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老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大老,指元老;稱年高、品德高的人。《孟子·離婁上》:「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二老,指伯夷、太公。《儒林外史》第三十五回:「莊征君悄悄寫了十幾封書子,打發人進京去遍托朝里大老。」
來源
宋人趙令畤《侯鯖錄》卷八《大老》即謂:「大老,江州村民呼父曰大老。孟子所謂:『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於此可驗。」「大老」一詞見於孟子,可見起源甚早。 宋羅大經《鶴林玉露》乙編卷之五:「慶元間,周益公以宰相退休,楊誠齋以秘書監退休,實為吾邦二大老。」 宋方勺《泊宅編》卷第一:「東坡帥杭,一日,與徐璹坐雙檜堂,吟曰:『二疏辭漢去』。璹應聲曰:『大老入周來。』」宋費兗《梁溪漫志》卷第四《昌化盛事》:「東坡眉人,貶昌化;任德翁亦眉人,後亦貶昌化。張才叔贈德翁詩云:『儋耳百年經僻陋,眉山二老繼驅除。』」這裡的「二老」就是「二位大老」的省文。 蘇軾被尊為大老不是一次兩次。正因為是大老,所以國人皆曰賢。大老不是一般的老,而是負有賢名的德望之人才可以當得。蘇軾無論在當時,還是在後世,也無論其文章,抑或書法,還是人品風儀,都是天下人望。 由宋入元,元人陶宗儀《南村輟耕錄》卷五《碑誌書法》:「嘗聞諸翰林大老云:『古碑刻中,單書國號曰漢,蓋其建國號詔曰漢,曰宋也。我朝大元二字在詔旨,不可單用。』」大老說話,當然有分量,和一般的朝中臣子有分別。 到了清代,陳康祺《郎潛紀聞初筆》卷四《錢文端公少時之貧》:「錢文端公少貧甚,隆冬早起讀書,灶無宿薪……讀書於南樓,縋繩送飲食,歲除始一下樓。如是者兩年,學大進,遂以文字邀異遇。高官大年,席寵累代。高廟南巡,公扶杖迎鑾御製詩至有『江浙大老』之目,可謂榮已。」 由上可知,大老是對望重士林的年高德勛者的敬稱和推尊,不是一般的、年齡大了的普通人。 再檢索《實用大字典》,釋「佬」曰:「力雕切,音遼,蕭韻。一,侾佬也。大貌也。見《玉篇》。二,粵人謂男子曰佬,讀若魯去聲,亦讀勞上聲。字又作狫。」這個「佬」字並不發「老」音。而「狫」字,按照歷來的慣例,加偏旁「犭」,是對人的罵詈和蔑視。 可見,「大老」是不能寫作「大佬」的[1]
釋義
(2):元初,湖廣、江西農民起義軍對其首領的稱呼。南宋時已有此稱。淳熙十一年(1184年)福建汀州有姜大老起義。元朝至員十五年(1278年)江西有聶大老等起義。二十年秋廣東增城有蔡大老、鍾大老、唐大老起義,至員二十四年廣東肇慶(今高要)有鄧大老、劉大老起義,次年夏,廣東董賢舉、鍾明亮起義,也稱大老。二十六年春福建畲民千人起義,由丘大老統率。繼起的有肇慶閻大老、懷集蕭大老、金林曾大老、道州陳大老。二十七年江西有華大老、黃大老攻樂昌等縣;建昌(今南城)丘元等稱大老,攻南豐諸縣。二十九年廣東南雄有丘大老等起義。後來明清時廣東農民起義首領還有稱大老以及十老的。 (3):江戶幕府時代輔佐將軍的最高官員。統轄幕府的所有事務。地位在老中之上,只在非常時期設立,只設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