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运漕镇查看源代码讨论查看历史

跳转至: 导航搜索

运漕镇古称蓼花洲。隶属于安徽省马鞍山市含山县,位于含山县城南40公里,距离马鞍山市区约48.7公里,距离芜湖市区26.2公里,位于芜湖、马鞍山,合肥中间地带,其总面积68.56平方千米(2017年),41409人(2017年) 。运漕镇地处含山南端,东临和县、南濒无为、西临巢湖,三县交界,四周环水。上通巢湖,下达长江,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素有"水乡泽国"之称。镇内交通便利,226省道穿境而过,裕溪河大桥连接无为县大江公路,直通芜湖;裕溪河擦身而过,直通长江,沟通五湖四海。

运漕镇始建于南北朝,距今年近1500年。公元530年左右,南朝梁 武帝派东魏大将军候景引兵渡江,开发了这片荒芜的土地,取名"蓼花洲"。三国时,曹操举兵伐吴,在这里屯兵,为行军作战和粮草运输之便,开挖漕河。明朝成化年间,运漕镇由河名衍化而成。

近年来,被列为安徽省重点建设中心镇之一,于2013年,成为马鞍山市第八个省级产业集群专业镇:2014年被确立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同年7月被确立全国重点镇,于2015年被选为安徽省首批千年古镇,同年运漕老街被确立为国家3A景区。2017年11月,运漕镇获评第五届全国文明村镇。[1]

历史沿革

三国-吴赤乌年间 道教在镇上建三元观

元代在运漕设运漕巡警司

至正十二年1352年华高在家乡组建水军起义,十四年高与俞通海、廖永安等部合入巢湖,拥有战船千余 艘,十 五年春归附朱元璋(注:华高明开国功臣 封巢国公在运漕西曹村有巢国公墓)

洪武年间,太祖朱元璋钦定为十二圩盐引岸之一,运漕盐业发展迅速

道光十二年1832年 清政府在运漕设营

咸丰三年1853年九月三日 太平军克东关载运漕所存漕米16万石赴江宁

咸丰十年1860年运漕设牙厘局,镇东西南北设分卡

光绪二年1876年英商在运漕设洋油栈

光绪十六年1890年发传教士在县城南门建天主教堂 二十九年在运漕正觉寺旧址建分堂

光绪十八年1892年运漕镇建福音堂

光绪二十八年1902运漕始设邮政分局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七月安徽学务公所选送许成材(名绍轩,运漕人)赴日本留学

光绪年间(1875-1908)建运漕藏书楼(今运漕小学校址)

民国6年运漕镇办"含山南镇区立乙种商业学校"学员52人 是年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万年台

民国16年 运漕成立"圆明点灯有限公司"中秋发电 1955年县城用电照明

民国19年8月运漕镇设县立图书馆,秋运漕设公立初级中学,校长许绍轩

民国26年运漕设立银行办事处

民国27年10月新四军第四支队夜袭运漕镇伪军据点 毙伪军50人俘160人是年运漕镇薛宗田开办柴油机大米加工厂"薛兴隆米厂"日加工稻谷1.5万公斤以上

民国29年5月日军第二次侵占运漕 10月10日汪伪含山县政府成立 县治在运漕

1949年10月县人民政府将运漕"洪义泰""森合协记"等3家私营小作坊接收改建为县第一家地方国营企业-含山县专酿专卖运漕分销处 56年更名为含山运漕酒厂

1950年4月30日运漕破获匪特组织"大中华统一建国军"逮捕匪徒54人

1954年夏大水,县内圩口全破,淹没农田16万亩淹倒房屋3.4万间

1958年6月省水利厅在杨柳圩黄墩岗建县第一座变电站-黄墩变电所 是年含山县运漕中学创校

1970年县运漕砂轮厂在运漕创办,1984年6月22日更名巢湖砂轮厂

1971年县起重机械厂在运漕开办,厂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4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68年 10月合并成立运漕农机具修造厂。1971年改名"含山县起重机械厂"

1981年9月30日含山-运漕通客车

1983年全县最大圩口-杨柳圩溃破3.2万亩农田被淹

1990年10月28日县运漕酒厂兼并县啤酒厂

2010年6月初含山塔江路裕溪河大桥试桩正式开钻。裕溪河大桥预计项目总造价6000万元,计划工期2年。大桥通车后将改变运漕偏居含南一隅的孤立格局!对促进运漕经济发展十分有利。

2014年底,裕溪河大桥通车,这将大大促进运漕的经济发展。[2]

历史人文

运漕得名

马鞍山市含山县运漕镇历史悠久。相传,夏禹治水"凿东关石梁为渡漕"时,这里就有了自然的河流,当时只不过是一片汪洋中的土墩,几经流砂淤积变化,逐步形成为"蓼花洲"。

建置之始可上溯至魏晋时期。东晋时,称蓼花洲,后又称中闸、漕川。因东汉末年,曹魏领兵伐吴而欲"四越巢湖",为军事所须,遂自巢湖向东开挖濡须河。东吴孙权为了抗衡曹军,在运漕东侧约十公里处,又凭借山势而设东关、西关两关,以致"曹操四越巢湖而不成"。水镇运漕,既是历史变迁的见证,又成吴军粮草辎重的基地,凭此才不断凝聚起人气,并加速了一方商贸与文化的发展。

史称,三国吴·赤乌年间,道教曾于镇上建造了三元观,香火一度鼎盛。《康熙含山县志·卷第五》又载:"运漕河,县南八十里。《元和(州)郡县志》云:梁侯景乱(太清二年八月,即548年),王僧辨军次芜湖,景将侯子鉴屯兵梁山,以捍御运漕,故名。"循此可知,运漕之名最先见诸史册者,当在公元六世纪中叶即548年,至今已有1461年(亦说运漕镇得名始之于明初)。

