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峰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乌峰镇隶属于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地处镇雄县中心,东接塘房镇,东南邻泼机镇,南邻中屯乡,西连场坝镇,北抵赤水源镇,总面积130.39平方千米。2011年末,乌峰镇辖区总人口13.64万人。
清朝,属上南乐善里(泼机)一甲。1950年,属一区(县城)凤山镇、镇关乡、龙灵乡(头屯)属地。1962年,分设城关镇。1970年,改公社。1984年,复称南台区。1986年,改为乌峰镇。 截至2012年10月,乌峰镇下辖15个社区和8个行政村。 2013年4月,撤销乌峰镇,设立乌峰、南台、旧府3个街道办事处。
2011年,乌峰镇地方财政收入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1%。从各主要税种看,完成营业税1.06亿元,增值税661万元,企业所得税49万元,个人所得税39.55万元。[1]
乡镇概况
镇位于云南省镇雄县城所在地,是全县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是全县的交通枢纽,是个城乡合一的大镇。乌峰镇辖区总面积共有130.39平方公里,下辖西正街、东正街、新街、文卫、德政、白果、油榨街、龙井、凤翅、南广等十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上街、五谷、高山、旧府、松林湾、陈贝屯村、毡帽营村、小河等八个农村村民委员会。乌峰镇辖区共18个村(居)民委员会338个村(居)民小组。
人口资源
2006年底,全镇有人口119685人,有汉、彝、苗、白4个民族,其中农业人口76278人,占63.7%;汉族56988人,占91.52%,彝族和其它少数民族分别为5142人和173人,所占比例分别为8.26%和0.28%。
全镇共建有镇级卫生院1个,有医务人员9名,村级卫生所9个,有村医生23人,县内有县人民医院和县中医院和外商投资的南方医院,建华医院等,农民生病,小病主要是依靠村卫生所和镇卫生院,大病主要是依靠县直医院,镇村医院主要是坚持搞好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做好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工作,加强艾滋病等重大传染病宣传防治,搞好突发性疾病预防及做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严格资金监督,提高医疗服务水平,让群众在合作医疗中得到实惠,2006年底全镇农业人口参合人员共47145人,参合率达75.71%,新型合作医疗给农民减轻了经济负担,让农民大病能及时上医院提供了有力保障。[2]
基础设施
2006年底全镇农户基础设施情况:
居住砖(钢)混结构房屋的农户数为7375户,占52.34;砖木结构房屋1629户,占11.56%;土木结构房屋4017户,占28.51%;其它结构房屋1069户,占7.59%。在交通方面,全镇各村已通公路,主干道硬化,共有汽车217辆,农用运输车109辆,另外有摩托车435辆。已通自来水的农户8314户,占59.01%;饮用井水农户为5705户,占40.49%;饮水困难或水质未达标数为4895户,占34.74%。通电农户数为13567户,占96.29%;拥有电视农户6468户,占45.90%。建有沼气池116户,占0.82%;装有太阳能7户,占0.05%。建有小水窖446口。农田水利有效灌溉面积1815.55亩,所占比重为6.18%。
公路通车里程70余公里,电话普及率达30%电视普及率50%,有学校12所。
地理
镇雄县整个地势北高南低,由北向南看,整个辖区像一只威武的雄鸡。北部高山、低谷、丘陵交错;南部地势为丘陵缓坡;东边以高山、丘陵为主;西部以丘陵为主。小河沟流经上街、五谷、旧府、松林湾等村,横跨全镇中部,沿沟切削较深,全长8公里。以头河从西北到东南流经小河、毡帽营、松林湾、陈贝屯四个村,在万年桥处与小河沟汇合,流入中屯乡,万年桥成为全镇最低点,海拔1510米,最高处为乌峰山,海拔2181米。高低相差671米。
镇雄县城-乌峰镇始建于清朝雍正九年,座落在高峻雄伟的乌峰山下,展翅欲飞的凤翅山侧。城处斜坡,南低北高,西南背北,前临沱泊河,后靠乌峰山,左有圆宝山、凤翅山,右有马厂梁子,城开四门:北门开于今猪鬃厂门前;南门开于原一中校门外;东门开于今槐树西侧;西门开于县医院原大门西侧。城墙周围825丈,墙高1.3丈,建有哨楼、水洞、无护城河(现门、墙、楼均毁),现县城扩建,东至垮山;南至旧府油库;西至二道沟;北至乌峰山脚。街道宽阔,路灯亮丽,人稠地灵,商业繁华。
