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剝皮寮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剝皮寮
原圖鏈接  

剝皮寮歷史街區位於龍山寺旁,康定路、廣州街及昆明街口,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其建築空間見證了艋舺市街的發展,擁有獨特之歷史文化和建築特色。[1]

概述

剝皮寮街區是一條在清代即形成的街衢,並配合老松國小(1896年)成立,都市計劃將老松國小旁的這段老街保留為學校的預定地,實施禁建,也因此遂得保存了清廷街型和日據時代的牌樓厝。傳統與創新、歷史與創意相互交織揉合的場域,其擁有臺北市其他地方不易見到的街道尺度與樣貌,透過藝術、文化資產及觀光的能量展現出臺北城樣貌。[2]

剝皮寮開發至今已有兩百多年。而這裡之所以會有這些精緻的洋樓建築,是因為當時萬華曾是商業交易熱絡的街道,有許多外國與本地的商人在此聚集,建起這些樓房。 歷史街區內保存有相當完整的清代街型、清代傳統店屋、日治時代市區改正後的立面以及光復後改建面貌。街區內並包含相當多的歷史軌跡,包括指定為歷史建築的廣州街123號-國學大師章太炎旅臺居所、永興亭船頭行、宋協興米店、呂阿昌醫師宅、日祥旅社、太陽製本所、秀英茶桌仔店、長壽號茶桌仔店、道教法壇-威靈壇、公共澡堂鳳翔浴室等,加上周邊聚集著龍山寺等古蹟和金紙店、中藥行、青草店、佛具店等傳統產業。[3][4]

位置

剝皮寮位於今日萬華老松國小的南側,地址為康定路173巷,老街北側的街屋與老松國小校園僅一牆之隔,南側的街屋則緊臨廣州街。創立於明治二十九年(1896)的老松國小為一所歷史悠久的百年老校,校園建築北棟被指定為市定古蹟。[4]

剝皮寮街區1.jpg
剝皮寮街區
原圖鏈接
剝皮寮街區2.jpg
剝皮寮街區
原圖鏈接
剝皮寮文化活動1.jpg
剝皮寮文化活動
 原圖鏈接
剝皮寮城事生活節.jpg
剝皮寮城事生活節
原圖鏈接


歷史

剝皮寮,舊稱「福皮寮、北皮寮」,在清領時代是往來古亭景美等地的農墾要道。清代中期,剝皮寮街稱為福地藔街,是清代艋舺的營盤所在,由於當時營盤在北臺灣的軍事地位極為重要,在時空背景上有其獨特性,福地藔街連結了營盤與艋舺市街的道路。清代道光咸豐年間,臺北的開墾已經遍及大安、中崙、古亭庄、景尾(景美)。艋舺至新店及艋舺至錫口(松山)的交通順暢,故成為各地土產的集散地,古亭庄、景尾的貨物若要進入艋舺皆須經過福地藔街。[5][4]到了日治時期,為了實施現代都市計劃,總督府開始執行「市區改正」,在原本自然發展的市街上,規劃出棋盤式的道路。所以原本斜向的剝皮寮,從此被截斷框限在方正形的街道中。

一九四零年代,日本將剝皮寮規劃為老松公學校(老松國小)用地,但並未著手進行興建,原來的屋子也就保留下來了。中華民國政府來臺後,沿用日治時期的規劃,將剝皮寮長期限建,過去清代的街道樣貌就這樣保留了下來。後來由於戰後嬰兒潮,老松國小學生高達上萬人,迫切的空間壓力讓學校得分成上、下午兩班教學,而原本規劃蓋校舍的用地卻因政府財政拮据遲遲無法進行。

到了一九八零年代末,這時的老松國小學生人數已經降為一千多人。市府教育局反而開始了徵收作業以興建游泳池、體育館等公共設施。政府先發放補償金,可是沒有立即要求居民搬遷。直到一九九七年底,因為接近法定徵收年限,教育局發函通知居民,將於一九九八年五月一日強制拆除房屋。

面對拆除危機,居民組成自救會,四處求援陳情。在臺大城鄉所與其他專業人士的指導下,開始以文化保存為策略,推動「歷史風貌特定區」,希望藉由聚落活化等概念,同時保留居民生活與街道建築。方向確定後,自救會開始組織動員,進行歷史調查、口述史紀錄與老照片蒐集等工作,試圖詮釋在地的歷史文化價值。另外也製作導覽地圖、發行社區報、辦理說故事等活動,成功獲得民代支持與媒體關注,暫緩了拆除行動。經過專業人士的調查詮釋、居民辦理的熱鬧活動,以及媒體的友善報導,老街的歷史文化價值被逐步確立和宣揚。

在剝皮寮即將被登錄為歷史建築的時刻,老松國小校方、家長與周邊社區卻跳出來,認為這個地方應該依法拆!他們質疑剝皮寮的歷史價值,懷疑這些保存運動是居民要購回做土地開發的藉口,造福地方應該興建活動中心、游泳池等公共設施才對。

最後由市政府拍案決定;一方面承認剝皮寮的歷史價值,但另一方面仍在一九九九年六月強制驅離居民,搭起圍籬,拆除攤棚等附加建物,陸續展開修復工程。二零零九年才重新以鄉土教育中心與藝文活動場所的面貌,出現在大眾眼前。[6]

參考來源

  1.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_剝皮寮歷史街區. 台北旅遊網 (中文). 
  2. 剝皮寮歷史街區. 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中文). 
  3. 剝皮寮老街 古蹟重生再利用. 生命力新聞. 2010-08-15 (中文). 
  4. 4.0 4.1 4.2 剝皮寮老街. 交通部觀光局 (中文). 
  5. 剝皮寮老街 古蹟重生再利用. 臺北市鄉土教育中心全球資訊網 (中文). 
  6. 徐瑩峰 蕭宇辰. 【故事‧臺北EP2】標本化的剝皮寮歷史街區. 故事StoryStudio. 2015-10-06 (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