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寧安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寧安市是位於黑龍江省東南部,東與穆稜市毗鄰,西與海林市交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寧安縣處於琿春市與綏芬河市兩個國家級開放口岸城市的中心地帶,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1]

區域概況

在祖國東北邊陲的黑龍江省東南部,一個古老、秀麗、富饒的城市在崛起,這就是史稱"寧古塔"的寧安市。寧安市南北長約140公里。幅員面積7,856平方公里,轄7鎮5鄉348個行政村,總人口44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2]

歷史沿革

寧安,原名"寧古塔"。清初流人方拱乾撰《絕域紀略》載:"相傳當年曾有六人坐於阜,滿呼六為寧公、坐為特,故曰寧公特,一訛為寧公台,再訛為寧古塔矣。"新編《寧安縣誌》稱:"'寧古'為滿語,漢譯為'六'或'六個','塔'是滿語'特'的訛音,漢譯為'居址',合譯'六居址',是指當時寧古塔地面上的六個大部落而言。"

寧古塔是滿族的祖居地之一。漢晉為北沃沮之地,南北朝屬勿吉,隋初稱靺鞨。公元698年(唐聖曆元年),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據東牟山(今吉林省敦化市境內),建立震國,仍稱靺鞨,史稱"舊國"。713年(唐開元元年),唐朝玄宗皇帝冊封大祚榮為左驍衛大將軍、渤海郡王(遂去靺鞨號),以其轄區置忽汗州,授其都督實職,亦稱"渤海都督"。755年(唐天寶十四年),渤海三世王大欽茂從"舊國"遷都於上京龍泉府(忽汗城,今渤海鎮),歷時171年。遼屬東京道,金屬胡里改路,元屬遼陽行省開元路,明屬奴兒干都司阿速河衛。清初,1653年6月(清順治十年五月),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1662年(清康熙元年),將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將軍衙門始駐寧古塔舊城(今海林市舊街鄉古城村),後因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1666年(清康熙五年),於牡丹江邊覺羅城西南5里處修築新城(今寧安鎮)。新城告竣後,將軍衙門從舊城遷至寧古塔新城,是清代邊外七大重鎮之一。1676年(清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吉林烏拉城,留協領薩布素鎮守寧古塔地方。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薩布素升任寧古塔副都統,寧古塔正式設副都統衙門。1727年1月(清雍正四年十二月),於寧古塔設置泰寧縣,隸屬奉天府,專理漢人民事,與專理滿人旗務的副都統同城治事;因距奉天府甚遠,領屬不便,1729年5月(清雍正七年四月)裁撤泰寧縣。1903年1月11日(清光緒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奏准,於寧古塔副都統轄區的三岔口(今東寧縣三岔口鎮)設置綏芬廳,同年3月(清光緒二十九年二月)委官試署。1909年6月2日(清宣統元年四月十五日),將綏芬廳升改為綏芬府,移駐寧古塔城。隸屬吉林省東南路道。與此同時,裁撤寧古塔副都統。1910年5月(清宣統二年四月),以府治移駐寧古塔城,就寧古塔取義,改為寧安府。中華民國成立後,1913年3月,將寧安府改為寧安縣。1914年6月,隸屬吉林省延吉道。1929年2月,撤銷道的建制,改由吉林省直轄。是時,全縣總人口17萬餘人,為一等縣。東北淪陷後,初隸吉林省,1934年12月劃歸濱江省, 1937年7月劃歸新設之牡丹江省管轄。

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1946年4月,寧安縣隸屬綏寧省管轄。同年8月,將縣境北部的新安鎮、海林、橫道河子等地區劃出,設置新海縣(縣址海林街)。同年10月,撤銷綏寧省,改隸牡丹江專區。1947年5月,將世環鎮、鏡泊、沙蘭等地區劃出,設置鏡泊縣(縣址世環鎮)。同年10月,隸屬牡丹江省。1948年7月,撤銷牡丹江省,劃歸松江省管轄。同年10月,撤銷鏡泊縣,併入寧安縣。1954年8月,松、黑兩省合併後,由黑龍江省直轄。1956年3月,設立牡丹江專區,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專區管轄,同時將原海林縣西部地區劃歸寧安縣管轄。1960年1月至1962年9月,曾將寧安縣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62年10月,將原海林縣併入寧安縣和林口縣的行政區域劃出,恢復海林縣。1983年9月3日,國務院批准,撤銷牡丹江地區,實行地市合併,寧安縣再度劃歸牡丹江市領導。1993撤縣建市。

行政區劃

寧安市共轄寧安鎮、東京城鎮、渤海鎮石岩鎮海浪鎮沙蘭鎮蘭崗鎮等7個鎮,江南鄉、馬河鄉、三陵鄉、臥龍鄉、鏡泊鄉等5個鄉,240個行政村,1個市轄城區街道辦事處、2個鎮轄街道辦事處、11個社區居委會。

基礎建設

鶴大公路、牡圖鐵路縱貫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機場19公里。郵電通訊便捷,6萬門程序電話同國際聯網,是東北亞經濟技術交流合作中商賈往來、物資集散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區域。[3]

自然環境

資源

物產豐富,有470多種野生動植物和山產品,礦產30餘種,東西寬約100公里,森林覆蓋率52.6%;這裡氣候宜人,處於中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積溫在2600℃以上。寧安物華天寶,資源豐富,素有"塞北小江南"之美譽。

