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国小说史略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国小说史略

 

 

 

中国小说史略》是由现代文学家鲁迅著作的第一部系统地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专著。这部专著从远古神话传说讲起,至清末谴责小说为止,完整地论述了中国小说的起源和演变,精当地评价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小说作家和作品,深刻地分析了前后期小说之间的内在联系。

作者在论述中国小说的发展演变时,不仅从文学本身寻找其进行的线索,而且特别注意把小说这种文学现象放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之下,从当时的政治经济条件以及社会风气、学术思想等对小说的影响来进行分析,并从其相互关系、作用与反作用的角度,阐明了中国小说发展的规律。 [1] 其见解精辟,材料丰富、线索明朗而清晰,给中国小说的历史发展作了言简意赅的总结。 [2] 专著取材详实,分析精当,结构谨严,脉络清楚,内容丰富,填补了小说研究史上的空白

简介

全书共二十八篇,书后附有《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一文,是作者1924年7月在西安讲学时的讲稿。《中国小说史略》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和发展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探索。它从远古的神话与传说起溯,其后依序论述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各个阶段,从汉代小说、六朝小说至唐宋传奇,从宋代话本及拟话本、元明的讲史小说、明代的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及后来选本至清代的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及公案小说,直至清末的谴责小说。鲁迅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和科学的比较方法,对小说的产生、发展和变迁,对历代小说兴衰变化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文化原因,对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的分析评价,以及各类小说的思想艺术特色,都做出了概括和总结。

中国小说历来不为文人所重视,不登大雅之堂。作者将上古神话传说视作魏晋志怪小说的本源,认为小说至唐代有一个较大的变化,到宋代又有一个变化,志怪多欲取信于人,文辞也变得平实,传奇则拟古而无独创。宋以后白话小说蔚为大观,文言的拟晋唐志怪传奇,也有续作,同时也论述了各类题材小说在近代的发展。具体地说,该书第一篇《史家对于小说之著录及论述》,征引从《汉书·艺文志》到《四库全书总目》等书目,说明小说之名的起源及历代对小说的分类与态度,阐述历来轻视甚至敌视小说的“史家成见”的由来,极力鼓吹小说的重要地位。其余27篇对中国小说的发生、发展过程进行了初步勾勒,先是追溯远古神话与传说,其后论述汉代小说、六朝小说、唐宋传奇、宋人话本、宋元拟话本、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话本、侠义小说、公案小说及清末谴责小说。其中第二至四篇考述从上古神话传说至魏晋问假托汉人所撰各种神仙传记的小说成型史。第五至七篇研究以《搜神记》为代表的六朝志怪小说及《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第八至十篇论述唐人传奇与汇辑各种故事逸闻的“杂俎”。第十一至十三篇考论宋人志怪小说、传奇、话本与拟话本。第十四至二十一篇评述元、明讲史,明代神魔小说与人情小说,附论明代拟宋代市人小说及清人选本与续作。第二十二至二十八篇论析清代拟晋唐传奇志怪、讽刺、人情、以小说见才学、狭邪、狭义与公案、谴责等七大类型小说。

创作背景

时代背景

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地位卑微,历来被视为小道末流、“街谈巷语之说”,不登大雅之堂,搞学术的人也不屑于去碰小说。17世纪的金圣叹说《水浒》的文学价值不下于《史记》、《战国策》,说“天下之文章无有出《水浒》右者,天下之格物君子无有出施耐庵先生右者。”这一眼光堪称卓然,但在他那一时代,像他那样的怪杰绝无仅有。小说的巨大影响力与它在学者心目中的地位绝不相符,反差渐渐到了让人无法忍受的地步。于是近世梁启超倡“小说界革命”,说“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从而把小说抬到一个高得不能再高的地位。即便当时写小说的人多了,人们也开始重视小说了,但对中国历代小说的梳理、评述和研究情况却微乎见微,更遑论专门的中国小说发展史的写作。基于这样的原因,前此无人对中国小说史进行系统研究,该书《序言》开宗明义地说:“中国之小说自来无史,有之,则先见于外国人所作之中国文学史中,而后中国人所作者中亦有之,然其量皆不及全书之什一,故于小说仍不详。”作者却自幼喜欢小说,受梁启超等人重视小说功用观的影响,大力翻译、研究域外小说,致力于古代小说的辑佚与整理,决心改变小说无史的现状,从倒行的杂乱的作品里寻出一条进行的线索来

创作历程

早在辛亥革命前夕,作者鲁迅就开始了对古代小说的辨伪、辑佚及书目的整理,“正讹辨伪,正本清源”,先后辑校完成了《古小说钩沉》、《小说旧闻钞》及《唐宋传奇集》。《中国小说史略》中所用的资料,就是从以上著作中采撷而来的。《古小说钩沉》辑校唐以前残存古小说凡36种,涵盖了《中国小说史略》从第3至第7篇的主要材料,工作耗时3年,鲁迅阅读了大量古籍,抄录了大小6000张卡片。《小说旧闻钞》辑录宋以后小说41种,参考了明清时的93种书籍凡1570卷。《唐宋传奇集》从辑录到出版历时15年,内收唐宋小说45篇。作者鲁迅耗费了大量时间系统地整理古小说资料,作者曾回忆起当时的情形:“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而喜。”(《小说旧闻钞再版序言》)

