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閨情》 | |
---|---|
唐代詩人李端寫的一首七言絕句 |
《閨情》是唐代詩人李端寫的一首七言絕句。此詩是作者深夜未眠有感而作。 這首詩的首句點明背景時間,次句寫室內景色氛圍,烘託了閨中思婦徹夜難眠的深層心態。三、四句刻畫了婦人出門張望後失望的神態,表達了婦人急切盼夫歸來的情懷。全詩語句輕簡,含蓄雋永,耐人尋味。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閨情》[1]
文學體裁;古詩
作者;李端
創作年代;隋唐
作品原文
閨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
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
詩詞注釋
夢難成:指輾轉反側,不能成眠。
不忿(fèn):不滿、惱恨。一作「不問」。
鵲喜聲:古人認為鵲聲能預報喜事。
詩句譯文
月落星稀眼看東方就要發亮,一夜未睡孤燈還搖曳着昏光。
披起衣服走到門前急切探看,惱恨那報喜的鵲聲把人欺謊。
詩文鑑賞
在唐代浩如煙海、燦若繁星的七言絕句中,這首《閨情》歷來膾炙人口。在李端存錄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這首《閨情》之所以千古流傳,確實因其富有自己的藝術特色,獨具一格、別有風致。這首詩,通過細緻的觀察,攝取思婦閨中特有的情態,用明白易懂、近似民歌的語言,運用形象化的手法,加以刻畫,把深閨之情,融匯於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之中,把一閨中思婦急切盼望丈夫的情景,寫得清新秀美,含蓄細膩,楚楚動人,惟妙惟肖,讓人讀過不能忘懷,並對女主人公產生極大的同情。
第一二句「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燈未滅夢難成」,詩人一開篇就選定了「月落」、「星稀」、「孤燈」這樣一些極富典型意義特徵的景物、事物,先構成深閨長夜、寂寥冷落的典型環境,渲染了情思起伏的濃烈氣氛。然後用「夢難成」三字,點破了女主人公的複雜的內心世界。其思婦與丈夫的深情厚愛也就盡在不言之中了。上面這是就藝術表現手法而言的,那麼其藝術表現過程又是如何呢?
詩人從天空、月亮、星稀,寫到地上、孤燈、人難眠;從室外「月落星稀天欲明」,寫到室內「孤燈未滅夢難成」;從天上的遠景,寫到地上的近景,只用兩句詩,就把其詩賦予了天上、地下、室內、室外、近物、遠天一個偌大的立體空間,讓女主人公置於這樣一個天地間馳騁自己的情思。
這個女主人公的情思或者明確說是閨情,那這閨情到底是什麼?她究竟在期待什麼?什麼事使她躺在床上輾轉反側,不能入眠?所有這些,詩人在詩中並沒有具體說明,當然也無須說明。既然是閨情,其中的意味,讀者自然可以領略一個大概。
女主人公,或許是一位獨守空房的少婦,在期待着丈夫早日歸來,或許是一個懷春少女期待她所愛的人早日托媒人來提親,或許是這一個一個的「或許」都意在言外,都能喚起讀者的想象鼓翼而飛翔,如其直說,那就淡如白開水了,也就不成其為詩了。(詩是形象藝術,也是最富於暗示性和啟示力的藝術)那也就不會被讀者認可,更不會流傳千古了。這一開篇就留給讀者一個懸念:這少婦究竟有何心事使她連夢都做不成呢?
這兩句詩具有如此的藝術感染力,也得利於詩人用字功夫。詩人使用了「月」、「星」、「燈」與少婦「夢難成」相搭配,把女主人公幽居獨處的苦情愁緒描摹得活龍活現,如見其人,如聞其聲,躍然紙上,揮之不去,真是寫絕了。更妙的是透過對「月」、「星」、「燈」等景物的描寫,實際是在刻畫一個有血有肉的少婦形象。
再仔細品味,詩人為什麼在「月」後加上一個「落」,在「星」後加上一個「稀」?這一加就大有學問了。「月落」與「星稀」是一種象徵寫法,它象徵少婦盼丈夫早日歸來的希望變得十分渺茫。這樣寫,詩人並不滿足,緊接着寫「孤燈未滅」,燈雖孤,但「未滅」強調希望還沒有完全破滅,這又把失望變成了希望,真是一波三折,一唱三嘆,讓人拍手叫絕。
最後兩句「披衣更向門前望,不忿朝來鵲喜聲」,如果說前兩句是借物寫人,通過典型特定的環境渲染烘托出多情善思、孤寂愁苦的少婦思夫形象的話,那麼這兩句則是通過這位少婦的行為動作來揭示她的內心活動。
前兩句留下的懸念:女主人公有什麼心事?該回答了,但詩人似乎並不急於解答這個懸念,而是把筆墨繼續集中在這位少婦身上:「披衣更向門前望」,這就更讓人納悶了,更奇怪了,她在披衣向門外望(看)什麼?懸念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讓人不解。