氣候

屬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4.5℃,最高氣溫36.5℃,最低氣溫-40.1℃,積溫在2600~2700℃之間,無霜期130~135天,年降水量在500~600毫米,素有塞北小江南的美譽。

地貌

呈"七山一水二分田"格局,屬長白山熔岩高原於中山區張廣才嶺和老爺嶺第二隆起帶,區域地貌特徵為低山丘陵區。寧安市幅員面積7924平方公里,東與穆稜市毗鄰,西與海林市交界,南與吉林省汪清縣、敦化市接壤,北與牡丹江市相連。

民族人口

全市總人口44萬,滿、朝鮮、回、蒙古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9%,其中滿族和朝鮮族分別占總人口的8.8%和7.8%

交通

距哈爾濱市320公里,距牡丹江市23公里,地處綏芬河和琿春兩個國家級開放口岸的中心地帶,分別相距190公里,鶴大公路、牡圖鐵路縱貫全境,距牡丹江民航機場19公里,是東北亞經濟技術交流中商賈往來、物資集散和信息傳遞的重要區域。

旅遊資源

寧安山川如畫,名勝古蹟聞名遐邇。世界第二大高山堰塞湖--鏡泊湖如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寧安版圖上。

景觀奇絕的火山口地下森林、幽深莫測的火山熔岩洞令人流連忘返。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積澱了厚重的歷史文化。唐代石雕珍品石燈幢、清代興隆寺、單曲石拱橋等是祖先留給寧安人的寶貴遺產。

黑龍江省寧安縣的興隆寺,俗稱"南大廟",五重廟宇均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雕樑畫棟,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寺前有一大石龜,造型別致。大雄寶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時期的遺物。

石佛身披袈裟,手持寶扇,項掛念珠,造象莊嚴、慈祥。位於興隆寺大雄寶殿前,是渤海時期遺留下來的著名佛教石雕藝術品,叫石燈幢。全身高6米,呈灰褐色,雕刻精細,造型古樸渾厚,墩實壯觀,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未減當年之丰姿。

鏡泊湖:中國最大的典型熔岩堰塞湖。國家級重點風景名勝區,著名旅遊、避暑和療養勝地。曾稱忽□海和畢爾騰湖。位於牡丹江上游張廣才嶺與老爺嶺群山中,在黑龍江省寧安縣城西南。湖區周圍有火山群、熔岩台地等。湖面南北長45公里,東西最寬處僅6公里。面積95平方公里。湖深南部僅幾米,北部一般可達40~50米,鹿圈脖附近最深達62米。湖面平均海拔350米。鏡泊湖為新生代第三紀中期所形成的斷陷谷地。第四紀晚期,湖盆北部發生斷裂,斷塊陷落部分奠定了今日湖盆基礎。

同時在今鏡泊湖電站大壩附近和沿石頭甸子河斷裂谷又有玄武岩溢出,熔岩流與來自西北部火山群噴發物和熔岩匯集,在"吊水樓"附近形成一道玄武岩堰塞堤,堵塞了牡丹江及其支流,形成鏡泊湖。湖域有由離堆山及山岬形成的小島,如大孤山、白石□子、小孤山、城牆□子、珍珠門、道士山和老鴰□子等。湖北端湖水從熔岩堤壩上下跌,形成25米高,40米寬的吊水樓瀑布;瀑布下的深潭達數十米,與鏡泊湖合為鏡泊湖風景區。鏡泊湖以產鯽魚馳名全國,特稱"湖鯽"。在鏡泊湖發電廠西北50公里處的大幹泡附近有6座火山錐所組成的火山群。火山錐海拔750~1000米。在沙蘭鄉境內有火山口森林,通稱地下森林,產有紅松、紫椴、黃菠蘿等林木及馬鹿、青羊等珍貴動物,具有罕見的自然奇觀。

在馳名中外的鏡泊湖風景名勝區中,有一個令人矚目的史跡區,它就是渤海國上京龍泉府遺址。這個中世紀赫赫有名的大都市,當年就坐落在距鏡泊湖不足20公里的寧安市渤海鎮的位置上,被列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現今可見的遺址有:上京龍泉府遺址、古井址、禁苑址、街壇址、寺廟址、古墓、古橋址、興隆寺。主要遺物有石燈幢、大石佛、舍利函、大石龜、文字瓦等。現今保存最完整的遺址是興隆寺,俗稱"南大廟",五重廟宇均為木製斗拱結構,朱欄紅廊,雕樑畫棟,再加上屋檐上的琉璃瓦,在陽光照耀下金碧輝煌。寺前有一大石龜,造型別致。大雄寶殿中有一尊大石佛,是渤海時期的遺物。[4]

經濟發展

寧安河流縱橫,水網如織,一江兩湖55條河滋潤着這片廣袤的土地,灌溉着萬頃良田。寧安有166萬畝沃土良田,土地資源得天獨厚。作為國家重點支持的七個A類持續高效農業科技示範區之一,寧安市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富民與強市並舉,發展優勢特色經濟,重點建設優質米、甜菜、西瓜、蔬菜等15個綠色食品基地,綠色食品開發已成為寧安農村經濟新的生長點。水稻無公害優質米高產技術和大面積缽體旱育超稀植人工擺栽技術領先國內水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