秋季,楓葉紅了,碩果滿枝頭,遍山披金掛彩,偶有雲霧繚繞,如入蓬萊仙閣。冬季銀裝素裹,好一派北國風光,道家始祖「老子」西行出關前曾在封龍山隱居,他隱居的「老君洞」尚在。「老子」在此隱居時常看到升起紫氣的山溝,他稱之為「紫溝」,這也就成了「老子」「紫氣東來」的出處。「老子」的思想真正演進為道教的是東漢末年黃巾軍領袖張角。張角以傳太平道號召受壓迫的百姓揭竿而起,封龍山是他得道起事的地方。封龍山寨溝張角太平廟的遺址,如今成了張角家鄉巨鹿成百上千的百姓祭祀地,封龍山每年的三個廟會都來,千百年來從不間斷。龍山龍園、梅花靜園、林海柏園、石榴莊園、竹林幽園、農夫桑園和林海松園,以及棗樹林、柿子溝、桃花坡、杏花村和紅葉川。氣勢磅礴的九龍池、飛流五瀑、寺廟園林和多處小溪流水等自然景觀,吸引了眾多遊客。旅遊人數由2003年不足萬人發展到2010年30萬人次,2013年達到50萬人次,較好的帶動了地方經濟發展。1992年被省政府命名為「省級風景名勝區」,2009年被命名為「省級森林公園」,封龍山風景區已成為省會周邊重要的旅遊勝地。
景區介紹
小溪流水和瀑布群更是封龍山的一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氣勢磅礴的飛流五瀑瀑布群、九龍池瀑布群和摯天、洞賓、御賜龍泉潺潺流水小溪農家。走到立陡川,趕上旺水季節,還可以品味到李白詩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意境,漫步封龍,景點無數。這裡也是東山觀日、西山攬月的好地方。早上旭日東升,朝霞燦爛,雲海蒼茫,猶如一幅金碧重影的圖畫;晚上晴空萬里,仰目高望,星斗閃爍,一輪明月掛在天際,似乎回到外婆講嫦娥的童年。北山瞰林,林海茫茫,在林海中如果說楊柳、石榴、柿子、桑園是田園風光的話,那麼松柏、竹林、梅花就顯得格外高雅。來到南山賞石,奇石千姿百態。諸如將軍石、影夏石、風動石、醉仙樓、八仙堂、天狗望月、蛤蟆跳崖、神龜探海、神駝問天、老僧說法、修女面壁、雛鳥候食、南天一柱、母子偕游等無不栩栩如生,久居煩囂的城市,來到風景秀麗的封龍山,踏足於古代文化的遺蹟,置身於休閒安神的世外桃源,品一品綠色的美味,領略一下誘人的山林野趣,吸一吸負氧離子極濃的新鮮空氣,一定會使您心曠神怡,留下美好的回憶!。[2]
掛雲山 :素有「小泰山」之稱,峭壁懸崖,怪石林立。登臨山頂,東部是一望無際的華北平原,西部則是莽莽蒼蒼的太行群峰。早可觀日出,午可觀雲海,晚可觀彩霞。山頂建有三皇五帝廟,連心橋,祭烈台,烈士紀念亭。龍鳳湖以山得勢,以水得名。其湖面600畝,碧綠透明,煙波浩渺。青龍山海撥266.7米,挺撥秀麗,山上有青龍畝、風動石、龍角石、石龜馱崽等壯麗景觀。龍山亭與望石亭可供遊人小憩,在此西望群山,東瞰省城令人心曠神怡。鳳凰山海撥197米。如同彩鳳展翅欲飛,格外秀美,據傳說北宋巾幗英雄穆桂英曾在這裡安營紮寨,於是便留下了許多美麗的傳說;以秀麗的自然風光見長,東景區以豐富的人文景觀著稱。東景區內的好漢寨原為太平軍的中軍大寨,現存兩道寨牆遺址,寨內有石臼、旗杆眼,箭頭及弓用鐵彈。景區中還有一眼冷泉,位於南山密林深谷中,泉水特別清涼,水質優良,封龍山麓,公園總面積2.5萬畝,森林覆蓋率很高,素有「植物王國」之稱。
極樂寺 :入正門即天王殿,中塑彌勒佛,左右為四大天王。天王殿兩側為鍾、鼓二樓,其北為主院,院當中立有送子觀音塑像,其北為三聖殿(正殿),三聖殿左右配殿為藥王殿,地藏殿,另有佛母殿、禪師殿列主院東西兩側。寺廟東側為寺院管委會及佛學培訓樓。寺院西南側山上如來8塔完全按青海塔爾寺的規格建立,從此處可以俯視主院,與主院遙遙相對。主院後邊又起一個大殿,工程似已完畢。大殿旁邊一個類似北京北海的白塔,約10幾米高。
