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世紀的哭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內容簡介

作者以廣泛而全面的新聞調查,講了一個故事:

艾滋病,為什麼會在美國流行?

為什麼在這場災難中,時間就是生命?

故事是以時間為脈絡呈現給大家的,在閱讀過程中,你將知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獲得性免疫綜合徵(AIDS)是如何在美國發現並擴散的,從中你將看到影響艾滋病的大量事件及各種人物,尤其是政府部門、醫療及研究機構、同性戀組織、媒體中的個體。它在以大量事實刻畫人類的懦弱、絕望、自私、貪婪的同時,也以精彩的細節呈現了人類在死亡危機時的勇氣、進取、無私、悲憫。

本書1987年獲得石牆圖書獎,作為20世紀美國同性戀歷史上最具預見性的編年史,被譯成7種語言。

獲美國國家圖書獎提名,1993年被HBO拍成電影,共獲20項提名、9個獎項,包括1994年的艾美獎。

入選紐約公共圖書館「世紀之書」。被《時代周刊》列為「百大非虛構經典」。

作者簡介

蘭迪•希爾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識到艾滋病問題的美國記者之一。

197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新聞專業,但作為出櫃的同性戀者,在當時報社和電視台的恐同環境下難以找到全職工作。

做了幾年自由記者之後,1981年,他進入 《舊金山紀事報》,成為國內新聞記者,也是全職報道艾滋病的首位記者。他一直致力於艾滋病報道,包括醫學、社會、政治影響方面,他的作品因極具敘事性、將個人故事與政治和社會報道交織在一起而備受讚譽,因此,他被譽為「同性戀生活的傑出的編年史作家和同性戀問題的發言人」。

1988年,希爾茨榮獲美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協會頒發的傑出作者獎。

1999年,紐約大學新聞系將希爾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報道評為「美國20世紀新聞作品100強」的第44位。

在寫作本書期間,他接受了艾滋病檢測,並要求醫生在他寫完之前不要告訴他結果,以免影響他的客觀判斷。在把稿件交給出版商的當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陽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藥物AZT幾年後,1994年死於艾滋病併發症。

原文摘錄

以前。 這個詞將永遠成為數百萬美國人——尤其是美國同性戀公民——的人生分水嶺。一邊是患病後的生活,一邊是患病前的美好記憶。 以前和以後。這種疾病把患者的人生分割成兩部分,就好像大型戰爭或經濟大蕭條通常被作為理解一個社會的分界點。 「以前」將承載着無數的細節記憶和舊日情懷。「以前」意味着天真和任性、理想主義和目中無人。最重要的是,這是死亡來臨前的時光。準確來說,在那個陽光明媚的早晨,死神已在人潮中推搡着前進,如同一個粗魯的遊客想要占據遊行隊伍的領頭位置。然而,它的存在還尚未被察覺,僅有20或30名男同性戀明顯感到身體有莫名的不舒服。而這一小群人將在這一天成為未來和過去的連接點。 當「鬥牛犬浴場」的花車駛進市政廣場,遊行隊伍再一次歡呼起來。肌肉發達的年輕男子身着黑色皮背帶,既帥氣又好看,從市場街過來他們一路在籠狀花車裡跳着迪斯科。當晚,他們會出現在浴場的監獄主題派對上,是蒸蒸日上的舊金山性產業發起的一個狂歡派對。

書評

書評開始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作者的生平。

蘭迪•希爾茨(Randy Shilts,1951—1994),1980年代初第一批意識到艾滋病問題的美國記者之一。 1975年,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新聞專業,但作為出櫃的同性戀者,在當時報社和電視台的恐同環境下難以找到全職工作。 做了幾年自由記者之後,1981年,他進入 《舊金山紀事報》,成為國內新聞記者,也是全職報道艾滋病的首位記者。他一直致力於艾滋病報道,包括醫學、社會、政治影響方面,他的作品因極具敘事性、將個人故事與政治和社會報道交織在一起而備受讚譽,因此,他被譽為「同性戀生活的傑出的編年史作家和同性戀問題的發言人」。 1988年,希爾茨榮獲美國新聞工作者和作家協會頒發的傑出作者獎。 1999年,紐約大學新聞系將希爾茨的1981年至1985年的艾滋病報道評為「美國20世紀新聞作品100強」的第44位。 在寫作本書期間,他接受了艾滋病檢測,並要求醫生在他寫完之前不要告訴他結果,以免影響他的客觀判斷。在把稿件交給出版商的當天,他被告知艾滋病病毒陽性,在服用抗艾滋病藥物AZT幾年後,1994年死於艾滋病併發症。 很感謝我的讀書群的小朋友安利了我這本大部頭,也一直在督促我看書,在此我特別感謝108小朋友,沒有你的日常嘮叨,我斷然是堅持不下來的。