「披衣更向門前望」這一富有戲劇性的細節,是通過少婦的行為動作去表現她的思想感情的;而一個「更」字,則把這位少婦不止一次向門前張望的神態,表現得活靈活現,十分逼真。「不忿朝來鵲喜聲」,啊,原來如此。是黎明時分那聲聲悅耳動聽喜鵲叫聲,引她去門前張望。噢,原來詩人使用的是「海底撈月」的藝術手法。
看到最後一句才知道少婦為什麼披衣去門前張望,為什麼「夢難成」,解決了前面的懸念,但這樣的「結句當如撞鐘,清音有餘」(《四溟詩話》卷一)詩結而意未盡,給我們留下無窮的想象空間,讓我們讀完詩,還對這位少婦放心不下,是否等到了丈夫的歸來「不忿朝來鵲喜聲」是用喜怒交替的手法,對少婦的內在感情的變化,作了進一步深入地揭示。
喜鵲,本來被看作是報喜的信使,聽到喜鵲叫聲,以為人已歸來,急急披衣去門前看,卻不見歸人影,氣只好朝喜鵲身上撒,人沒來,你報什麼喜?這對喜鵲來說確是一個「美麗的錯誤」。當少婦迎來的是一場空歡喜時,她對喜鵲也就惱恨起來了。
「不忿」就是惱恨、憎惡,在這一喜一怒之間,飽含了少婦多少酸、甜、苦、辣的滋味啊!那難言難訴之苦、之思、之想。隱隱怨艾之意,盡在不言之中,可謂結得巧妙,妙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余情不盡。古代民間迷信,認為鵲聲是喜事的預報。
《西京雜記》卷三記陸賈論「瑞應」,就說:「乾鵲噪而行人至。」把這個傳說和思家懷遠的情緒聯繫入詩的,大約最早是梁朝武陵王蕭紀的《詠鵲》:「今朝聽聲喜,家信必應歸。」馮延已《謁金門》詞:「終日望君君不至,舉頭聞鵲喜。」李端這首《閨情》詩,一翻舊案,說鵲聲是不作準的,只引起一場空歡喜,所盼望的人並沒回來,因此「不忿」。
這為後世詩詞開闢了一個新的寫法,有些詞里甚至「不忿」得要把喜鵲彈死,如徐伸《二郎神》「悶來彈鵲」(《草堂詩餘》卷上)。「不忿」二字,將這位少婦驚喜陡轉憂傷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周錫覆說:「喜鵲是無辜的。當然,我們也不能責怪女主人公無知、任性。長夜漫漫,孤燈獨對,該是什麼滋味!『不忿朝來鵲喜聲』!」
這不僅是對一隻鳥兒的惱恨,這裡凝聚着的是對丈夫痴戀的深情,多年來獨守空房的痛苦以及不能把握自己命運的無望的怨嘆。分析得委實入情入理,又恰合詩意。富壽蘇在《千首唐人絕句》中說:「「披衣』二句,不怨良人(舊指丈夫)不歸,卻咎鵲語無驗,與施肩吾《望夫詞》:『自家夫婿無消息,卻恨橋頭賣卜人』,皆用意溫厚,婉曲相似。」
《閨情》這首抒情短詩,寫得有情有景,有聲有色,感情細膩,婉轉含蓄,令人玩味不盡,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這些特色,必須仔細品味才能得到。清代賀襲在《載酒園詩話又編》中評價說:「初讀李端集,苦於平熟,遇其時一作態,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何其多姿也!」[2]
名家點評
清·賀裳《載酒園詩話又編》:初讀李集,苦於平熟,遇其時一作態。即新警可喜。如「月落星稀天欲明」云云,何其多姿耶!
近人·富壽蓀《千首唐人絕句》:「披衣」二句,不怨良人不歸,卻咎鵲語無驗,與施肩吾《望夫詞》「自家夫婿無消息,卻恨橋頭賣卜人」,皆用意溫厚,婉曲相似。
作者簡介
李端[3](約737年-約784年) ,字正已,趙州平棘(今河北省趙縣)人,出身趙郡李氏東祖房,唐代詩人。是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祖娥的堂弟李孝貞六世孫。
少居廬山,師事詩僧皎然。大曆五年進士。曾任秘書省校書郎、杭州司馬。晚年辭官隱居湖南衡山,自號衡岳幽人。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詩多為應酬之作,多表現消極避世思想,個別作品對社會現實亦有所反映,一些寫閨情的詩也清婉可誦,其風格與司空曙相似。李端是大曆十才子之一。今存《李端詩集》三卷。其子李虞仲,官至兵部侍郎。
李端仕途坎坷。晚唐詩人鄭谷《哭進士李洞二首》中說:"李端終薄宦,賈島得高名。"李端在長安時有兩件大事不容忽視,第一件是李端在郭曖和昇平公主府第宴席上擅場,另一件是李端進士及第並釋褐授校書郎。
李端"家廬岳"後,在永泰元年(765年)或稍前已來到長安。在長安期間,其詩名大噪。他憑藉出色的才華,得到駙馬郭曖以及昇平公主的青睞,和權貴名士交友酬唱,在宴集之時擅場。
此時李端的詩歌多為贈酬送別類,清新明麗的詩歌風格已見端倪。李端在眾多詩人之中,才思敏捷格外出眾,這個時期的詩歌都給人一種"立作即成"之感。當然這些詩歌因缺乏斟酌而難成佳篇,不過也有一些輕快淋漓之作。如《送魏廣下第歸揚州寧親》、《贈郭駙馬》等。
李端前後參加了兩次科舉考試,但是大曆元年至三年兩次應試都不利。大曆三年失利之後,便走起了干謁之路。如詩歌《下第上薛侍郎》。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