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謀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劉家謀(1814年-1853年),字仲為,一字芑川,福建侯官人。
生平
清道光十二年(1832)中舉,之後科場不順,道光二十六年(1846)以大挑初任寧德訓導,道光二十九年(1849)調臺灣府學任訓導,皆約士嚴,衛士勇。留心文獻,所至輒蒐羅掌故, 在任凡四年。
咸豐三年(1853)海寇黃位擾亂沿海,臺灣土匪與之相呼應,家謀力疾守陴,致使肺疾加遽,遂以四十歲之英年病卒。事聞,恤其子為國子監生。
著作
劉家謀著有《外丁卯橋居士初稿》、《東洋小草》、《斫劍詞》、《開天宮詞》、《操風瑣錄》、《鶴場漫志》、《海音詩》、《觀海集》,後二者皆寫於臺灣,內容多為關注臺灣風土民情之作。
《海音詩》所以為學界所珍視,在於引註
劉家謀每到一地輒留心文獻與地方掌故,在寧德著有《鶴場漫志》,在臺灣則有《海音詩》、《觀海集》。《海音詩》為有計劃的創作,特色是百首七絕,不另題名,每首均於詩末加註,以詩證事,引註證詩,對於臺灣政治、社會與文化有深刻的觀察與描寫,歷來為有識者所重視。 廖漢臣以為:「《海音詩》所以為學界所珍視,不在其詩,而在於引註。」如吳鳳事蹟,《海音詩》是目前所見最早紀錄此事的文獻,內容與後來的記載不同,是研究吳鳳故事演變的重要依據,其重要性可見一斑。 《觀海集》四卷,按年分卷,收各體詩共一百八十五首,而與臺灣相關者凡一百五十八首。
《海音詩》現在流傳的版本可分為兩個系統:
《海音詩》完成於咸豐二年(1852),咸豐五年(1855)由一經堂刊刻,目前僅知吳守禮家藏有此本。 現在流傳的版本可分為兩個系統,一是連橫編校的抄本,依所詠事類重編,與原刊順序有所出入(以下稱「抄本」);一是吳守禮依原刻本校註的《海音詩全卷》(以下稱「全卷本」)。《海音詩》在臺灣出版時劉家謀已逝,家屬並不知有此書,因此編纂《劉芑川先生全集》時,並未將它列入。[1]
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
台灣府儒學訓導,隸屬於台灣道台灣府,為台灣清治時期的地方官員,該官職主要從事台灣府境內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灣府儒學教授制約,該官職亦通常為閩籍,讀書的語音可較與台灣話相通,事實上,教學上也以閩語發音為主,官話為輔。
相關著作
- 《鶴場漫錄》2卷
- 《海音詩》2卷:對台灣的風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論述。
- 《東海紀程》1卷
- 《東海小草》4卷
- 《觀海集》4卷
- 《開天宮詞》2卷
- 《操風瑣錄》4卷
- 《懷藤吟館隨筆》1卷
- 《攬環集》10卷
- 《外丁卯橋居士初集》8卷
前任: 曾紹芳 |
台灣府儒學訓導 1850年上任 |
繼任: 鄧承修 |
參考文獻
- 劉寧顏編,《重修台灣省通志》,台北市,台灣省文獻委員會,1994年。
- 翁聖峰,〈劉家謀的《觀海集》〉,原載《臺灣文獻》第45卷第4期,1996年12月,https://web.archive.org/web/20071218131817/http://ws.twl.ncku.edu.tw/hak-chia/a/ang-seng-hong/koan-hai-chip.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