据《舆地胜纪》和《古今地名大辞典》载:运漕镇始于东晋,古称漕运,明末清初改为运漕,沿用至今。

东汉末年(建安十七至二十二年),北魏曹操伐吴,"四越巢湖",曾屯兵于无、巢、肥江淮一带,为了便于行军作战,运输粮秣军需,曹兵即开濡须水(又称漕河),帆船往来穿梭其间。东汉建安十七年(212年),东吴孙权派人筑关拒曹,卡住濡须河口,形成东关,以遏巢湖。运漕河就成了吴兵进退必经之路。

明朝朱元璋亦在此镇迎战过元军。

清康熙三年(1664年),清廷曾派兵驻守运漕、铜闸。道光十二年(1832年),清军在运漕设营。肖卯在《太平军东关之战》一文中记载:"清咸丰三年(1853年)十月初,太平军为了筹办军饷,从天京(今南京)派六七百只战船,向驻在巢湖地区的清兵发动进攻,经裕溪河、三汊河攻克东关、运漕",载运漕所存大米16万担运赴江宁。忠王李秀成的部将洪仁达、何亚林还率8千人马驻扎镇中。现镇四周仍留有大小濠沟遗迹。

名胜古迹

镇内名胜古迹较多,有万年台、东岳庙、三台阁、正觉寺、西徕庵、圆通庵、水阁凉亭、明代巢国公华高墓、藏书楼、百子桥、晏家桥(北魏曹操部将点兵桥)等。此外,还有天主堂、福音堂、同善堂、清真寺、无极道等宗教活动场所。这些文物古迹除正觉古寺为唐贞观二年(628年)所建,其余均建于明末、清朝和民国初年。

万年台建于辛亥革命后的1917年,位于镇大北门外(今运漕镇医院大院内)。民国初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这一伟大革命,由运漕镇各商号店铺捐资建造这座戏台,以标榜民国昌盛万年。金碧辉煌的万年台高十余丈,上下两层,雕梁画栋,飞檐翘角,台顶为青铜所铸,四角风铃。台正中青龙抢珠空悬,投以金属币物即可滚动,活龙活现。台两旁对联镶嵌,台上方"现身说法"4个大字的横匾,为著名书法家鲍洁所书。万年台建筑规模是省内集镇戏台之最,每逢节日或重大集会,镇民乡邻皆蜂拥而来,台上或戏或歌,台下其乐融融。此台因年久失修,已于1963年拆毁。其他名胜古迹,几经沧桑,除少数外,绝大部分已荡然无存。

镇西街和上大街的孝子坊、翰林坊、贞烈坊、贞节坊等牌坊,气势恢宏,可惜多已拆毁。镇中十多家宗祠和多处两层砖木结构瓦顶的明、清徽派民居,古朴典雅,透出沧桑古韵。

运漕镇自然条件优越,东近长江,西通巢湖。裕溪河、牛屯河将其环抱,水上运输发达,又扼巢湖出江咽喉,是上游合肥、舒城、六安、庐江、无为、巢湖等地粮食及其他农副产品出江的必经之地,历来就是商业重镇。运漕镇地处"含山粮仓"的杨柳圩,隔河相望的无为县上、下九联大圩,粮源充足,民国期间,是为四大米市之一的芜湖市提供粮源的小米市。抗日战争初期,运漕镇粮行有50多家,最大的粮行是朱氏粮行,由朱博文祖上开办,主要成交对象是苏南、苏北、芜湖等地的粮商。当时比较知名的粮行有:徐永友开办的徐庆记粮行,张家梅开办的张梅记粮行,金华宏开办的金氏粮行,赵公侠开办的赵氏粮行,罗益丰开办的罗氏粮行,吕立举开办的吕氏粮行等。民国十六年,段祺瑞后裔在运漕兴办三益公砻坊,雇工50人,日产大米1万多公斤。

古镇今貌

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共含山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运漕镇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交通运输更加便捷,运漕河可通航500吨货轮,年流通量千万吨以上。塔运公路穿入境内,水运上溯巢湖、无为,下出裕溪口,直达芜湖、南京。陆路每天有客车10多个班次,开往含山、和县、巢湖、芜湖、马鞍山、合肥、南京、上海、北京等地。镇内土地肥沃,除盛产水稻、棉花、瓜果、蔬菜、荸荠、菱藕外,还盛产鳜鱼、鲫鱼、鳙(胖头)、鳢(黑鱼)、鳊、鲢、鲤、黄鳝、青虾、河蚌、甲鱼等水产品。"三汊河螃蟹"个大体健,肉肥黄满、肉质细嫩,由于此地水流湍急,故能置于光滑玻璃板上翻身自如,味道鲜美,畅销省内外。

运漕美食"松枝烤鸭"鲜美香脆,风味独特,久负盛名;"运"牌系列白酒荣获国际金奖、国优精品;"绞股蓝"低度保健酒填补了国内空白。文教卫事业也发展很快。镇内有1所完中、2所初中、12所完小、3所幼儿园、4所卫生所、20个卫生室,文化站、广播站、有线电视、程控电话、自来水等城镇功能齐全。运漕小学系省农村示范小学。运漕医院经省卫生厅命名为一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新建"蓼花洲菜市场"是全省乡镇中规模较大的农贸市场之一。

近年来,运漕镇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棉花种植面积扩大,收购加工企业猛增,目前已发展到有裕丰、振华棉业有限公司等企业21家,年产值4亿元,利税1500万元。2005年,运漕镇工农业总产值6.8亿元,人均3381元,财政收入850万元。不远的将来,古镇运漕,将会更加瑰丽多彩,以其崭新的面貌展现在江淮大地上。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