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山市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平顶山别名鹰城。位于河南省中部。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3°08′至34°20′、东经112°14′至113°45′ 之间。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截止到2016年10月,辖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代管舞钢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含汝州市),全市总人口440.23万人(不含汝州)。
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有沙河、汝河、澧河、甘江河等31条河流,大中型水库175座,库容28亿立方米。
境内丛林叠嶂,山峦起伏,有国家5A级石人山(尧山)风景旅游区、石漫滩国家森林公园、白龟山风景旅游区、昭平湖风景旅游区。[1]
历史沿革
平顶山市的历史可追溯到五、六千年以前。商周时代,这里属应国。
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年)置高阳县。
隋朝时,分属襄城郡和颍川郡。
唐代先后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平顶山境域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
民国初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
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1954年成立平顶山煤矿筹备处,1956年1月,成立中共平顶山矿区委员会,1956年3月,成立许昌专员公署平顶山办事处,下辖东高皇、大营、西高皇、井营四个乡。1957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属省直辖市,下辖二镇四乡,即诸葛庙镇、西高皇镇和大营乡、东高皇乡、井营乡、姚孟乡。
1958年,市区设立了五个街道办事处,城市建设开始起步。1960年撤销宝丰县,将原县属行政区域划归平顶山市,次年又恢复宝丰县制,仍归许昌专署领导。
1964年3月,平顶山市改为平顶山特区,实行双重领导,以煤炭部领导为主,河南省领导为辅。1968年3月,恢复平顶山市,仍为省辖市。1969年设置新华区和卫东区。1971年建立西区。1977年舞钢区划归平顶山市,1979年舞钢区又划归许昌地区管辖。1982年,舞钢区重新划入平顶山市。
1983年9月,分属许昌地区的鲁山、宝丰、叶县三县划归平顶山市管辖,1986年2月又将许昌地区的襄城县和郏县、洛阳地区的临汝县划归平顶山市。 1988年6月,撤销临汝县,设立汝州市。1990年9月,撤销舞钢区,设立舞钢市。二市均为河南省计划单列市,由平顶山市代管。汝州市于2011年6月1日正式施行省直管体制。
1994年8月10日,平顶山市郊区更名为湛河区。1996年12月,襄城县又划归许昌地区。1997年12月18日,设立平顶山市石龙区。至此,全市辖四县(鲁山县、宝丰县、叶县、郏县)、四区(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代管汝州市、舞钢市,全市共有99个乡(镇)、25个街道办事处,299个居民委员会、2584个村民委员会。
汝州市2011年被省政府省发改委确立为河南10个省直管试点扩权县市之一。2014年1月1日全面实行省直管体制。
2005年,平顶山市乡镇区划调整,撤并5个(原出处为9个)乡镇。舞钢市撤销王店乡,并入尚店镇管辖,尚店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撤销安寨乡,并入枣林乡管辖,枣林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鲁山县撤销土门乡,并入背孜乡管辖,背孜乡人民政府驻地不变。宝丰县撤销观音堂乡,并入大营镇管辖,大营镇人民政府驻地不变。石龙区撤销南顾庄乡,设立相应街道。撤并后,平顶山市全市有93个乡镇、39个街道;平均每个乡镇人口为5.19万人,平均面积为84.75平方千米。
行政区划
截止到2016年10月,平顶山市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含汝州市),辖叶县、郏县、宝丰县、鲁山县4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4区以及新城区、高新区,代管舞钢市。
全市共有乡34个、镇38个、街道53个(含宝丰县1个铁路办事处)。其中新华区1个镇、9个街道;卫东区12个街道;湛河区1个乡、9个街道;石龙区4个街道;新城区1个镇、3个街道;高新区1个镇、一个街道;宝丰县12个乡(镇)、1个铁路办事处;叶县15个乡(镇)、3个街道;鲁山县20个乡(镇)、4个街道;郏县13个乡(镇)、2个街道;舞钢市8个乡(镇)、5个街道。[2]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至34°20′,东经112°14′至113°45′ 之间,以中心市区建在"山顶平坦如削"的平顶山下而得名。全境东西长150公里,南北宽140公里,总面积8802平方公里。中心市区位于北纬33°40′至33°49′,东经113°04′至113°26′,东西长40公里,南北宽17公里,面积421.5平方公里。
气候特征
平顶山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地处暖温带,春暖、夏热、秋凉、冬寒,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风向以偏南、西北、东北风最多,春 夏盛刮偏南风,秋冬盛刮偏北风,常有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入侵。
平顶山市处于暖温带和亚热带气候交错的边缘地区,具有明显的过渡性特征。这一带冷暖空气交汇频繁,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无霜期长。全市年总日照时数为1800~2200小时。年平均气温在14.8~15.2℃之间;极端最低气温为-11.3℃,极端最高气温为38.1℃。无霜期214~231天,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全市年降水量为1000毫米左右,春季和秋季是比较适合到这里旅游的季节。
地形地貌
平顶山市处于豫西山地和淮河平原的过渡地带。西部以山地为主,最高山峰位于鲁山县西部边界的尧山,海拔2153.1米。东部以平原为主。在低山和平原之间,分布着高低起伏的丘陵。从北往南看,大体有三列山地夹两组河谷平原。北部是箕山,中部是外方山的东段及平顶山市区以北的落凫山等低山,南部则是伏牛山东段及其余脉。北部夹北汝河冲积平原,南部夹沙河、澧河等冲积平原。其海拔高度大多在300-700米之间,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3]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平顶山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有煤、盐、铁、铝、石膏、耐火粘土、石灰岩等57种矿藏,尤其煤、盐、铁储量较大。煤田面积1044平方公里,原煤总储量103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51%,素有"中原煤仓"之称;铁矿储量6.64亿吨,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的76.3%,矿石品位20.78~44.13%;盐田面积400平方公里,远景储量2000多亿吨,含氯化钠90%以上,居全国井盐第二位;石膏储量3.16亿吨,占全省总储量的77.3%;铝钒土、粘土、花岗岩、水泥灰岩、石灰石等几十种矿产资源品位高、储量大、易开采。丰富的矿产资源为能源、冶金、建材、化学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淡水资源
