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富察皇后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富察皇后
出生 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3月28日
北京
逝世 乾隆十三年三月十一日(1748年4月8日) (37歲)
國籍 中國(清朝)
職業 寶親王嫡福晉→皇后
知名作品 鹿羔沴毧荷包

富察皇后, 孝賢純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乾隆帝原配嫡後,富察氏,滿洲鑲黃旗人,察哈爾總管李榮保之女,太保大學士公贈郡王銜傅恆姊。清代首位富察氏皇后。
皇后姿容窈窕卻性格恭儉,平居冠通草絨花,不飾珠玉。乾隆對其「每加敬服,鍾愛異常」。乾隆十三年,隨帝東巡,崩於德州舟次,乾隆深為哀慟,作《述悲賦》悼之。皇后的去世對乾隆的情緒及個性造成相當大的影響,繼而引起朝廷內外一場不小的風波。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勝水峪裕陵地宮。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諡,全諡「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人物生平

富察氏出身滿洲鑲黃旗。鑲黃旗為上三旗中的首旗,由皇帝親統,地位很高,在清代皇后中,真正出身於滿洲鑲黃旗的並不多。
旺吉努率族眾歸附後金,在統一東北、創建帝國的多年征戰中,戰功卓著。曾祖父哈什屯在太宗朝以軍功官至禮部副理事官,至順治年間,累官至內大臣,加太子太保。祖父米思翰在康熙年間任議政大臣,當過7年的戶部尚書,掌管國家的財政大權,曾經大力支持康熙帝的撤藩政策,深受康熙帝的器重。哈什屯和米思翰均於乾隆十三年(1748)五月被追贈為一等承恩公。父李榮保為米思翰第四子,官至察哈爾總管。伯父馬齊,「歷相三朝,年逾大耋,抒忠宣力,端謹老成,領袖班聯,名望夙重,舉朝未有若此之久者」,另一位伯父馬武任過都統、領侍衛內大臣,官居一品,位極人臣,多年報效朝廷,被雍正帝稱為「聖眷最渥之人」。時人記載:「明(明珠)、索(索額圖)既敗後,公(馬齊)同其弟太尉公武(馬武),權重一時,時諺雲『二馬吃盡天下草』。
孝賢皇后出身於這樣一個累世高官的家庭,從小就接受良好的正統教育,嫻於禮法,深明大義,並有一定的文化修養,加之天生的端莊文靜,可以說是一位標準的名門淑女、大家閨秀。
在雍正五年(1727)的一次選秀女中,16歲的富察氏一眼就被雍正帝選中。雍正帝決定將這位名門之女指配給早已秘定為皇儲的皇四子弘曆為嫡福晉。雍正帝以其獨有的犀利眼光似乎已經看出了這位端莊秀美文靜的少女,具備成為大清一代賢后的素質。這年的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感情篤摯,十分恩愛。乾隆帝即位後,立她為中宮皇后,於乾隆二年(1737)十二月初四日舉行了冊立禮。
雍正六年(1728年),生弘曆長女
。 雍正八年(1730年)生次子永璉。
雍正九年(1731年)生弘曆第三女。
雍正十三年(1735年),八月己丑(即雍正帝去世當日),奉懿旨冊為皇后。
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初四,行冊立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四月初八生皇七子永琮。
兩個兒子的接連夭亡卻徹底打亂了她的陣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乾隆帝奉皇太后,偕孝賢皇后東巡,謁孔廟、登泰山。二月二十四日,東巡隊伍來到山東曲阜,遊覽了著名的孔廟。第二天,在孔廟舉行了盛大的釋奠典禮,這一天還謁了孔林。二月二十九日,他們還登上了東嶽泰山。三月初四日,到濟南遊覽趵突泉。三月初六日這天,他們遊覽了歷下亭。三月初七日,再一次遊覽趵突泉。三月初八日,乾隆帝奉皇太后迴鑾,踏上了回京的路程。三月十一日,棄車登舟,沿運河從水路回京,當晚亥時,孝賢皇后就病死於船上,年僅37歲。
乾隆帝立即將皇后病死的消息上奏給了皇太后,皇太后親自到皇后船上臨視了孝賢皇后,「悲慟良久」。乾隆帝命莊親王允祿、和親王弘晝,恭奉皇太后御舟緩程回京,自己在德州料理孝賢皇后喪事。三月十四日,乾隆帝護送孝賢皇后的梓宮到天津。皇長子永璜在此迎駕。三月十六日未刻,孝賢皇后梓宮到達通州,暫安在蘆殿內。在京親王以下、三品官以上齊集通州。皇子們在孝賢皇后梓宮前祭酒,舉哀行禮。當天戌刻,孝賢皇后梓宮到京。文武官員及公主、王妃以下,大臣官員、命婦,內府佐領內管領下婦女分班齊集,縞服跪迎。由東華門入蒼震門,奉安梓宮於孝賢皇后生前居住的長春宮。三月二十五日,孝賢皇后梓宮奉移景山觀德殿暫安。三月二十二日,帝親定諡「孝賢」,五月二十一日行冊諡禮。
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勝水峪裕陵地宮。經嘉慶、道光兩朝加諡,全諡「孝賢誠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順輔天昌聖純皇后」。

