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兒皇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兒皇帝

兒皇帝

成語: 兒皇帝

拼音: ér huáng dì

成語出處

《新五代史 四夷附錄第一》:「學士以先君之命為書以賜國君,其書常曰:『報兒皇帝雲。』」

成語釋義

五代時期[[[石敬瑭]]勾結契丹建立後晉,對契丹主自稱兒皇帝。後泛指投靠外國,建立傀儡政權的統治者

成語用法

兒皇帝作賓語、定語

成語例子

偽滿政府曾經成為日本統治下的兒皇帝

英語翻譯

boy emperor[1]

成語故事

兒皇帝一詞自石敬瑭而始。 石敬瑭,山西太原汾陽里沙陀部人,生於唐昭宗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春,五代十國後晉開國皇帝。 史書記載:石敬瑭性情樸實,不苟言笑,喜歡研讀兵法,最初追隨代州刺史李嗣源,深得器重,不久迎娶李嗣源的女兒為妻。 李嗣源任命石敬瑭統領親軍精騎「三討軍」,視為心腹愛將,石敬瑭追隨岳父兼上司的李嗣源東征西討,屢立戰功。 後梁貞明二年(916年),後梁大將劉鄩[xún]突襲晉王李存勖,石敬瑭率十幾個親兵沖入敵陣,奮力搏殺,掩護李存勖安全撤出,自此聲名大振。 此後,石敬瑭在後唐與後梁的征戰中屢立戰功,唐末帝李從珂在位時,石敬瑭升任河東節度使,受封趙國公,賜號扶天啟運中正功臣。 李從珂對石敬瑭十分猜忌,石敬瑭在河東如履薄冰。 某一次,石敬瑭的妻子李氏入京為皇帝李從珂祝壽,宴會之後想早些回去,醉眼迷離的李從珂譏諷說:「你這麼着急回去,是不是想和石郎一起謀反啊?」 李氏回到河東告訴了丈夫,石敬瑭意識到皇帝李從珂對自己已經不信任了,於是暗中開始做了應急的準備。 表面上,石敬瑭偽裝成病入膏肓的樣子,常常放出口風,稱自己身體大不如前,無法勝任官職,以此麻痹皇帝。 與此同時,石敬瑭以契丹襲擾為由,上書請求朝廷增加糧餉,李從珂屢屢被騙。 後唐清泰三年(936年),李從珂聽從大臣的建議,改任石敬瑭為鄆州(今屬山東東平)節度使,並連續下旨催促石敬瑭赴任。 石敬瑭預感到皇帝李從珂是要削奪自己的兵權,於是裝病賴在河東,同時上書刺激皇帝,說李從珂是李嗣源的養子,應該把皇位讓給李嗣源的親生兒子李從益。 李從珂大怒,免去了石敬瑭所有的職務,並派遣大將張敬達攻打太原。 石敬瑭親率部眾抵禦,雖軍心穩定,但糧草匱乏。 慌不擇路的石敬瑭派人暗暗勾結契丹人,請求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發兵救援,許諾將割讓幽雲十六州之地,同時每年向契丹進貢,並稱呼比自己小十歲的耶律德光為父。 石敬瑭的部將劉知遠(後稱帝,即後漢高祖)認為沒必要這麼過分,諫言稱:「咱們可以向契丹稱臣,稱兒子也太丟臉了,可以多送金帛求援,不能割讓土地,將來無險可守,後患無窮啊!」 石敬瑭不聽勸阻,一意孤行,耶律德光打瞌睡遇到了枕頭,大喜過望,正愁沒藉口南下呢,這下機會來了。 耶律德光親率大軍馳援石敬瑭,大敗後唐軍,攻占洛陽,斬殺萬餘人,滅掉了後唐。 後晉天福元年(936年)冬,耶律德光正式冊封石敬瑭為皇帝,國號晉,年號天福,親自授予衣冠。 石敬瑭在柳林(太原東南)即位,同時履行承諾,將幽雲十六州割讓契丹,稱呼耶律德光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 幽雲十六州包括今天北京河北山西大部分土地,割地之外,石敬瑭還要每年進獻布帛三十萬匹,遇有節日及喜喪慶典,還要進獻奇珍異寶。 從此以後,中原朝廷徹底失去了北方天然屏障,契丹軍可長驅直入飲馬黃河,鐵蹄蹂躪錦繡江山,對中原百姓進行了瘋狂的掠奪和奴役。 石敬瑭不惜割地稱「兒皇帝」,無恥至極,無異於認賊作父,陷中原百姓於水火之中,罪行罄竹難書。 「卑辭厚禮,以事契丹」,搖尾乞憐,醜態百出,為世人所不齒。 其部下藩鎮也有一些人恥於「臣於契丹」,大同節度使判官吳巒閉門自守,堅決不接受契丹人的擺布,應州指揮使郭崇威「奮身南歸」。 天福六年(942年),成德節度使安重榮上表痛斥石敬瑭甘做傀儡,表示願與契丹軍決一死戰。 石敬瑭竟發兵斬殺了安重榮,並把其頭顱交給了契丹人。 石敬瑭晚年猜忌大臣,信任宦官,朝政荒疏,吏治敗壞,民怨沸騰。 劉知遠做了河東節度使,擁兵自重,石敬瑭既不敢得罪契丹人,又擔憂劉知遠做大做強。 不久抑鬱成疾。 天福七年(942年)六月,做了七年傀儡皇帝的石敬瑭在屈辱中一命嗚呼,時年五十一歲[2]

