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风燥

来自松柏之青的图片

风燥,是病因学术语;指风和燥相结合,多感于秋燥时令。

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胁痛,皮肤干涩,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等。治宜润燥清肺为主,兼以疏风。

中医认为外感咳嗽包括风寒咳嗽、风热咳嗽、风燥咳嗽,所以风燥咳嗽是外感咳嗽的一种。燥邪最容易伤津,导致一系列干燥的症状,肺燥咳嗽主要症状有鼻干、眼干、口干、唇干、皮肤干、干咳、少痰、胸闷、气短,由于肺与大肠相表里,所以还会出现阳明燥金,大便秘结的现象。风燥咳嗽的用药,治疗上主要包括润肺清燥、泻肠通便,中药包括桑叶、枇杷叶、麦冬、生地、百合,中成药方面包括百合固金片、上清丸、三黄片、清燥救肺汤、百合固金汤等,同时也包括食疗的方法,比如秋季多吃百合、山药、藕、梨子、萝卜等润肺、清肠、通便的食物,保证肺能够正常的宣发肃降,减轻一系列干燥的症状。

看到一例风燥证医案,联想到慢性顽固性胃炎有没有可能是风燥呢?

唇上生长皮屑,如鱼甲翻起,唇皮有绷痒不适的感觉,撕揭则疼痛出血,老屑脱落,新屑复生,绵绵难愈。此因风燥之邪,干扰上焦,导致血不濡燥,液不养血之故。

辨证:此疾如用滋阴润燥之剂,往往无效;应知病的主因是“风”,因“风”以致燥,“风”是主邪,“燥”是客邪。此疾首治风,风息而燥平。

治则:以辛散疏解风邪,佐甘寒平其燥。药如:薄荷、荆芥、蝉衣、牛蒡、蔓荆、僵蚕、桑叶等。“轻可去实”之味甚效。

验案:曾见陆仲鹤老师治一15岁男孩,上下唇皮鳞起,奇痒,撕皮则血出,痛难忍,已治数年无效。 陆老断为“风燥”,用僵蚕10、蝉衣10、牛蒡15、荆芥10、白芷10、防风12散其上郁之风。桑叶10、菊花10、竹叶10、枇杷叶20、旱莲草25、瓜霜12、柿霜12。平其燥,三剂而愈。

病孩过去服滋阴之药过多,致风邪不得发越,转而更加燥化,陆老识此,以轻扬宣透,佐甘寒之剂而愈。唇质柔匀,不再生屑。[1]

目录

参考文献

  1. 风燥, 医学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