軼事典故

富察氏後人玄海的回憶錄有如此描述:忽一日,雍親王(雍正)突然來訪。李榮保和夫人,小女迴避不及,緊施禮請安。雍親王環視書房,只見格為整潔儉樸,滿桌皆是抄經文。信手拿起一張看罷,脫口稱讚此字寫的精楷,筆力剛勁。他說:「此筆鋒大有歐陽洵之骨,柳公權之 風。是出自誰筆?」李榮保指着帝格格說:「是拙女習字。」雍親王再看站在夫人旁邊之女,雍容華貴,一身威儀。雍親王點着頭問:「格格,今年幾歲,從師何人?」雍親王回過頭問李榮保,「福敏,是康熙三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嗎?」李榮保答:「是。現散取在家,他又是我族兄,故此請教本族子侄授業。」雍親王笑容滿面的又問格格,讀什麼書,格格對答如流,聲如學簧,談吐大方。雍親王大喜,便向李榮說讓格格當面寫來。李榮保說:「您雍親王乃書法大家,連皇上都贊親王之楷筆,此童雅幼筆怎敢在親王獻醜。」雍親王說:「你乃富察家賢人,怎麼也俗套起來了。」只見格格略加思索,提筆敬錄聖祖康熙一首五言絕句,《古北口》:斷山逾古北,石壁開峻遠。形勝固難憑,在德不在險。雍親王站在旁邊見格格揮筆嫻熟,字字流暢,結構嚴整,連聲說好。於是問格格可能解聖祖詩意。格格說:「師傅已講過,自己才知道『在德不在險』一句,是出自《史記· 孫子吳起到傳》。長城中險固,沒有德政,沒有明政,雨好天險也是擋不住我滿族巴圖魯。只有事理洞明,修仁、修德、修明,才能治理天下。」雍親王點頭誇讚格格的聰明。雍親王回府後,嫡福晉烏拉那拉氏過來與他說話。這時三阿哥弘時、四阿哥弘曆、五阿哥弘晝也過來請安。雍親王便把剛才李榮保之女,敬錄聖祖康熙的字幅拿出來讓三位阿哥看,對他們說:「此字乃是一位九歲的格格所寫,你們如不用心上進,可連女童都不如了。」然後又問了問學習之事,讓他們退下。