1920年,作者鲁迅应邀在北京大学等高校讲授中国小说史,他把讲义油印出来散发给学生,是为《小说史大略》。《中国小说史略》便是在《小说史大略》的基础上修补增订而成,在一两年的时间里,从最初的17篇扩大到26篇,题目也改为《中国小说史大略》。1923年由北京新潮社正式出版,分为上下两卷共28篇,题目也正式定为《中国小说史略》。

作品鉴赏

主题思想

⑴作者没有将小说创作置于社会文化环境之外,而视作一定历史阶段社会现实与思想文化的产物,故《史略》没有孤立地观察、研究中国古代小说,而是较早地关注小说与社会政治背景、思想文化潮流及社会风俗习惯的关系,对中国小说史的发展作了社会学与文化学的阐释。如第七篇作者从“汉末士流,已重品目,声名成毁,决于片言”发展为魏晋“吐属则流于玄虚,举止则故为疏放”的社会风气,从当时佛教、老庄思想盛行,终于在文人中形成清谈的时尚,来说明魏晋志人小说赖以产生的社会思想背景。如第八篇论唐传奇的繁荣原因时,能指出当时考试重“行卷”,以至有举子将小说放人行卷,以显示其史才、诗笔与议论等多种才能的社会风习。如第十二篇论宋话本的兴起时,强调联系“民物康阜”的城市经济,“游乐之事甚多”的市民文艺的发展来加以剖析。又如第十六篇论述明代中叶神魔小说的盛行与当时社会普遍尊崇道教的风气密切相关。凡此等等,皆可洞见作者学术视野之开阔,理论修养之高超。

⑵作者特别重视艺术独创性,并以是否有艺术创新作为衡估历代小说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尺。他在《记苏联版画展览会》中说:“依傍和模仿,绝不能产生真艺术”,其实作者对小说的评价亦复如此,故《史略》对那些模仿因袭、毫无新意的各种续作”皆严厉批评,如对《世说新语》的一些续作进行批评:“纂旧闻则别无颖异,述时事则伤于矫揉。”他对十余部《红楼梦》的续作亦有批评。但作者对艺术创作有新意的续作还是肯定的,如评《西游记》的续作《西游补》说,“惟其造事遣辞,则丰赡多姿,恍忽善幻,奇突之处,时足惊人,间以俳谐,亦常俊绝,殊非同时作手所敢望也”。在第十二篇《宋之话本》中,作者将宋代传奇萎黄的原因归结为缺乏艺术独创,此所谓“宋一代文人之为志怪,既平实而乏文彩,其传奇,又多托往事而避近闻,拟古且远不逮,更无独创之可言矣”

艺术特色

搜罗宏富,采辑审慎

作者为撰写此书,事先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大凡版本异同存佚,作者生平经历等无不摭取辨析。早在1912年,作者就辑录了包括《幽明录》、《冥祥记》在内的汉至隋的古小说三十六种,编成《古小说钩沉》,这部分材料主要用于《史略》第三至七篇。在授课过程中,作者又编辑了《唐宋传奇集》四十五篇,逐篇分辨真伪、校订谬误、考证源流,这部分资料主要用于史料的第八至十一篇。作者还编有《小说旧闻钞》,收集宋至清末的小说四十一种,考订作者事迹、作品源流,辑录古人评语,这部分资料主要用于《史略》第十二到二十八篇。

文辞简洁,品评精到

《中国小说史略》非唯史料丰富,而且所运用的语言亦简洁而精妙。作者采用了典雅的文言,寥寥数语,入木三分。其《序言》交代使用文言的原因说,“又虑钞者之劳也,乃复缩为文言,省其举例以成要略”。如第八篇论唐代传奇文的艺术特色说,“小说亦如诗,至唐代而一变,虽尚不离于搜奇记逸,然叙述婉转,文辞华艳,与六朝之粗陈梗概者较,演进之迹甚明,而尤显者乃在是时则始有意为小说”。凡此皆要言不烦,如老吏断狱,虽用语不多,而入木三分。

对比评析

《中国小说史略》常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评析小说的艺术成就,如评《红楼梦》说,“全书所写,虽不外悲喜之情,聚散之迹,而人物事故,则摆脱旧套,与在先之人情小说甚不同” 。这样的观点在后来的《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六讲中发挥得淋漓尽致,“至于说到《红楼梦》的价值,可是在中国底小说中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总之,自有

作品影响

⑴作者首次从文体演进的角度,勾勒了中国小说发展的历史进程,对中国小说从酝酿、发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撰写出了中国第一部系统的小说史,填补了小说史研究的学术空白,具有学术开拓性。

⑵首次对中国古代小说全面地进行了类型研究,从而开创了小说批评的新模式。《中国小说史略》对宋代及其以前小说的分类并无太多的新意,基本沿袭了古人的说法;他对小说类型的新设计主要体现在元明清时期各类小说的划分与界定,如元明之讲史,明代之神魔小说、人情小说、拟宋市人小说,清代之拟晋唐小说、讽刺小说、人情小说、狭邪小说、侠义小说、公案小说、谴责小说等,这些名称迄今沿用。

⑶对每类小说的渊源与流变进行了系统地考述。如第二十六篇关于狭邪小说的分类与源流、第二十八篇关于谴责小说的理论界定与例证阐释,即为显例。[1]

参考文献

  1. 《中国小说史略》,新浪网2006年1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