由于平顶山市地处淮河流域上游,水资源严重不足,人均水资源量364立方米,低于河南省人均406立方米的水平,占中国人均2100立方米的1/6,占世界人均水平的1/20,为极度缺水地区。[4]
人口民族
常住人口
截至2017年底,全市总人口440.23万人(不含汝州),常住人口405.37万人,城镇化率54.04%。 折叠民族宗教 民族
平顶山市属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是全省民族工作任务较重的省辖市之一。全市有48个少数民族,共计77017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6%。其中回族人口居多,总计60014人,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7.9%;满族8609人;蒙古族6025人;其他45个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总计2369人。在平顶山市,少数民族的分布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城镇少、农村多的特点,各县(市、区)均有分布。全市有3个少数民族人口在万人以上的县(市、区)即叶县、郏县、湛河区;有2个民族乡即叶县马庄回族乡和郏县姚庄回族乡;少数民族人口占30%或300人以上的行政村64个;民族学校18所(回中2所、回小15所,蒙古族小学1所)。
宗教信仰
平顶山市传布的宗教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5种。全市有信教群众近50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0.4%。分布在全市各县(市)区的所有乡(镇、街道);全市有正式开放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470处。其中佛教寺庵61座,道教宫观73座,伊斯兰教清真寺61坊,天主教堂2座,基督教堂点273处;建立爱国宗教团体40个,其中,市级宗教团体5个,县级宗教团体35个,各类教职人员1422人。[5]
经济概况
综述
2014年,平顶山市完成生产总值1289.3亿元(不含汝州市),同比增长8.4%;规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89.7亿元,增长10.5 %;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12.4亿元,增长9.2%;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08.0亿元,同比增长17.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06.4亿元,同比增长12.8%。
第一产业
平顶山市2013年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90.3亿元,比上年增长4.5%。其中农业产值135.3亿元,林业产值10.1亿元,牧业产值134.1亿元,渔业产值4.9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5.8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1%、5.0%、5.8 %、6.3%、6.2%。
2013年粮食总产量201.1万吨,下降0.9%,其中夏粮99.05万吨,秋粮102.02万吨。经济作物中,棉花产量1757吨,增长2.4%;油料总产量16.0万吨,增长2.6%;蔬菜瓜果类总产量286.9万吨,增长1.6%;烟叶总产量3.9万吨,增长17.4%。
2013年肉类总产量40.2万吨,比上年增长3.0%,其中猪肉产量26.3万吨,增长4.8%;禽蛋产量15.2万吨,增长1.2%;奶类总产量23.2万吨,增长0.0%。生猪存栏270.1万头,下降4.7%;山绵羊存栏99.2万只,增长0.3%。大牲畜年末存栏头数75.5万头,比上年下降1.6%。其中牛存栏69.4万头,下降1.0%。水产品产量47378吨,比上年增长0.6%。
第二产业
平顶山市2013年全年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2973.3亿元,比上年增长6.3%;完成工业增加值835.8亿元,增长6.2%,其中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683.4亿元,比上年增长7.1%。分所有制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8.1亿元,增长1.5%;集体工业企业增加值14.2亿元,增长12.4%。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08.3亿元,增长8.6%;重工业完成增加值575.1亿元,增长6.8%。
规模以上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增加值增速居前的行业为: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3.9亿元,增长32.8%;专用设备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1.3亿元,增长36.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4.2亿元,增长22.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增加值69.8亿元,增长12.9%。
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高技术产业增加值15.4亿元,增长16%,高于规上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8.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4.5%;产销率97.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实现利税248.0元,增长8.6%,其中利润144.2亿元,增长13.5%;亏损企业90家,比上年下降2.2%;亏损企业亏损额24.3亿元,比上年增加了17.5%;亏损面为12.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产成品库存77.6亿元,比上年增长14.4%。
第三产业
平顶山市2013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0.9亿元,比上年增长14.0%。分城乡看,城镇实现消费品零售额478.3亿元, 同比增长13.8%;乡村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4.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4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91.3亿元,增长11.0%。全年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实现增加值162.2亿元,增长7.2%。