鶼鰈情深

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八日,雍正帝在紫禁城西二所(弘曆即位後改名為重華宮)為皇四子弘曆和富察氏舉行了隆重的結婚典禮。雍正七年,雍正皇帝又賜長春仙館作為她們夫婦在圓明園的居處。婚後,這對小夫妻相敬如賓,恩愛逾常。乾隆在當皇子時,就已經娶了福晉、側福晉、格格等十人。做了皇帝之後,又納了不少妃嬪。在乾隆的眾多后妃中,孝賢皇后是和乾隆感情最好的,備受乾隆寵愛。乾隆在懷念富察氏的《效潘岳悼亡詩體即用其韻》便寫道:「九御咸備位,對之吁若空」。即三宮六院,嬪妃齊備,可是面對她們,簡直就像面對虛空一樣。
雍正十一年,雍正帝賜弘曆號長春居士。為了表達對皇后的愛意,登基後,皇后在紫禁城賜居長春宮,在圓明園賜居長春仙館,將與自己名號相匹配的地方賜愛妻居住,其中含義不言而喻。
乾隆詩由多次由衷讚美和懷念富察氏姿容「窈窕」,這在其后妃中是絕無僅有的,足見其風姿綽約。但做為一個有深度的男人,乾隆對女人的要求當然不僅是外表,他更在乎的是內涵和性格。乾隆詩歌中對她有「絕倫軼巾幗」的褒揚,「絕倫」表示同類中獨一無二的無可比擬者。在乾隆帝心中,她是他的知音,因此他在詩中一再提到二人彼此相知親密的情形:如「愁喜惟予共,寒暄無刻忘」、「山亭水榭間,並輦同舟所」、「一日不見如三月」、「深情贏得夢魂牽」、「憶昔室家賦琴瑟」等不一而足。
乾隆對於皇后家人的賜封更是超出常制,傅恆與福康安是清代少有的非宗室王,時人載福康安「生平所受恩寵,亦復空前曠後,冠絕百僚。」富察氏一族也是清代外戚恩澤最為優渥的家族,事見《清宮詞》所載:「列戟通侯十四人,外家恩澤古無倫。

人物影響

乾隆曾贊孝賢皇后:」歷觀古之賢后,蓋實無以加茲。同時他把他治國的功勞也分給皇后一份:「朕躬攬萬幾。勤勞宵旰。宮闈內政。全資孝賢皇后綜理。皇后上侍聖母皇太后。承歡朝夕。純孝性成。而治事精詳。輕重得體。自妃嬪以至宮人。無不奉法感恩。心悅誠服。十餘年來。朕之得以專心國事。有餘暇以從容冊府者。皇后之助也」。皇后出身名門望族而生性節儉,平素以通草絨花為飾。有次秋季去關外,乾隆對皇后談起關外舊俗,提及祖上剛剛創建帝業的時候,衣物的裝飾都是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在袖口,而不是像當今皇宮中那樣用金線銀線精工細繡而成。皇后深悉帝心,特地做了一個用鹿尾絨毛搓成線縫製而成的燧囊獻給乾隆,以示不忘滿洲本色。乾隆非常珍愛孝賢皇后親手縫製的燧囊,一直帶在身邊。
乾隆九年,蠶壇建成,富察氏帶領妃嬪命婦大行親蠶之禮,祭祀先蠶嫘祖,並當眾演習養蠶織絲之術。後來蠶絲多了,富察氏不忍心遺棄,下令把它染上色彩,織成御衣,親自進獻給皇帝。乾隆穿慣了錦衣玉裘,見到這件略顯粗糙的絲織御衣,競感到格外親切,除對皇后大加褒揚外,還下令大小臣工崇儉去奢,並在祭祀登朝時多次穿用。
乾隆時期的大學士阿桂曾講了這麼一個故事,一次乾隆帝患疥瘡,愈後體弱,醫生囑咐須靜養百日。孝賢皇后於是就住在皇帝的寢宮外屋,無微不至地照料百天後,見皇帝氣色如初,身體復原才搬回自己的寢宮。
皇后一直為皇帝分憂解勞,夫妻二人休戚與共、同甘共辛。譬如,乾隆在國事中最關心的事務之一便是全各地降雨的情況。當時最了解皇帝無日不以雨暘為念的,莫過於皇后。膜旱而同憂,雨雪而同喜。乾隆在《雨二首》的注文中特別提到這一情形:「憶十三年來,朕無日不以雨暘繋念,先皇后實同此欣戚也。今晨觀德殿奠酒,若常此時遇雨,應解愁而相慰,茲豈可復得耶?興言及此,淚欲沾襟。」
孝賢皇后與乾隆生母孝聖憲皇后相處也極為融洽。《清宮詞》載:「孝賢皇后事孝聖皇后最得歡心,高宗稱其淑德為古今賢后,故侍遇後族寵貴無比……聖心眷注亦古今所罕見也」。(大意是孝賢皇后侍奉皇太后最得歡心,乾隆稱她的美德為古今的賢德皇后,所以對待皇后的家族無比寵愛,皇帝對她的垂愛關注在古代是罕見的。