白草寺 :山上的避暑之地當數白草寺,夏季寺內溫度比山下要低11.3度以上。白草寺傳說為南陽公主出家之所,其父知其出家,便派人放火燒寺,多名僧人被燒死,當時南陽公主因救一虎,正在養傷,便跨虎登往蒼岩山。寺院有古槐一株腰圍6.6米,高20多米,枝葉茂盛,系華北地帶較大的一株。傳說尉遲敬德掛鍾於此樹。鍾於1958年大煉鋼時被毀,但鍾鈕至今仍嵌於樹中。寺內還有洞賓雙井,內為礦泉水。
靈岩寺 :往西250米處有一天然洞穴,為靈岩洞,正處在海螺山的山腳下,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橫臥,把洞口上部山石陡峭、巨岩橫臥,把洞由小石洞相連的多個石室組成,俗稱「18連珠洞」。古人曾記之「洞之首出山陽,尾通山陰,曲折里許,幽眇絕塵,鞠躬而進,每入一珠,乖如乳彩,散如花余」。實際上只有九個洞室,稱九節連珠洞。第一室最大,宛如一寬敞大廳,室中央原有一座佛像高約兩米,為洞內天然石塊刻成,1966年鐵路二站占用時砸毀。通過石門可進入二室,又是一番景象,舉火想望,洞壁水珠滴淌異彩閃耀。每進一室各有不同,其中第四室滴水如春雨,並伴有叮咚之聲,如琴、箏彈奏。第五室為「天外天」,洞壁高處突出一塊巨石,廠上可容數個坐臥,真似空中仙閣。最後到第九室為最小,難以進入。靈岩寺因洞而名,靈岩洞又因寺而傳名。
十方院 :南北方向有一條軸線,其主要單體建築都分布在這條軸上。自北向南依次為:1、黃琉璃布瓦頂的牌樓式建築三個券門。2、面闊三間、硬山布瓦頂帶前檐的三宮殿。3、黃、綠琉璃瓦、五脊歇山頂帶四周迴廊的靈宮殿。其特點是迴廊的檐柱為24根方形石柱,正面都刻有楹聯,可惜在文革時期被鑿平。4、已改為平頂的玉皇殿,其殿原為前後帶廊、起脊瓦頂的過廳式建築,已於20世紀50年代改為平頂。1997年道教協會搬入後又重建為原來的樣式。5、最南為主體建築面闊五間。中軸上主體建築的兩旁是東、本廂房。西廂房自北向南依次為龍王殿3間、祖師堂6間、四聖殿5間,共14間。其中四聖殿的北部有一石築階梯,可通房頂。東廂房自北向南依次為:十坊堂3間,藥王殿6間,五老殿5間共14間,都為硬山布瓦頂,其中五老殿外為起脊硬山布瓦頂,內部為無梁拱券頂。即人們所稱的無梁殿。
白鹿泉 :著名的鹿泉大曲、鹿泉濃香、鹿泉液等名酒因泉水而享譽一方。白鹿泉有許多優美傳說,或曰因西王母赴蟠桃盛會途中,落下玉簪戳地成泉,恰有白鹿從泉邊馳過得名;亦傳被貶人間仙女在被召回天宮時,因留戀丈夫,拋下寶珠落地成泉,忽隱忽現,韓信張弓搭箭,奮力射去,正中白鹿。士兵們喜出望外,飛奔向前,白鹿已無影無蹤。落箭處卻湧出清澈甘甜的泉水。軍士飲後,疲憊頓消。據傳,射鹿的地方原名白家窯。自此後鹿泉之名流傳至今。城西白鹿泉村之白鹿泉也成為鹿泉八景之一。鹿泉水涌若珠傾之詩句,亦長久流傳下來。
東石堂院 :位於封龍山南坡,現僅存一石窟。中央是一尊高大的釋迎牟尼像,四周洞壁上有18個佛龕,若干小佛像分列左右。窟外有摩崖石刻三處,窟之上為「如來石寶」,左側為明代天官大夫胡來朝題「海天東曙」,字大如斗,筆法洗鍊。另一處石刻為游者題詩。石窟之前有明正統十四年(公元1449年)重修碑記,石窟上方有兩株蒼翠的古柏,相傳有千年樹齡。石窟東南方有一清泉,匯成潺潺小溪,終年不竭。這裡東瞰平川,居高臨下,是觀覽雲海日出的佳區。
九景山莊 :又名隱鳳山,所謂隱鳳山是說景區內的九座山峰形如鳳凰展翅;所謂九景山莊是指這裡自古就有奇異的自然現象,如:大王廟的陰晴碑可預測開氣陰晴雨雪變化;鳳鳴舟,仙台觀日:站在仙台,遠望無垠的華北大平原,一輪紅日從省會大都市冉冉升起,這裡有"獲鹿小泰山"之稱。湖光山影:山莊內外共有九座湖面,人稱之為九龍戲水,這是流水潺潺,湖光波影,不是江南,勝似江南。鮮果園林:山莊內有200多畝中華聖桃園,春開芬芳爭妍,夏日鮮桃壓枝。山莊內的桃、杏、梨、蘋果、核桃、柿子、紅棗等。 [3]
