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欢迎当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实资料,洗刷冤屈,终结网路霸凌。

中华中路街道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事实揭露 揭密真相
跳转至: 导航搜索
中华中路街道

中文名 :中华中路街道

所属地区:贵州省贵阳市

中华中路街道隶属贵州省贵阳市,中华中路街道办事处辖区地处贵阳市中心位置,以区内主干道中华中路命名。辖区面积0.38平方公里,人口16052人(2010年)。辖区共有7条路,10条街,3条巷。经过旧城改造,辖区居民现已相对集中于富水北路与省府路之间。办事处下辖富水、圆通、贵山和正新4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原坐落在辖区内的贵阳市人大常委会、贵阳市政协在当时就体现了中华中路的政治中心作用。

街道环境

辖区内还有省歌舞团、省人民剧场、市艺术中心、世纪星光影城、万卷书城等单位,集中了贵阳市文化艺术方面的大量资料。辖区内的贵阳市交通银行、中国工商银行贵州省分行、中保贵阳分公司、太平洋保险贵阳分公司、人寿保险贵州分公司营业管理部、平安保险贵阳分公司、贵阳市商业银行兴筑、贵山、富北支行等,奠定了金融中心的地位;久负盛名的同济堂药业、华联酒店、盛安酒店、泰洋酒店、莫泰168连锁酒店、天洋楼酒店,为投资观光人士提供优质的服务。辖区小十字“香酥鸭”一条街;省府路“酸汤鱼”一条街;富水路婚纱影像一条街形成规模。拥有“艾维时尚”、“智诚百货”、苏宁电器”、“龙港百盛”、“东方牛仔”、“时代广场”、“北京华联超市”、“青禾丽人名店”、“羲和广场”、“星巴利”、“上岛咖啡”、“星光灿烂”众多知名商家的中华中路、富水北路等商业街,作为贵阳市的传统商业、娱乐中心区,代表了贵阳市的繁荣和经济发展的规模,是贵阳市的商业经济中心。辖区名胜古迹数处。

发展历史

大十字人行天桥建于1994年,环形天桥以其亮丽的外表及新颖的造型成为贵阳市的一个标志性建筑。省府路 省府路得名于原民国贵州省政府所在地,最早可溯及清政府所设巡抚衙门,国民政府成立后,是贵州省政府所在地,1946年,杨森担任贵州省政府主席时,用石块将省政府门口的土路改建成了今天的石块路。虽几经风雨,几经维修,但仍保持石块路。觉园尼庵 觉园尼庵原名觉园寺,位于现富水北路15号,创建于清同治年间(1862—1874年)。当时因夏氏夫妇笃信佛教,将猪槽井(今富水北路)住宅捐出改建寺院,由悟性主持庵内事务。1929年王家巷文通书局失火烧毁,1931年重建。1958年贵阳市佛教协会成立,觉园寺由市佛教协会理事镜明比丘尼负责管理为生产自救,同年组织缝纫等生产服务事业。1963年开设觉园素斋店经营素食。从1991年开始,觉园具体工作由四川尼众佛学院毕业僧释藏青法师接管。县学宫 县学宫位于现贵阳幼儿师范学校,县学宫是贵筑县学的俗称。清(道光)《贵阳府志》记载:贵筑县学在城内东北隅。现仍保留建于明末清初中西建筑,大戏台、花台,并有古访刘氏之祠。近年来,中华中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紧紧围绕云岩区委、区政府“对内挖潜、对外扩张”、“空间有限、发展无限”的发展思路,确立了“经济要跨越、各项工作上台阶、社区建设创特色”的指导思想,提出了经济工作“人人都是招商引资的主题、处处都是招商引资的环境”和“思路清、目标准、动作快、工作实”的工作目标。形成了“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协调服务为纽带,以注重税源为原则”的经济发展思路,从而摆脱了传统思维模式,初步形成了既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又有鲜明特色的街道经济工作格局。通过努力,街道经济明显增强。

发展规划

“十一五”期间,辖区将结合自身实际,调整产业布局,推进“核心圈、外围圈”的梯度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重在构建城区商务和运用楼宇载体上下功夫,实现商贸和楼宇经济大发展,同时,把社区服务与楼宇经济的发展有机结合,整合资源,聚集功能,拓展城区服务业发展空间,实现“核心圈”,经济向立体纵深发展,增创中心城区经济发展的新优势。1、强化招商引资意识。牢固树立“招大商、大开发、大发展”意识,切实营造“亲商、扶商、稳商”的社会氛围,全力构筑“全体招商”的工作格局。2、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战略。以“楼宇经济”促进产业和经济层次的提升,充分利用好辖区内汇明、康泰、海恒、新居、天恒等房开公司开发的楼盘,发展第三产业,进一步发展所引进的房地产企业。3、建立招商引资的资金保障体系。安排专门的招商引资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专款专用,使招商引资工作能够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4、加大招商引资的对外宣传工作。借助各种新闻传媒,大力宣传辖区的投资环境、资源优势、优势企业,不断提高知名度,增强对外界的吸引力。5、加大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加强对现有人员的岗位培训,使他们在职业道德、专业知识及业务技能方面达到规范要求,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水平。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