中國歷史上另一位兒皇帝

劉承鈞,沙陀族人,是北漢開國皇帝劉旻的次子,少年時喜歡讀書,擅長書法。據《新五代史·卷七十·東漢世家第十》 記載:承鈞,旻次子也。少頗好學,工書。劉承鈞25歲時,父親劉旻建立了北漢政權,在太原登基稱帝,劉承鈞被任命為太原尹,協助父親治理天下。 北漢乾佑七年(公元954年),劉旻病逝,劉承鈞派人上表於契丹,向遼穆宗耶律璟自稱兒子。遼穆宗(乳名述律)用詔書答覆,稱劉承鈞為兒,並答應他繼位。據《新五代史·卷七十·東漢世家第十》 記載:旻卒,承鈞遣人奉表契丹,自稱男。述律答之以詔,呼承鈞為兒,許其嗣位。 劉承鈞繼位為帝後,繼續沿用父親乾佑的年號,並改名劉鈞。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傳第二百四十一》記載:鈞舊名承鈞,後止名鈞。 劉鈞當政期間,勤政愛民,與民休養生息,禮敬士大夫,任用郭無為為相,澄清吏治,使得國內安定。後來,劉鈞因先後擅改年號、支援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絞殺樞密使段常而不提前通稟契丹,進而激起了遼穆宗的不滿。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傳第二百四十一》記載:契丹主遣使責鈞曰:「爾不稟我命,其罪三:擅改年號,一也;助李筠有所覬覦,二也;殺段常,三也。」 劉鈞得知自己的所作所為激起了遼穆宗的不滿後,心中惶恐不安,立刻派遣使臣向遼國謝罪。使臣到達契丹就被扣留,得不到遼穆宗的原諒,從而失去了契丹的信任與援助。此後,北漢國勢開始變得越來越弱,劉鈞也因而憂憤成病,於天會十二年(公元968年)七月病逝,享年34歲。養子劉繼恩繼位。據《宋史·卷四百八十二·列傳第二百四十一》記載:自是使契丹者被留不遣。終以勢力窘弱,憂憤成疾,是月卒,年四十三。繼恩嗣位。劉鈞一生在位14年,依賴於契丹勢力而生存,尊稱遼穆宗耶律璟為「父皇帝」,自稱「兒皇帝」,是一位仰人鼻息的皇帝。劉鈞在位期間因擅改年號、支援昭義節度使李筠反宋、絞殺樞密使段常而失去契丹的援助,最終憂憤成病而死,是中國歷史上被後世詬病最多的皇帝之一。[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