歷史介紹
封龍山,在歷史上就久負盛名。山中石碑有記「惟封龍山者北嶽之」,唐代將其列為名山記載於《十道志》上。就歷史文化而論曾有五通漢碑、三大書院、四大禪林、三大石窟、兩大道觀。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清幽的環境被許多文學大家列為傳道講學研究的聖地。漢代李躬、唐代郭震、姚敬曾講學於此。五代以後,學院文化興起,真定名士、文學家、史學家、政治家李昉與學者張著在此創辦學院,奠定了封龍山在教育史上的重要地位。到北宋,見諸記載的北方書院有三處,全在封龍山中。元代著名學者,數學家李冶 在此著書講學。他先後完成了《測圓海鏡》、《益古演段》等在世界數學史上頗有影響的古代代數「天元術」論著,使封龍山書院成為世界尖端數學科學的發祥地。李冶當時主持文理並重以理為主的封龍書院,被後人稱之為古代的「清華」。當時還有著名文學家元好問、教育家張德輝在此講學授業,人稱「龍山三老」。他們在此培養出大批傑出人才,使封龍山成為古代教育勝地。不僅名冠燕趙,而且聲播海外。傳承歷史文化,著名的白草寺、藥師殿佛教寺院,道家的老君堂、飛龍觀、太平廟和氣勢宏大的封龍書院,及民間信崇的藥王廟、大公廟等,以古風新貌的歷史傳承。
歷史悠久,恰似一條探湖戲水的巨龍,十分壯觀。山上有龍角石、風動石、小石林、石龜馱崽等自然景觀;主峰南北兩側各有一座小山與之緊緊相連,如同兩翼。遠望此山,如彩鳳展翅欲飛,格外鍾靈毓秀;龍鳳湖水域面積40餘萬平方米,遠望天青水綠,煙波浩渺;近看,碧波蕩漾,波光粼粼。
康熙七年(1668年),知縣唐彝、道人唐國琇、張志貴建。」但是,近年來文物專家發現該廟元辰殿後牆的裝飾檐瓦形制是元朝的,據此,該廟可能最早建於元朝。十方院是由道教一貫倡導的「十方叢林」之說,而取名的(東、南、西、北、天、地、東南、東北、西南、西北十個方向組成的)。院內建有斗母殿、龍王殿、祖師堂、四聖殿、十方堂、藥王殿、五老殿。
封龍書院早在漢代就是當時的著名學府,以後歷代均有高士在書院裡居住授業,與其他書院不同的是,封龍書院不僅以講習古文為主旨,在自然科學領域裡的探討研究也頗有建樹,13世紀時,李治在封龍書院創立半符號代數理論,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高次方程數學科學成就,比歐洲代數的產生至少早300年。多年歷史。而那棵清乾隆年間栽種的距今已有三四百年歷史的臘梅,則展露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在藥王 殿和五老殿之間有一小門洞通向西邊的跨院,跨院原有西房9間,南房3間,並有過門把西跨院分成南北兩院。整座建築占地近5000平方米。
史載,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漢大將韓信將兵數萬破趙,在今井陘、鹿泉之間和趙軍擺開了戰場,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背水之戰,與趙軍相比又眾寡懸殊,而且趙軍兵多糧足,以逸待勞,漢軍是很難取勝的。但韓信靈活地運用了書法上的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辯證理論,把趙國20萬大軍全部消滅。立斬趙軍主帥陳余,活捉趙王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