乌峰镇位于镇雄县城所在地,县境南部。
乌峰镇辖区总面积共有130.39平方公里,下辖西正街、东正街、新街、文卫、德政、白果、油榨街、龙井、凤翅、南广等十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上街、五谷、高山、旧府、松林湾、陈贝屯、毡帽营、小河等八个农村村民委员会。
历史
乌峰镇为县府驻地,1950年设凤山镇,1954年改城关镇,1958年建公社,1961年改区,1962年复设镇,1986年更名乌峰镇,1988年南台区并入。
教育
乌峰镇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全镇辖18个村(村区)村委会,总人口119685人,外来流动人口6到7万人,农业人口76278人。城区学生读书主要是县职学校,县内小学有一小、二小、三小、四小等,完全中学有一中、二中、风中等:2007年秋,镇辖完全小学15所,初级教学点5个。设有附设初中的学校4所。小学教学班205个,在校生13738人;初中教学班24个,在校生1583人。全镇在岗公办教职工393人。
经济
乌峰镇耕地面积39930亩,农村人均耕地占有量0.56亩,且多为产量很底的坡耕地,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劳务输出是乌峰镇的一个大产业。乌峰镇传统农作物主要有玉米(年产6280吨)、小麦(年产4100吨)、洋芋(年产2200吨)和豆类(年产300吨)。烤烟是乌峰镇的支柱产业之一,主要分布在陈贝屯、旧府、五谷和高山等村,年产烟叶400万斤,产值1500万元。上街、毡帽营、旧府等村是全镇的蔬菜主产区。万亩梨园基地的建设,使得梨树大面积挂果,果农已经尝到了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甜头。毡帽营的天麻种植初具规模。土鸡工程和生猪工程遍布全镇各村。
乌峰镇有着极为丰富的煤炭资源,主要分布在小河村和松林湾村。在五谷有着极为丰富的石山资源,是从事建材开采和制造的理想场所。
烤烟是乌峰镇农村的主要经济支柱,是全县烤烟主产区;煤矿工业是强镇的重头戏。16家煤矿,年产量达117万吨,产值23400万元,是昭通市合法煤矿数最多、产量最大、贡献税费最多的产煤大镇;在商贸方面,是川、滇、黔结合部物流交汇的"旱码头"。随着城镇化发展步伐的不断加快,西环路、镇毕路、镇赫路、县城九棵树片区、新村小区等开发建设,改善了交通条件,使城市品位不断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日新月异,处处呈现和谐氛围。
2003年,乌峰镇实现国民生产总值4.2296亿元,比2002年增长3%。其中,乡镇企业总收入4.1910亿元,比2002年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1390元,比2002年增长2.5%:财政收入1074万元,比2002年增长5%。[3]
景观
凤翅山:凤翅山海拔1899米,与乌峰山相连,与圆宝山毗邻,峰峦参差,南高北低,俨如凤翠斜舒。故名"凤翅山"。凤翅山山腰曾建"文昌阁",后拆除。在凤翅山与圆宝山山峰交界之沟有岩泉,涓涓下注,四时不竭,名曰:"白人岩"。晨雾起有仙人影印其中,故名"白人仙影"为镇雄八景之一。州人张启楠赋诗:"皑皑瑞色兆丰年,有影无形气化仙,愿似雪花飞六出,仓箱从此乐尧天。"今建有凤翅山森林公园为县城运动休闲场所之一。
乌峰镇历史悠久,古迹繁多,旧府长路湾汉墓,黉宫(即文庙、孔子庙)武庙,文昌庙,魁星阁,城隍庙,万寿宫(即江西会馆),西源寺(即四川庙),楚圣庙(即湖广庙),万佛寺(即江南会馆),巧碧宫(即鲁班庙),观音阁,佛来寺,五谷庙,伴云寺,福音堂,陇家大院,高山镇山柱,碉楼,革命烈士墓,小河申庆厚碑刻等等。
白果树是乌峰古树之一,围圆近5米,高耸近三十米,近千年来依然长势犹茂,果实累累,古槐长于今槐树路,由年长,于80年代枯亡,原白果、古槐有"二仙守城"之说。
革命烈士墓,建于1954年县城南郊教场坝,立革命烈士纪念碑23座,四周杉木成林,环境悦人。
烈士陵园:乌峰镇地广人多,不乏人才,清朝举人、知县就有张承锟、张世玢,曾景福,傅尚举,张永轮等。清有名画家傅文蒸,曾兰芳(女)。民国初期在云南讲武堂毕业的,历任民国军官的就有彭肇康,蒋文华,晋西廷,常绍群,傅铭彝等,有名的人物还有陇均府,申家厚,申庆壁,康文瑾,喻松青等人,抗日战争期间牺牲的就有周光厚,张铭裔,申家厚,马昆等民族英雄。抗美援朝牺牲的杨杰,朱绍华,周光文,李银华,郑云武,刘兴国,罗松贵等烈士。现杰出人物更多如国际剪纸艺术家严隆成,民间石刻艺术家吉学平等,举不胜数。[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