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雞桑(學名:Morus australis Poir.),是蕁麻目桑科桑屬植物,落葉喬木或灌木,無刺;冬芽具芽鱗,呈覆瓦狀排列。葉互生,邊緣具鋸齒,全緣至深裂,基生葉脈三至五出,側脈羽狀;托葉側生,早落。花雌雄異株或同株,或同株異序,雌雄花序均為穗狀;雄花,花被覆瓦狀排列,雄蕊與花被片對生,在花芽時內折,退化雌蕊陀螺形;雌花,花被片覆瓦狀排列,結果時增厚為肉質,種子近球形,胚乳豐富,胚內彎,子葉橢圓形,胚根向上內彎。
分布於中國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朝鮮、日本、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及印度也有分布。常生長於海拔500-1000米石灰岩山地或林緣及荒地。
韌皮纖維可以造紙,果食成熟時味甜可食。桑葉為家蠶主要飼料;木材紋理細緻,色澤美觀,可以作工藝用材;果實可以生食或釀酒,莖及樹皮可提取桑色素;各部可供藥用。
- 中文學名:雞桑
- 拉丁學名:Morus australis Poir.
- 別 稱:小葉桑
- 界:植物界
- 門:種子植物門
- 亞 門:被子植物亞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 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蕁麻目
- 科:桑科
- 亞 科:桑亞科
- 族:桑族
- 屬:桑屬
- 種:雞桑
- 分布區域: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等地
- 命名者及年代:Poir.,1796
形態特徵
灌木或小喬木,樹皮灰褐色,冬芽大,圓錐狀卵圓形。葉卵形,長5-14厘米,寬3.5-12厘米,先端急尖或尾狀,基部楔形或心形,邊緣具粗鋸齒,不分裂或3-5裂,表面粗糙,密生短刺毛,背面疏被粗毛;葉柄長1-1.5厘米,被毛;托葉線狀披針形,早落。雄花序長1-1.5厘米,被柔毛,雄花綠色,具短梗,花被片卵形,花葯黃色;雌花序球形,長約1厘米,密被白色柔毛,雌花花被片長圓形,暗綠色,花柱很長,柱頭2裂,內面被柔毛。聚花果短橢圓形,直徑約1厘米,成熟時紅色或暗紫色。花期3-4月,果期4-5月。[1]
主要價值
經濟:莖皮纖維可制有紙質和人造棉。果可生食、釀酒、制醋。葉亦可飼蠶。
園林:庭蔭樹。
醫藥:《藥典》。
【僳僳藥】不早馬此:根治感冒咳嗽《怒江藥》。
【傣藥】根皮治淋巴結核《滇省志》。
【白藥】葉治風熱感冒,頭痛,目赤,肺熱咳嗽《大理資志》。
【苗藥】桑樹皮,山骨皮:全株和葉用於散風熱,清肝明目;根皮用於瀉肺,利尿;嫩枝用於祛風濕,利關節;果穗補肝益腎,血生津《湘藍考》。
【瑤藥】水蠶根(uon zamh gom),桑亮端,根用於感冒咳嗽,急性肝炎,腎炎水腫,風心病及產後缺乳,病後體弱。
根皮、葉(雞桑):甘、辛,寒。清熱解表。用於感冒咳嗽。
相關變種
狹葉雞桑(新擬)
葉披針狀長卵形,基部心形,兩側有時耳狀。
分布於陝西、湖北。海拔1500米左右。
花葉雞桑(雲南植物研究)
葉寬卵形,葉緣具多個不規則缺刻狀深裂。
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蘇、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海南、四川、貴州及雲南。生長於海拔5001000米山坡荒地林緣。
細裂葉雞桑(雲南植物研究)
葉不規則深裂,裂片線形,常具2次羽裂。分布於雲南(鎮雄)。海拔1600米左右。
戟葉桑(植物分類學報)
葉3-5深裂,中裂片線狀披針形,長8-12厘米,寬1-2厘米,裂片全緣,稀具1-2小齒。
分布於陝西。
雞桑葉形變化甚大。戟葉桑雖然葉形與原變種有很大差別,但花果基本相同,故合併於該種。
雞爪葉桑
該變種葉為3-5條狀深裂,中裂片遠長於側生裂片,裂片邊緣具細鋸齒。生長於海拔1000-2200米山溝灌叢。
分布於陝西、甘肅、江西、湖北及四川等省。沿秦嶺和大巴山地區分布。
生長環境
常生長於海拔500-1000米石灰岩山地或林緣及荒地。
分布範圍
分布於遼寧、河北、陝西、甘肅、山東、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朝鮮、日本、斯里蘭卡、不丹、尼泊爾及印度也有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