看這本書的時間點是2月中旬之後,當時剛追完想見你。然而看這本書的感覺,卻也和想見你相似。

全書分為九章,但對於看完整本書的我,感覺這本書應該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章節Ⅰ~章節Ⅳ

第一部分主要是介紹大量(非常非常多!)出場人物,這些人物有的貫穿了整本書,有的只是純粹工具人的存在。然後整本書的敘述方式特點也在這一部分開始體現:同一時刻下不同場景的轉換。前一刻你還漂浮在舊金山的空中,下一秒你就在紐約人群的中心。

也正因為這樣的特點,這一部分快300頁的內容,很容易勸退人。我看完一遍之後再來回味,卻覺得第一部分寫的挺好。因為這一部分是必要的鋪墊,如果你第一部分看的夠認真夠仔細,之後劇情爆炸的時候你所獲得的閱讀體驗就更好。

我之前說的和想見你相似的點也在這裡,想見你很多人都覺得前十集很冗長很枯燥想快進,但前十集有着很多重要的鋪墊細節,甚至結局一開始就出現了。

《世紀的哭泣》第四章讀完 1982整整一年,艾滋病的人數不斷增加,醫生和相關科研人員不斷奔走,卻依舊爭取不到該有的經費和關注度 媒體方面,有關同性戀瘟疫的文章之所以能發表,不過是因為連有身價的人和非同性戀最終也不能倖免 他們至始至終都認為艾滋病是同性戀才會得的病。 第二部分:章節Ⅴ~章節Ⅶ

第二部分是劇情飛速發展的階段,我也是從這一段開始進行每一章的書評記錄。因為經歷了第一部分的洗禮,你不再對出場人物感到陌生,轉而對他們的一舉一動開始關心,猜測擔心他們未來的命運。艾滋病的嚴重性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知,不同領域的人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激烈。下面是我之前每一章所寫的書評。

《世紀的哭泣》第六章(√),感覺這本書只要熬過前面三百頁,粉墨登場的各個人物和相關組織之家錯綜複雜的關係你就能開始理順從而開始擁有一種上帝視角,能冷靜地看着事件逐步走向你所熟悉的那個歷史軌跡。第六部分的大標題例行公事,看完章節才知道這四個字有多麼諷刺。就如同每一章節開頭《鼠疫》的選段:人的無知確有高低之分,這就是我們所謂的邪惡或有德,而最無可救藥的邪惡是這樣一種無知:誤以為自己什麼都知道。於是乎聲稱自己有權殺戮。1983年的這個夏天,艾滋病的肆虐已經被眾多醫生科研人員所肯定,他們四處奔走,大聲呼喊,尋求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關心和資助。比起舊金山的齊心協力,紐約市的騷操作真是讓我開了眼界。紐約市對這場疫病的反應就是完全不採取任何應對措施,所有的精力都用來穩住同性戀,不造成恐慌。這真的讓我想起這次冠狀疫情的某個政府。此外,明明艾滋病會通過血液傳播的事實已經不斷湧現,但相關部分還是以利益為先大局為重,不對血液進行進一步的篩查,間接或直接導致了很多健康人飽受折磨的枉死。這不是個政府問題,這是個健康問題,這不是同性戀問題,這是人類的問題。而以加羅為首的一部分科研人員,也因為害怕率先發現自己對艾滋病的研究為他人做嫁衣而拒絕合作,這種美國人身上的科學帝國主義思想,實在令人唾棄!現在美國的眾多所作所為,依舊能看出這一思想的延續。比起這些醜惡的政客科學家,在瀕臨死亡的這些同性戀艾滋病人身上,卻湧現了人性的光輝,他們飽受肉體和精神的折磨,依舊嚮往光明,讓人不禁潸然淚下。