子以母貴

皇長女 (1728-1729),雍正六年十月初二子時生,雍正七年十二月二十七日戌刻殤,未封。
端慧太子永璉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弘曆次子,雍正帝親自為其命名為永璉,「璉」字,在弘曆看來意味着將來能夠繼承皇位之意。如此一來,富察氏在弘曆心目中就更受愛重了。弘曆在乾隆元年,把永璉密定為皇太子。斯時皇帝年紀不過26歲,這樣早就建儲,顯然是因為太鍾愛某個兒子了未想到剛過了兩年多,永璉就因「偶感風寒」,於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巳刻夭亡於寧壽宮,年僅9歲。最為中意的愛子早夭,對乾隆帝身心是一個巨大打擊。為此,平素勤政的青年皇帝接連五天沒有臨朝。並把密定諭旨公布於眾,諭曰:「永璉乃皇后所生,朕之嫡子,聰明貴重,氣宇不凡。皇考命名,隱示承宗器之意。朕御極後,恪守成式,親書密旨,召諸大臣藏於乾清宮「正大光明」榜後,是雖未冊立,已命為皇太子矣。今既薨逝,一切典禮用皇太子儀注行。」旋冊贈皇太子,諡端慧 ,後功令諱其名「璉」字。按皇太子之禮為永璉隆重舉喪,弘曆多次親臨祭奠。這是乾隆第一個去世的兒子。
固倫和敬公主 公主生於雍正九年五月二十四日,薨於乾隆五十七年六月二十八日。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下嫁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輔國公色布騰巴勒珠爾。公主本下嫁蒙古王公,但破例准其留駐京師,她也是居於京師而享受1000俸銀的第一位公主。和敬公主薨後,其遺體葬於北京東郊的東壩鎮附近,與色布騰巴爾珠爾合葬。當時根據色布騰巴勒珠爾家族政治、經濟地位上的需要,將和敬公主的衣冠埋於自己的領地,即今公主陵遺址。按照清朝的慣例,只有皇帝之墓稱陵,而此處之所以稱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寵愛,又其夫戰功卓著;二是葬於科爾沁領地,距京遙遠,稱「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所生之子極受乾隆珍愛,清代文人姚元之的《竹葉亭雜記》如此記載,乾隆親自為公主之子命名為鄂勒哲依忒木爾額爾克巴拜,共12字,可以稱之為古代最長的命名,這樣命名的原因是「王為大長公主長子,上愛之,幼時期其有福有壽,結實如鐵,而又珍之若寶貝,故以是名之。鄂勒哲依,蒙古語有福之謂也。「哲依」二字急讀,音近追上聲。忒木爾,有壽也。額爾克,鐵也。巴拜,寶貝也,音讀若罷擺。」
悼敏皇子永琮 皇七子尚未出生便受到乾隆的格外偏愛和重視。乾隆十一年正月,因皇后富察氏懷孕,乾隆並未按慣例去圓明園山高水長處度上元節、觀看煙火,而是破例留在故宮紫禁城陪伴她們母子。當年的佛誕日(農曆四月初八日),皇后生下皇七子,當天正逢久旱之後大沛甘霖,篤信佛教的乾隆十分欣喜,倍感天恩眷顧。皇七子生而穎悟出眾,甚得乾隆帝鍾愛,乾隆命名永琮。內定為皇位繼承人。
雖然此時乾隆已經有了好幾個兒子,他對皇七子仍然愛如珍寶,他覺得這個孩子是他所有孩子中最漂亮最可愛最聰明的一個,「性成夙慧,歧嶷表異,出自正嫡,聰穎殊常。」可惜這位聰慧異常的皇子,因出痘於乾隆十二年臘月二十九日身亡,未滿兩歲。乾隆悲痛萬分,諭曰:「先朝未有以元後正嫡紹承大統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獲之福,此乃朕之過耶!」這是乾隆第二個去世的兒子。
乾隆賜諡「悼敏」(這在清朝皇子中是極少見的特例),並以皇后「侍奉皇太后,承歡致孝,備極恭順,作配朕躬,恭儉寬仁」之故,命皇七子喪儀「應視皇子為優」。葬端慧太子陵園內,嘉慶四年追贈哲親王。

