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大突寮 (大里区)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大里区

图片来自dali

大突寮,原写为大突藔,是台湾台中市大里区的一个传统地域名称,位于该区中部。相较于今日行政区,其范围大致包括大元里、中新里东南部、立德里西部不含西北角、立仁里南部凸出部分的中段。

历史

台湾清治末期至日治初期,大突寮地区为一街庄,称为“大突藔庄”,隶属于蓝兴堡。该庄轮廓略呈东北—西南走向狭长形,西北与大里杙街内新庄为邻,东北与蕃仔藔庄为邻,东南边为草湖庄,西南边为詹厝园庄

1901年(日治明治三十四年)11月,全台废县厅改设二十厅,该庄隶属于台中厅。1903年(明治三十六年)6月,该庄编入“大里杙区”,隶属于台中厅。1909年(明治四十二年)10月,合并二十厅为十二厅,大里杙区隶属不变。1920年(大正九年),全台地方制度大改正,废十二厅改设五州二厅,该庄改制并雅化为“大突寮”大字,隶属于台中州大屯郡大里庄

战后大里庄改制为大里乡,隶属于台中县,大字亦改制为村。1950年10月,中、彰、投分治,大里乡仍隶属台中县。1993年11月因人口数达15万升格为大里市,村亦改制为里。2010年12月,台中县市合并为直辖台中市,大里乡改制为大里区

河川改道

在台湾日治初期,大里溪主流河道自内新庄、太平庄、蕃仔藔庄三界点起,系沿蕃仔藔庄、大突藔庄、詹厝藔庄的西北侧/北侧边界下流;而头汴坑溪主流河道自蕃仔藔庄、大突藔庄、草湖庄三界点起,系沿大突藔庄、詹厝藔庄东南侧边界下流,于詹厝园庄东南侧与草湖溪汇合后,续向西北流至詹厝园庄极西点始与大里溪汇合。

经河川改道及整治后,20世纪后期的大里溪主流河道自上述三界点起,已改道向西南转南南西流,于大突寮聚落东侧纳头汴坑溪而夺其下游河道名称改称大里溪,续行与草湖溪汇合后的河道名称亦改称大里溪。而昔日大里溪下游旧河道已整治成为“中兴大排水”,部分路线经截弯取直而与昔日略有不同。

聚落

本地区发展较早的聚落有大突藔,在日治期初期的官方地图上已有记载。此外,本地区尚有顶厝子等聚落。

交通

省道台74线原称“中彰快速道路”,现称“快官雾峰线”,是彰化县快官绕行台中市区外围至雾峰的快速道路,大致以北北东—南南西走向转北向南蜿蜒经过本地区。由该道路向北北东可前往太平与台中市区交界地带、太平西北部、北屯中部、潭子、北屯西北部、西屯、南屯、乌日等地,向南可前往草湖、柳树湳并止于国道3号雾峰交流道

省道台3线(国光路二段)俗称“内山公路”,是台北至屏东的干道,大致以西北—东南走向经过本地区中部偏西地带并穿越省道台74线高架桥下。由该道路向西北转北北西可前往大里市区、台中市区、北屯、潭子等地,向东南转南南东可前往雾峰、草屯、南投、名间等地。

区道中105线(大卫路)是大里至北雾峰的道路,其北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北部区道中106线路口。由此向东南经省道台74线高架桥下、大里溪桥后出境,转南可前往草湖、雾峰市区西北部并止于省道台3线路口。该道路在2005年12月发行的《台中县雾峰乡行政区域图》误标为乡道106线,而在2006年1月发行的《台中县大里市行政区域图》则标对名称,不过两者的起讫点位置皆标错。[1]

区道中105-1线(国中路)是大里至詹厝园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西北部区道中106线路口。由此向西南西转西南出境后,可前往詹厝园中部偏西南并止于省道台63线路口。

区道中106线(东里路、国中路)是光明至大突寮的道路,其东侧端点位于本地区中部省道台3线路口。由此顺路向西转西北西再转西再转西南西,经区道中105线起点路口至区道中105-1线起点路口,转北北西出境后,可于大里市区转西北西再转西微南前往五张犁本地区西南部五张犁聚落南侧并止于县道127号旧线路口。

学校

参考文献

  1. 《台中最速---中105再访》,台中乡道选单@HSR on Highway. [2017-08-0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