2013年完成进出口总值476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出口总值36514万美元,增长28.5%,进口总值11097万美元,下降9.6%。实际直接利用外资4531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3%。年末实有" 三资"企业385家,比上年增加12家。
201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912.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0%。其中国内游客2910万人次,增长15.0%;入境游客2.7万人次,增长10.0%。国内旅游收入137.7亿元,增长16.0%;旅游创汇770万美元,增长10.0%。
2013年完成公路货物周转量256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2.3%,公路客运周转量51.3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8.5%。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3.0亿元,比上年增长8.5%。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用户414.4万部,增长17.1%,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47.1万户,增长6.0%。[6]
社会事业
教育
2013年平顶山市各级各类学校总数2731所,教职工68471人,在校生人数103.3万人;中等专业学校11所,在校生2.89万人;普通中学251所,在校生23.6万人。小学学龄人口入学率100%,小学、初中升学率分别为93.4%、85.9%。成人中等专业学校招生8600人,在校生9342人。高等院校五所,在校生9万余人 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民办教育、继续教育一应俱全,初步形成全面协调发展的国民教育体系。
科技
2013年末,平顶山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4.6万人。科技创新能力有新的增强,全年共申请专利2046项,增长8.3%。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12项,其中省级11项,国家级2项。
文化
2013年末,平顶山市拥有各类专业文艺表演团体6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8个,总藏量114.4万册。《平顶山日报》全年发行量1850万份,《平顶山晚报》发行量1677万份。拥有广播电台7座,中波广播发射台1座,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30.1万户。
2013年平顶山市有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保藏档案60.7万卷册。专业档案馆3个,机关企事业立档单位1327个,获得规范化管理认证的档案室546个。
医疗
2013年末,平顶山市共有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医务室、社区卫生服务站)1164个,卫生技术人员25267人,其中执业医师9658人,注册护士9295人,村卫生室2915个。
城市建设2013年,平顶山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85%;城市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万元GDP能耗1.019吨标煤,比上年下降3.94%。"12369"环保热线受理群众投诉1496起,处理率100%。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240天,达标率65.8%;市区交通噪声67.3分贝;没有酸雨。
社会保障
2013年,平顶山市已有38.1万名职工和11.7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统筹,47万名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统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总人数为127.5万人,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69.1万人,居民58.4万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236.7万人,领取待遇人数62万人。
2013年,平顶山市社会福利收养单位126个,床位数10358张,收养人数9465人。2013年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总人数33575人。享受城镇居民低保人数7.2万人,保障总额20548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8.9万人,保障总额26065万元,五保供养人数1.9万人。安置退役士兵复员干部2372人,其中转业士官74人。[7]
交通概述
高速公路
许平南、漯平洛、郑尧、太澳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和中国高速公路网络相连。
平顶山段许平南高速公路是国家规划的重点干线公路日照至南阳的重要组成部分。路线全长163公里(其中平顶山段长52公里)。该项目已于2004年11月建成通车。
平临高速公路系国家规划的南京至洛阳干线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省干线公路网规划的"五纵、四横、四通道"中的一横。2006年5月底建成通车。
平顶山段漯平高速与平临高速系同一线路,均为宁洛高速的重要组成路段。线路全长75.4公里,其中平顶山段长20.8公里,2005年12月建成通车。
平顶山段郑尧高速公路是河南省高速公路"686"规划网中的一条重要连络线,线路全长183公里,途径郑州、许昌、平顶山三市九个县(市、区),总投资88亿元。其中平顶山段全长101公里,总投资48亿元。郑石高速由河南中原高速公路股份有限公司全额投资建设,于2007年12月建成通车。
太澳高速平顶山段平顶山段,即洛阳至南阳高速公路寄料至分水岭段,于2008年11月建成通车。
叶(县)舞(钢)高速公路系河南省高速公路网总体规划中焦(作)桐(柏)高速公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线路北起平顶山市叶县,与宁洛高速相连,向南经叶县、舞钢市,止于平顶山市与驻马店市交界处。2010年底建成通车。
公路
截止2009年底全市农村公路通车里程已经达到11789.634公里,按照行政等级分,县道1274.278公里,乡道2004.513公里,村道8489.596公里,专用公路21.247公里 ;按照技术等级分,二级公路802.555公里,三级公路828.04公里,四级公路9037.866公里,等级公路占90.5%,等外公路1121.173公里。按路面类型分,铺装路面6886.245公里,无路面4903.389公里。全市所有行政村在2006年底提前省定目标一年全部实现了通水泥(油)路。
铁路
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境内铁路总长4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