相關文物

她的朝服現在就珍藏在故宮博物館裡,美艷不可方物,明黃色絲綢,上面用金線"雕樑畫棟"地繡着龍鳳齊飛,內膽是小羊皮和天馬皮,領口袖口鑲着銀鼠毛和貂毛,金扣玉環,領子和披肩上點綴着無數翡翠、青金石、珊瑚、孔雀石和綠松石……她出嫁時的嫁妝櫃還擺在重華宮裡
專家評價 郭成康:《乾隆正傳》   乾隆一生傾心所愛的女人只有三個:結髮妻子孝賢皇后、生母崇慶皇太后和最小的閨女十公主。當然,這雖說都是對異性的愛,但內涵又有區別。乾隆寫給亡後孝賢的詩有上百首,是他所寫的數以萬計的詩篇中最見真情的佳作,就數量而言,寫孝賢的詩卻比寫生母的詩差得遠。乾隆寫生母的詩有二百餘首,這是包括乾隆最敬愛的皇祖康熙在內的所有人都無法與之比擬的。其中自然有不少應景之作,但乾隆在詩中,也僅僅在詩中,才盡情地抒發了心底里對生母的真情。乾隆的精神世界十分豐富,他的感情非常細膩;就其個性而言,他又是個能愛能恨、敢愛敢恨的人。他的愛是深沉的,慷慨的,但又是十分吝嗇的,凡不愛的人,他絕不表示一絲一毫的溫柔之情。"詩言志",即使對乾隆皇帝也完全適用。用乾隆的御製詩來探索乾隆與皇太后之問的真正感情,不僅是可能的,而且也是完全可靠的。
  特別應該提出的是,皇帝獻給孝賢皇后的上百首詩堪稱最見真情的上乘佳作。只有在這些詩中,乾隆才真正放下了帝王的尊嚴,盡情地抒發了內心深處對異性的眷戀。乾隆皇帝寫了那麼多悼念結髮妻子的詩,並且把這些袒露個人胸中隱秘的作品收入《御製詩》出版,讓後世子孫和天下文人去評說,對皇帝而言,無疑是一件需要勇氣的事。人們常說乾隆是歷史上最多產的詩人,是不是也可以說,悼念孝賢皇后的詩篇雖僅及其全部詩作總數的百分之一,卻也足以使乾隆躋身於清詩人之列而毫不遜色,儘管他一再申明"不欲以詩矜長","亦不欲與文人學士爭巧,以貽後世之譏"。
  戴逸:《論乾隆》乾隆的詩文,是研究這個帝王不可或缺的絕好史料。只有在御製詩文中,乾隆才稍微敞開了自己的心扉,使後人得以窺見他那深邃幽密的內心世界。慈祥的祖父康熙,嚴肅的父親雍正,富貴雍容的生母鈕祜祿氏,阿哥時代的同窗摯友,沒齒不忘的三先生以及傅恆、兆惠等終生懷念的舊臣。在他那支富有人情味的筆下,聯翩走入了用詩文結構而成的藝術殿堂。特別是他韶年早逝的結髮妻子孝賢皇后,乾隆獻給她的百數十篇詩賦實在堪稱最見真情的佳作。在這些詩賦中,乾隆真正走下了神壇,放下了帝王的尊嚴,盡情抒發了內心深處對異性的愛戀。
[1] 緣定三生 皇后去世十年之際,乾隆又一次來到泰山,他想起皇后曾與他同登岱頂卻染疾而逝,傷心不已,便寫了一首詩,命人製成碑置於碧霞祠西碑亭內,整首詩是這樣:「瞬息十春岩電影,年來憂樂憶從頭。誰能石上三生認,且看煙中九點浮。幻矣仙蹤謝蓬海,憫哉民瘼指徐州。雲巢若問前巡事,淚灑空庭不忍留」,並在結句自註:岱頂行宮名,戊辰三月孝賢皇后得病實於此。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