《世紀的哭泣》第七章。夜的第七章,故事即將結尾。 第七章從1984年克萊默的亞特蘭大之行開始,他再一次見證了同為同性戀但因為陣營不同而產生的巨大分歧。隱藏身份的同性戀很少會要求他人公平公正地對待自己的同類,因為這樣會使人們注意到他。在一部分血庫已經開始篩選,美國的紅十字會繼續忽視,只考慮自己的利益。舊金山也圍繞是否關閉浴場產生了曠日持久的辯論戰,明明是為了同性戀的健康着想,可是一部分同性戀群體的狹隘思想,還是不斷阻止着正確方向的前進。浴場老闆,腦子裡想的只有錢,只有錢,他們根本不在乎同性戀的死活。正確方針的得以貫徹,靠的都是越來越多的犧牲者和更高超的政治手段。然而這些前仆後繼之人,卻被污名化,被認為是叛徒,散播販賣焦慮。另一方面,對艾滋病的研究突飛猛進,這本是可喜可賀的事情,卻被一場榮譽爭奪戰給蓋過了風頭。科學家除了和病毒抗爭,還要和體制和斗。以美國癌症研究所為首,一方面嫉妒害怕法國的科研成果,一方面又對本國的疾控中心四處提防。勁不往一處使,勾心鬥角。美國政府滿腦子,也都圍繞連任圍繞正確的政治意識打轉,同性戀和艾滋病問題,不斷被擱置掩蓋。血庫應該更早開始檢測血液;研究者應該更早開始尋找艾滋病病毒;科學家應該把自己小算盤擱在一旁;新聞媒體應該早點提供更確切的疫情報道。然而當所有人都同意這一切的時候,已經太晚了。蓋瑞和比爾在這一章的表現,更體現了這種反諷效果。

第三部分:章節Ⅷ~章節Ⅸ

這一部分是收尾了,你刷起來也會特別快,但我讀的時候很不舍,基本上放慢了閱讀速度,仿佛想和這些人物告別一樣。

最後的那場心靈的盛宴,讓我對比爾·克勞斯的喜愛又上升了一個階段。

以上為儘量不涉及劇透的書評,但其實大家都知道歷史的結局,但我們所不知道的是歷史的進程中到底發生了什麼?為什麼艾滋病在短短五年內得不到有效遏制?我就點到為止了,具體細節留待你們去書里探索,這是一本值得你反覆閱讀的書。

最後來聊聊書裡面我最喜歡的幾位人物。

1.比爾·克勞斯 他是整本書的靈魂人物,貫穿全書。他從一開始的政治明星漸漸轉變為一個為了艾滋病和政府和同性戀群體戰鬥的鬥士。他本身是同性戀,他早期為了爭取同性戀的合法權益而一舉成名,有着聰明的頭腦和高超的政治手段。但當他意識到艾滋病正開始不受控制地在同性戀群體之間開始傳播並且蔓延開來的時候,也是第一批站出來振臂高呼的人,哪怕之後因為他這樣的舉動,他昔日的榮光皆為虛妄。在我看來,這是一個極富人格魅力的人。

2.蓋瑞·沃什 喜歡他是因為他身上的矛盾性。他是一個心理治療師,在他不幸染上艾滋病的時候,他沒有自怨自艾,而是積極投身為了艾滋病患者爭取權益的相關活動之中,燃盡了自己的生命之火,照亮了他人。

3.唐納德·弗朗西斯 身為疾控中心的負責人,有着多年第三世界應對流行病的經驗,他一心在前線為防控艾滋病而努力。他付出了自己大部分的時間心血,卻被政治和科學家的骯髒一面給困住了手腳,他輸給了體制,但他所付出的努力,不應該被遺忘。

總結:艾滋病的前世今生,能從這本書裡面找到答案。除此之外,我們也能從裡面吸取教訓,歷史重演所帶來的悲劇和後果是我們不能承擔的。如今,我們的網絡比1980年發達得多,這意味着信息的透明度更高,儘管這世界上還有着無數的目光短淺和自私自利的人,但我們能齊心協力。

PS:每一小節的引言,很喜歡且有深意。 [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