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重緩急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輕重緩急 |
輕重緩急 (拼音:qīng zhòng huǎn jí)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管仲《管子·國蓄》。
輕重緩急指各種事情中主要、次要,緊急、緩慢等各種狀況。 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輕重緩急 [1]
拼音 qīng zhòng huǎn jí
近義詞 緩急輕重
反義詞 齊頭並進
出處 《國蓄》
注音字母 ㄑㄧㄥ ㄓㄨㄙˋ ㄏㄨㄢˇ ㄐㄧˊ
語法結構 聯合式
語法屬性 作賓語、定語
語出處
春秋·管仲《管子·國蓄》:"歲有凶穰,故谷有貴賤;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輕重緩急"。
成語故事
有一次,趙國的太子得了重病,國醫想方設法進行治療,終無效果。於是趙王下詔,遍尋名醫。這時,下官招來一個名叫緩的醫生,聲稱可治好太子的病。
醫生緩經過認真檢查太子的病情,稟告趙王說:"儲君的病情太危險了,治好這種病沒有價值萬金的藥品是萬萬不行的。"
趙王聽了緩醫的話,十分吃驚,問:"究竟需要什麼藥,要花萬金之巨?"緩醫不緊不慢地說:"這副藥所以昂貴,就是在於它的稀有和名貴。它必須有代州的赭石,荊州的玉石,岣嶁山的沙石,禹同、青嶺山的銅綠,崑崙山的紫石英,合浦的珍珠,蜀地的犀牛角,朝鮮三韓的龜甲,無閭的美玉,外國進貢的鉛。然後,將這些名貴的藥材加以混合進行冶煉,需要三年時間,一年化合,二年成功,三年生出金米粒。然後再把這些金米粒取出來,深深埋進沒有一絲半毫潮氣兒的干土裡,再經過三年地氣的浸潤,便可以取出來服用了。太子服下去,病體就可以完全康復了。"
齊國學者淳于髡以博學著稱。齊威王時任大夫之職,聽到這件事,禁不住大笑道:"真所謂醫緩矣!"這句話的意思是譏諷緩醫治病的時間太緩慢了,一副藥需要煎制六年,一個危重病人,如何經得起呀!這實際上在批評醫緩治病不知輕重緩急,提出的辦法非常脫離實際。
成語寓意
管仲的"令有緩急,故物有輕重",既是安民強國的宏觀調控思想,更是一種非常實用的工作方法和生活準則,也是時間管理的重要原則之一。故事中的緩醫提出的辦法非常脫離實際,一副藥需要煎制六年,然而一個危重病人,如何等得起。成語告訴人們,凡事分輕重緩急,在行為和時間安排上分清主次,將會使學習、生活、工作上效率大大提升。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輕重緩急"指各種事情中主要、次要,緊急、緩慢等各種狀況。
在句中一般作賓語、定語。
運用示例
宋·朱熹《答胡伯逢》:"大抵讀書須是虛心平氣,優遊玩味,徐觀聖賢立言本意所向如何,然後隨其遠近淺深、輕重緩急而為之說。"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五六回:"遇着義所當為,自宜勇為,不畏鼎鑊,不避湯火,但須斟酌輕重緩急,以為申屈進退。"
清·顧炎武《日知錄》卷七:"古之人有至於張空弮、羅雀鼠而民無二志者,非上之信有以結其心乎?此又權於緩急輕重之間而為不得已之計也。"
清·梁啓超《外債平議》:"此一地方舉債辦事,能否適於輕重緩急之宜也。"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