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虎鯊 |
hu sha |
中文學名:虎鯊 拉丁學名:Galeocerdo cuvier 門:脊索動物門 綱:軟骨魚綱 目:真鯊目 科:真鯊科 屬:鼬鯊屬 |
居氏鼬鯊也稱虎鯊,是鯊魚家族中體型其次於大白鯊的兇猛殘忍的食肉動物。它是目前所知的在其所在科屬體型最大的成員。其體長最大可達740厘米,捕殺各種海洋魚類、哺乳類、海鳥、海龜甚至人,被喻為"海中老虎",俗稱"虎鯊"。[1]
形態特徵
剛出生之幼鯊體長可達60-104厘米。成年一般體長325-425厘米,重385-635千克。最長達5.5米,重達900千克。體粗大,延長,後部漸細小。頭長大,寬扁;頭寬比頭高大許多,頭長約為全長的1/5左右。尾亞圓筒形,比頭和軀幹稍長,尾側正中自臀鰭上方始至尾基後方具一縱行隆起嵴,但未形成側褶;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窪。吻短而很寬,背視平扁廣圓,側視鈍尖。眼中大,近圓形,上側位,瞬膜發達,距吻端比距第一鰓孔近許多,眼徑比鼻孔長約大1.5倍。鼻孔中大。近外側位,幾橫列,距口端與距吻端約相等,鼻間隔頗寬,比鼻孔長約大3.5倍;前鼻瓣後部具一短小圓形突起,與中鼻瓣合成1出水管;後鼻瓣後部具一半環形薄膜。口寬而深弧形,口寬比口前吻長大2倍余,大於鼻孔外側之間的距離,口長約等於口寬的3/5;下頜與上頜緊合,口閉時不露齒;上唇褶粗大,褶溝直線前延,褶長約等於上頜長的3/5,下唇褶細狹,等於下頜長的2刀弱。齒上下頜同型,側扁,斜三角形,基底寬,齒頭外斜,里緣圓凸,外緣深凹,里外緣都具細鋸齒,外緣凹缺後具3-6小齒頭,小齒頭外緣也具細鋸齒;上頜正中1齒,每側10齒,下頜正中1齒,每側11齒;上下頜齒都只1行在使用。噴水孔細小平橫,位於眼上緣水平線後方,與眼的距離約等於眼徑的1/2-2/3。鰓孔5個,中大,比眼徑約大1/3,中間3個最寬,第一個稍狹,最後1個最小,最後2個位於胸鰭基底上方。盾鱗基板大,具1棘突1縱嵴。 背鰭2個;第一背鰭頗大,距胸鰭比距腹鰭近許多,起點與胸鰭里角相對,上角鈍圓,後緣凹入,下角延長尖突;第二背鰭小,起點前於臀鰭起點,上角鈍圓,後緣淺凹,下角延長尖突。尾鰭延長細尖,比頭長或背鰭間隔約大1.5倍,尾椎軸稍翹;上葉位於尾端近處,下葉前部顯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而很延長,中部與後部間有一缺刻,後部扁三角形微突,與上葉分隔處也有一缺刻,尾端尖突,後緣消失。臀鰭比第二背鰭略小,起點幾對着第二背鰭基底中部,起點距腹鰭基底比距尾基為近,外角鈍尖微突,後緣深凹,里角延長尖突。腹鰭比第二背鰭稍大,近長方形,位於背鰭間隔後半部下方,外角鈍圓,後緣幾斜直,里角鈍尖微突。胸鰭頗大,稍呈鐮形,外角和里角都圓鈍微突,後緣凹入,鰭端幾伸達第一背鰭基底後端。 體灰褐色或青褐色,體側和鰭上具不規則褐色斑點,連成許多縱行和橫行條紋,腹面白色。
生活習性
鼬鯊具有在大洋中遷移的習性,但並非大洋性魚種,在溫暖的月份從熱帶地區進入溫帶水域,並在冬季返回熱帶地區。同時也具有垂直洄游習性。獨居,有時在群體中出現,但這可能是由食物供應而不是社會行為所驅動的。白天在深水域活動,夜行性,夜間則至水錶層或淺水域捕食。 性兇猛且貪婪,幾乎可以吃任何海洋中的動物。首選獵物因地理區域而異,但通常包括海龜、鰩魚、其他鯊魚、硬骨魚、海鳥、海豚、魷魚、各種甲殼類動物和腐肉。鼬鯊的鋸齒狀牙齒加上前後搖晃頭部的鋸齒狀動作,使得它可以從更大的海洋動物身上撕下大塊的碎片。鼬鯊的胃裡曾發現過不少人類起源的物體。在紅海亞喀巴灣北端捕獲的一隻大母魚,裡面有兩個空罐頭、一個塑料瓶、兩個麻袋、一條魷魚和一條20厘米的魚。垃圾通常從捕獲在港口和河流進口處的鼬鯊的胃中回收的,通常被傾倒到水中。雖然遠非天然食物,但人類的遺骸有時會被鼬鯊所吞噬。